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之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军旅之星 > 正文

东风五彩绘风流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李军 刘小渡 2020-12-31 12:22

629080

游荡于书画江湖抑或跻身于艺术殿堂,在喧嚣中不同凡响、在缤纷中技压群芳、在星河中争放异彩,也许是当下不少艺术家的热衷与追求。而我所熟悉的火箭军中的画家杨奕却是以另一种状态大写着他乘驭“东风”的五彩人生。

如果说到杨奕设计的火箭军军旗、臂章或看过“建国60周年首都国庆阅兵”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天安门阅兵”那引人注目的火箭军导弹装备方队的迷彩涂装;如果还记得1989年全国发行的《国防建设——火箭腾飞》的邮票等,就足以将杨奕定位于卓有建树的军旅画家之列。

而当你进一步了解杨奕的许多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背景时,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军旅艺术家的追求。

穿行战场 初沐硝烟

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系的杨奕毅然决然回到部队当机关干事。1986年,他受总政派遣,奔赴硝烟未散的云南边防前线体验和采访战场生活。

在危机四伏的战斗前沿,除了画笔、速写本、相机等艺术家的行头,钢盔、子弹袋、手枪、冲锋枪、急救包更成为这位青年艺术家不可或缺的装具。

在老山、扣林山泥泞的猫耳洞、战壕里艰难穿行;在马关前沿震耳欲聋的炮声中跟随主攻连勇猛突击;在数以千计的烈士坟茔中,在哭声动地的境地悲痛凭吊;二号界碑处,边防营长在他脚下踩着地雷的地方惊悚排雷;在公路上,他和官兵用手枪抵住混蛋的脑袋,以保证军车的通行。和平年代,这些在影视作品中才出现的故事,却一一发生在杨奕的身上。

那一时期杨奕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前线速写作品《抢占阵地》、《出击》、《跃进》等展现了官兵的战斗风貌,而他带回的速写、照片可以说是用年轻的生命作抵押,让我们领略了战争的严酷与战场环境中的军人形象,同时感受到军旅艺术家最特殊、最典型的事业状态。这些对当年只有20来岁的杨奕来说,成为了难能可贵的经历。

神凝天宇 笔绘方寸

杨奕在考上大学前后,一直有作品参加全国、全军美展,并在报刊上发表画作。但首先使他引起更多人关注,并在以后一发而不可收的却是关于邮票、邮品的设计。

1988年,他接受了《国防建设——火箭腾飞》一套四枚特种邮票的设计任务。他先后做了十余套方案。他设计的方案在诸多方案中脱颖而出,被中国集邮总公司选中。这套邮票于1989年11月15日在全国发行。由这套邮票制作的航天邮折,搭载中国第16颗返回式卫星升空,成为中国最早进入太空、并成功回收的珍贵邮品。

2000年世纪之交,这套邮票中的《飞行》又作为“二十世纪回顾”中国十大事件,以“票中票”形式再度发行。以此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成果,以“火箭腾飞”象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这套邮票的成功设计,显示了杨奕的艺术实力。之后,他相继又应约设计了《水仙花》、《镜泊湖》等首日封。后来又连续10年为中国集邮总公司和中央电视台设计每年在“春晚”发行的拜年封,总发行量逾500万枚,成为春节期间集邮爱好者喜爱的抢手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杨奕在2004年“猴年”拜年封图案上绘有“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内容,于是就有了在新年零点钟声敲响的同时,航天英雄杨利伟站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向全国人民敬礼致意后,在礼仪小姐手捧的拜年封上挥笔签名这一构成晚会高潮的亮点。

走马疆场 点染东风

众所周知,那些古代的军旅诗人正是因为有了大雪满弓刀、黄沙贯金甲的真切感受,使得胸襟拓展、壮怀激烈,从而唱出脍炙人口、豪情万丈的千古绝句。

尽管时代不同,但一位艺术家如果没有真正亲历千军万马的军阵,缺少沙场烽火的洗礼,仅从绘画形式和技术上涉足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容易因缺乏某种心理元素而陷于唯美的轻佻敷设,或因疏于把握某种真切情怀而停留在空泛表面的形式铺陈上。

杨奕则是在几十年的创作中,自觉地投身军旅,同步于部队的发展,敏锐地感知身处高技术前沿的军人的心理和情怀。1983年,他第一次参加第二炮兵(火箭军前身)在西北戈壁进行的实弹发射。两个小时内,4枚战略导弹相继发射。壮观的情景猛烈冲击着每一个在场官兵的心。

