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

2022-10-14 09:17 作者:本刊记者 邓丽君 王 爽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舰载机是指在航空母舰上起降的飞机,其性能决定了航空母舰的战斗力。

中国是海军大国中发展航母最晚的,2011年才服役了第一艘航母“辽宁舰”,2019年自主研制的国产航母 “山东舰”入列。自此,人民海军进入到辽宁舰、山东舰“双航母时代”,而航母的战斗力主要取决于舰载机的数量及质量。

与战斗机飞行不同,舰载机飞行难在起降,最难在降。从空中看航母,只有邮票大小。从千里之外瞄准如邮票般大小的航母,然后以200多公里的时速,将20多米长的飞机,精准降落在航母4道拦阻索之间仅36米的区域内,难度相当大,近似于一场“人为坠机”。飞高了,可能冲向大海,飞低了,可能撞击舰尾。更何况,航母在海里运动时会上下起伏、前后摇晃、左右摆动,大部分飞行员出现事故,几乎都是在着舰阶段。

所以,舰载机飞行员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危职业之一,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刀尖”二字,就是指航母飞行甲板“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

纵使这份职业有着千难万险,也无法阻挡中国一批批的舰载机飞行员前进的步履,毕竟拥有一只过硬的舰载机飞行员队伍,事关航母战斗力生成的关键。

很多人都不清楚,中国舰载机飞行员是由谁培养出来的?是怎么培养出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落在了一群特殊的人身上,他们就是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

2014年12月1日,舰载机飞行员驾驶国产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进行阻拦着舰  中新社发 张凯摄 

在辽宁舰刚刚入列时,这一群“刀尖舞者”,便开始从零摸索,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就完成了着舰任务,成为了真正的舰载机飞行员。随后,他们又用最短的时间,将自己锻造成舰载机的“种子教官”,为部队培养输送了一大批舰载机飞行员,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我军特色的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新路。这一过程中,有6人荣立一等功、数十人次荣立二等功,涌现出一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军备战标兵个人等先进典型。

为宣传褒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2021年12月28日,中宣部授予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可以说,他们是书写奇迹的舰载战斗机飞行教官群体,是为战育人的奋斗团队,更是叱咤海天的“飞鲨勇士”!

勇敢无畏:从幽暗低谷飞向万里高空

“任何伟大的事业在前进的路上都会遇到坎坷,但我们不能就因此原地踏步!”

戴明盟是中国成功着舰第一人

2012年11月23日,“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驾驶歼-15战机,在辽宁舰上实现首次成功着舰,这意味着中国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这一天,参加航母舰载机飞行员选拔的孙宝嵩、王勇、杨勇等人正在北京体检。得知这一消息,他们心潮澎湃。舰载机飞行员就是航母战斗力最锋锐的“刀尖”,真正的勇者是不会放弃成为“刀尖”的机会。但这是一条无人走过的路,尽管意气风发,可难免要经历至暗时刻。

2016年4月6日,曹先建和战友们驾驶歼-15战机紧锣密鼓地进行训练任务,按计划,他们将参加昼间航母资质认证,成功着舰与否,将直接决定他们能否加入舰载机飞行员序列。

但谁也没有想到,曹先建战机的飞控系统突然出现异常,机头瞬间上仰,随即失去控制,向海面急速坠落。生死关头,为保住造价数亿元的战机,他不惜放弃最佳逃生时机,直到距海面不足100米时,才被迫跳伞。可由于高度不够,降落伞没有完全打开,他重重砸在海面上,腰椎爆裂性骨折,胸椎、尾椎严重受损。

对于团队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但现实却没有给大家太多悲伤的时间,他们不得不带着沉重心情,再次投入紧张的训练,却未想,一场更大的灾难降临了。

2016年4月27日,张超驾驶战机着陆时,机头突然失控上仰,飞机瞬间离开地面。危急时刻,他想的同样是挽救战机,但不幸以身殉职。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中国航母事业立起了一座熠熠闪光的“航标”,他也是中国航母舰载机发展史上第一位牺牲的飞行员!

