军旅之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军旅之星 > 正文

弹指60年·川藏线纪行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韦伟 李爱明 2020-12-31 12:28

589014
“川藏线纪行”记者作家采访车队

2014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年,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川藏线,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川藏线,世界海拔最高,路途最险的公路。

是谁创造了这个绝世的奇迹,是谁留下了这片旷世的美丽?2014年10月13日,“纪念川藏公路通车60周年采访活动·川藏线纪行”记者作家采访团,跟随川藏兵站部所属某汽车团400台运输车和800名官兵,踏上了川藏线的采访寻根之旅。

穿过岁月的沧桑,穿越民族的梦想。60年前,一条路——川藏线,从四川成都铺向喜马拉雅;走过绝壁的荒凉,带着雪山的希望,金珠玛米点燃了酥油灯的吉祥。川藏线,蜿蜒3176公里,每一公里深埋着一名筑路英烈的尸骨,每一百公里凝结着一名运输壮士的血肉。川藏线,一条用军人血肉构筑的公路,一个耸立在汉藏人民心中的丰碑。

走进川藏线,所有语言都是赞歌。我们仿佛听见,十八军官兵在1950年初夏挥师进藏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唱出的《二郎山》;我们仿佛看见,十八军军长张国华痛失5岁爱女洒在进藏路上的泪水。

走进川藏线,所有英雄都在屹立。通麦——“川藏线十英雄”石雕巍峨悲壮,1967年8月29日,某汽车团副教导员李显文、连长杨兴春等10名官兵,执行任务行至“迫龙天险”突遇泥石流,眼看几十台汽车和物资要被吞没,10名英雄挺身而出,驾车突围,而此时特大山崩发生,巨大山体将10名勇士连人带车活埋。此时此刻,伫立“川藏线十英雄”雕塑像前,我们看见他们面朝东方,眺望归途的眼睛充满希冀;八宿——烈士陵园,1993年为抢救滑落悬崖边的物资运输车,于海拔4800米东达山牺牲的班长徐思平长眠于此,抚摸着他的墓碑,我们似乎听见他牺牲前留下的那句话:“我的车呢?我还要开车”。

走进川藏线,所有传奇都在起舞。某汽车团班长尹超,在执行川藏线运输任务时,准确而敏感地判断出巨大塌方前山体断裂的蛛丝马迹,果断挂上倒档后撤20米,巨大塌方轰然而至时,一块巨石就砸在车前仅一米处,尹班长和他的铁骑安然无恙。2002年,川藏兵站部首次实现全年进藏运输“零伤亡”的奇迹,为世人瞩目。从2005年至今,川藏兵站部再传喜讯,连续9年实现进藏运输“零伤亡”,竖起了平均每天行程10多万公里“零伤亡”奇迹的丰碑!

589015
“川藏线纪行”采访团全体记者作家

走进川藏线,我们的心灵接受纯洁的洗礼。百名“父子兵”服务川藏线,爱恋川藏线,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无私无畏,无怨无悔;运输油料处处长谢达庆先后14次上高原,72次翻越二郎山,行程13万余公里,排除各种险情280多次,就在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的当天,他向领导和战友们隐瞒了病情,忍着剧痛走上川藏线,当他组织车队通过二郎山道口时,突遇泥石流,他临危不惧指挥车队顺利冲出危险地带,自己却因过度劳累病情恶化,永远倒在了川藏线上。

走进川藏线,我们真正懂得了生命的意义。10月25日,采访团跟随的车队传来噩耗,24岁的战士杨啸天,在没有任何迹象的情况下,突发高原疾病,被无情的川藏线夺走年轻的生命。在壮美寂静的川藏线上,汽车官兵们所经历的惊心动魄和石破天惊是我们永远难以想象和体验的,而官兵以苦为乐与险为伴的乐观,成就了他们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顽强意志,川藏线是血肉与灵魂铸就的运输线,更是理想和信念延续的生命线。

走进川藏线,我们翻越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21座,我们跨过了横亘在脚下的14条江河,在如诗如画和危机四伏的路途中,我们听见风的声音、云的絮语、山的回响、树的低吟,天地万物在告诉我们,是风雪中挺进的那支队伍,构筑了川藏线的美丽,是冰山上开进的那个车队,书写了川藏线的传奇。

走进川藏线,我们被一种爱包裹着。士官夫妻余兵兵和陈丹丹,一个在四川服役,一个在西藏奉献,结婚八年、分居八年、守望八年、不离不弃,他们的爱情故事敲打着我们的心扉;军医陶诗鹏和护士周琴志同道合坚守川藏线,他们建在康定兵站的爱巢温暖着我们的心田;美丽的藏族姑娘曲珍与炊事班长董波“一笑结姻缘”,夫妻俩堆在脸上的甜蜜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藏汉一家亲”的汉族军官张庆与藏族妻子志玛以及他们两个孩子的幸福笑容溢满了我们的心海。

走进川藏线,我们被一种乐观感染着。在荣许兵站,我们看见因海拔高、温度低、长期缺氧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嘴唇发裂、指甲发白、双手发紫、青春脱发的官兵们,他们的笑容比高原的阳光还要灿烂。

走进川藏线,我们被一种坚守感动着。在海拔4500米的格桑兵站,我们了解到,由于常年风沙,年平均气温-10℃,最低-50℃,含氧量仅为内地的40%,因此从2010年起,组织决定每年对高海拔地区官兵进行轮换,可每当要轮换时,官兵们总是找各种理由拒绝下山,领导只好采取抓阄的办法,采访时问官兵们为什么要抓阄,他们说,战友亲如兄弟,让谁受苦心都不安。

在川藏线采访,我们体会到一种大爱,那是滋生在川藏线上超凡脱俗的爱,正是这种爱折射出的生命之绚烂、信仰之圣洁、品格之纯净,让我们所有的记者作家时时热泪奔腾。

在川藏线采访,我们尝试全媒体报道实践,以最快、最新颖、最触动人心的方式,讲述发生在川藏线上的中国故事,传统媒体、新兴媒体齐上阵,微信微博客户端竞相亮相,相互辉映,各显神通。《解放军报》中国军网客户端火爆川藏线,随行车队执行任务的官兵们休息时争抢阅读手机客户端的文章和图片。《解放军报》中国军网客户端读者,海军军官张冰一路追随“川藏线纪行”,她说:“川藏线纪行”为我们平淡如常的生活带来了凛冽的英雄气息,尘封的英雄往事被再次激情燃烧,远去的悲情记忆被再度深情唤醒,你们让充满险阻与传奇的川藏线焕发英雄豪情,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她神往与着迷。

在川藏线采访,我们一路前行,征服了一个个地理的海拔高度,“川藏线纪行”不仅成为所有参与人员的永恒信念,更为全社会塑造了一座精神的图腾,如高原随处可见的经幡向天飘扬。

589016
笔者在川藏线上

作者简介 

刘小渡,女,第二炮兵火箭兵报高级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从业30年,刘小渡把军事记者职业视为生命的重要部分,常年奔波在军事演习、导弹发射、海边防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现场。参加过1989年法卡山阻击战、98抗洪、“使命”2000、“砺剑”2001年、2006年、2012年全军联合作战演习等重大军事行动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采访、策划、编辑工作。4次荣立三等功、20多次获得全军军兵种报纸好新闻一二三等奖,5次获得解放军新闻奖一二等奖。

(2015.01.01 第01期)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