两次事故间隔仅仅21天,要知道,经过艰苦的训练,眼看就要发起最后的冲锋,可一切突然变成了未知数。“飞机行不行?我们这些人还行不行?”曹先建和张超的遭遇如乌云般笼罩着团队,自我怀疑,彷徨失措,各种负面情绪在队伍中蔓延。那是中国航母舰载机发展路上最悲痛的一个月,部队士气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此时,团队停飞已一月有余,作为骨干的孙宝嵩明白,如果任由这种情绪蔓延,队伍很难再站起来,“路必须要走下去,我愿意成为第一个人”,在相关部门完成技术调查和论证后,孙宝嵩决定带头飞行。他驾驶战机冲上云霄,推杆、调整弓角,飞机沿着标准下滑线呼啸而过,正是这次飞行重新点燃了团队的信心。

此后不久,飞行员们驾驶着歼-15战机在辽宁舰上成功通过昼间航母资质认证,在经历一系列重创后,他们终于成为了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在航母上完成的惊天一落,也让他们成为“尾钩俱乐部”的一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仅有2000多现役飞行员拿到这个资格。

 “兄弟,我们着舰了。” 张超的室友艾群打开座舱盖的一瞬间,默默地对张超说,那一天的着舰,他们带上了张超生前用过的手电筒,手里紧握着张超的照片,“我们一个都不少!”

舰载机的每一次试验都在挑战生理极限,每一次起飞都冒着生命危险,作为中国第一批舰载机飞行员,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舰载机事业夯实发展根基。

曹先建创造了身负重伤419天后、术后复飞仅仅70天,驾驶歼-15战机成功着舰的奇迹

更让大家备受鼓舞的是,曹先建在经历419天的康复和训练之后,成功通过昼间航母资质认证,他以顽强的毅力,创造了只有中国军人才能创造的奇迹。此前没有人想过,他还能够再次飞天。要知道,医生的初步诊断是“复飞已无可能”。

当听到战友张超牺牲的消息,躺在病床上的曹先建,热泪奔涌。他找到医生,希望能够尽快地恢复飞行,硬是求着主治医师,把两次手术时间的间隔从18个月压缩到8个月。第一次手术之后不久,伤口还没完全愈合,使用6颗钢钉将骨折的腰椎固定住的曹先建,就在病床上开始了艰苦的恢复训练。第二次手术前,他甚至提出了一个让医生惊讶的要求:“手术不要用麻药!”他觉得,上次手术用麻药后,自身反应能力有点受到影响。可是,要从腰椎拧下6颗钢钉,不用麻药,风险太大,没人受得了。最终,院方在反复斟酌麻药剂量、最大程度降低麻药影响的前提下,曹先建才同意使用麻药。

在时代楷模现场曹先建深情讲道:“当梦想的力量远远超越生死考验时,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我还要继续飞下去,成为一名优秀的舰载机飞行员,这是我们选择这份事业的初心,也是我们为之拼搏多年的目标,目标就在眼前,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咬紧牙关,冲向终点!”

舰载机的事业注定不可能是坦途一条,未知的风险和挑战无时不在,“既然时代赋予了我们这样的光荣使命,我们就必须勇敢无畏、一往无前!” 孙宝嵩喊出了中国舰载机飞行员的使命与担当,他们也正是带着这样矢志报国、矢志强军的梦想,始终义无反顾、努力飞行!

忠诚、无畏、披荆斩棘,共和国第一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们,创造了属于他们的历史与荣光,也在海天之间书写了航母事业的新篇章!

勇挑重任:从探索上舰到常态上舰

“再难也要干出来!这么光荣的任务交给我们,我们责无旁贷!”

2018年4月12日,中央军委在南海举行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习近平主席检阅编队并发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号召。一个月后,中国第二艘航母完成首次海上试验任务。作为海上移动“机场”的航母,需要更多舰载战斗机作为支撑,加速培养舰载机飞行员迫在眉睫。

时任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的戴明盟提出,要实现舰载机飞行员规模化培养,现有的舰载机飞行员必须要有人离开作战部队,去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

“作为飞行员还是想着去征服蓝天、征服海洋,但是我们是最早的一批舰载机飞行员,为航母舰载机事业培养新人,就是我们新的使命,这种责任只有我们,也必须由我们来承担,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我们甘之如饴、责无旁贷。”教官王勇讲得非常坚定。

随后舰载机训练团成立,孙宝嵩、王勇等人由飞行员改任飞行教官,开启了舰载机飞行员培养的拓荒之路。在飞行教官们面前,有太多的“空”要填,有太多的“路”要走。

“飞机匮乏,模拟机也只有几台,晚上学员排队练模拟机,要排到深夜;缺少教材,我们手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只能是通过一点点的积累总结,我们再把这些东西编出来。” 孙宝嵩是目前舰载机飞行教官团队中唯一拥有陆、海、空三军经历的“牛人”,初创时的艰辛,他记忆犹新。

只要有机会飞,孙宝嵩都会拼尽全力,“恨不得把每一秒钟的飞行心得都写下来”,飞完就总结,总结了就记录,记录了再和战友们研讨,研讨完继续写下来,最后编进他们自己的《尾钩》杂志。这样一个看似笨拙的方法,却实打实地给后来的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出了一条路子。

和孙宝嵩同期的艾群,也在电脑里存储了大量早期飞行的经验体会,他曾经以为大学毕业后,再也不用写那么多字了,却没想到越写越多,越来越能写。张超的电脑里,也保存着一份歼-15战机实际使用武器的教学法,这是他牺牲前结合自己实际使用武器的经验,利用休息时间整理出来的。他牺牲后,大家利用他整理出的200多份视频资料、2万多字的心得体会,对那份教学法进行补充完善。

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教官们先后制定出了歼-15飞行训练大纲,编写了飞行手册,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保证了舰载机飞行员培养的快速入轨。

王勇是学员口中出了名的“黑面教官”,“宁要紧贴实战的低分,不要脱离实战的高分”是王勇的座右铭。学员在飞行上的任何问题,哪怕是毫厘偏差也难逃他的眼睛。一次模拟着舰,一名学员因高度保持上误差了 1米,被王勇打出低分,“标准300米就是 300米,绝对不能是301米或299米。” 

飞出“战味”,必须将实战思维融入到每个课目、每个架次、每个动作中。罗胡立丹经常对学员讲:“舰载机飞行员必须在飞之初就要立起实战思维。”“升空就是作战,起飞就是迎敌”是罗胡立丹的标签。一次战术训练,受逆风影响,一名学员比预定时间晚2分钟到达点位,受到罗胡立丹严厉批评,学员非常委屈,觉得风力影响不在个人掌控范围之内,罗胡立丹告诉他,“信息化战场瞬息万变,贻误战机1秒钟,都可能遭到毁灭性打击,何况是2分钟。”

每次飞行前,孙政雄都会对坐进飞机座舱的飞行学员提问,如果学员答不上来,就会被这个严谨的教官“请”下飞机…… 

为帮助学员提高精准度,教官们每天都与学员同乘训练,在飞行中,感受学员的驾驶状态,不仅飞行前反复灌输操纵要领,飞行后更是逐人逐架次复盘讲评,不接受任何细微的偏差。在这种严苛的教学管理下,“精准、守纪、零容忍”的舰载飞行铁律,铭刻在了每一名飞行员的心头,也锤炼了学员们在各种危情险局中的实战能力。

每一架次飞行结束后,学员都会拿到一个分数,分数不是教官根据印象打的,而是根据学员飞的每一个数据而给出的成绩。他们将数字化的训练培养理念融入飞行,将上千种数据绘成一张张飞行曲线图,透过曲线图上的波峰和波谷,分析飞机姿态与图像的契合点。这也是对精准、守纪、零容忍科学化、规范化的诠释。

在改装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他们探索尝试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培养舰载机飞行员,这种培养模式被称为生长培养模式,可大大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有效增加飞行员的舰载飞行寿命。很快,首批生长模式培养的舰载机飞行员便完成航母资质认证,并实现单批认证人数最多、平均年龄最小、飞行时间最少、培养周期最短的历史性突破,自此,海军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改装模式和生长模式双轨并行培养链路全面贯通,也让航母战斗力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记得舰载机试飞初期,国外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舰载机还未列装,试飞机场仍处于施工状态,着舰速度控制多少,油门如何使用……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连飞机研制人员都无法给出准确答复。而今天经过舰载机飞行教官们的不懈努力,更多优秀的舰载机飞行员成长起来。

从陆基到舰基,从单机到编队,从近海到远海,从改装培养到与生长“双轨”并行,舰载机飞行人才队伍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实现了海军发展的大跨越,也打造出了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的“中国样本”。

(2022年第2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