以此为基础创作的国画《东风·东风》、《踏破贺兰山》、《大漠观奇》组成的三联画,参加了“纪念建军60周年美展”。1986年这幅画又被国防部外事局订制,定名为《九万里风举雷霆》悬挂在国防部外事会见大厅。

杨奕后来多次参加的导弹试验发射、军事演习以及长途考察青海高原阵地、哨所。无论与官兵在雷霆万钧的发射场,还是跻身专家行列在静谧的导弹测试大厅,抑或在人烟罕至的雪域高原,这些深入部队的生活体验,都充实着他的创作素材,丰富着他的军旅情怀。他正是怀着如此激情的创作情怀,像一团腾飞的火,连续创作出《天外冥冥》、《雷霆在握》、《关山铁铸》、《号角催春》、《天骄一代》、《进入待机地》等一大批以火箭兵训练演习为题材的作品,使得他成为那个时期第二炮兵极具代表性的作者。

画笔烁金 熠熠生辉

杨奕在校学习的是中国画,但美术设计也是他的强项之一。他开创了第二炮兵的邮品设计先河,在工艺礼品设计方面形成系列,他所设计的雕塑作品遍布火箭军军营。

杨奕第一次接受任务为中东某国亲王所率领的军事代表团设计礼品时,备感责任重大和荣誉满怀。当他设计的“火箭杯”由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和第二炮兵司令员送到亲王手中时,这位亲王当着国内外嘉宾对杨奕说:“我非常喜欢这件为我专门设计的礼品。”

杨奕设计的火箭兵礼品每每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的“部长访谈”节目中。被采访者的桌面或背景博物架上往往陈列着他的作品。他创作设计的工艺雕塑《火箭兵方队》不但在全军美展获奖,而且被军事博物馆确定为文物收藏,并长期展出。

在环境和公共艺术的雕塑方面,杨奕也能一展身手。他设计的圆雕、浮雕遍布火箭军部队。以至许多官兵不管是不是,都一律把看到的雕塑认作是杨奕的作品。他为火箭军军史馆设计的序厅浮雕《筑巢冬夏》、《砺剑春秋》被前来视察的军委首长称赞为是他“所看到的最好的雕塑”。而他为国防大学设计的《杨业功像》、为火箭军机关指挥大楼外墙设计的浮雕《浩然东风》,一展火箭军风采,给人以深刻印象。以致于战友们都开玩笑说:“我即便不喜欢你,也得天天撞上你的作品;火箭军从将军到士兵,身上都有你设计的臂章、胸牌等,你的设计正是火箭军的骄傲和自豪。”这不正是对杨奕一种最高的艺术奖赏吗?

著述千古 纵论关山

在绘画上冲浪弄潮者多之又多,在理论上一显身手者却凤毛麟角——这是当下无争的现状。尽管如此,理论依然是指导艺术实践的基础、是评价一位艺术家学识水平的无形标准。

杨奕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他在文史哲方面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储备,在美术史论和文学写作方面也另有所长。1999年,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决定出版《军旅文化丛书》,选定由杨奕撰写《中国军事美术概论》。于是,杨奕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军事美术略谈》基础上进行充实拓展,以12个章节、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以及民国、新中国的军事美术发展历程,论述它存在的必然与意义和它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该书不但系统归纳、总结,更有论证、启示作用。说它填补空白并不为过。此书由解放军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印数28000册。因其具有广泛的普及意义,除了向社会发行,在全军发至连队图书馆,作为部队、院校官兵的基本读物。

杨奕的一本很具特点的图书《关山纵谈——和美国朋友关于长城的对话》,2004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后,由于从特殊的问题角度、用文采飞扬的修辞语言,表述了充满哲理的深刻思想,其学术价值和图文并茂的新颖形式,获得社会好评。该书被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长城学权威专家董耀会撰文评价为:具有很高学术水准的专著。而后,屡有一些国内外关于长城的电视访谈节目把镜头的焦点对准杨奕。作为长城学会看好的军事文化方面的专家,他在国际研讨会、论坛、论证会屡作嘉宾。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的《中国长城志》绪论的审读,也延请杨奕作为三专家之一参与终审。这无意插柳柳成荫的事例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画家杨奕的文史造诣。

凭海观澜 直写风云

军旅艺术在宣传、教育、鼓动等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直接配合军事斗争就更是其传统意义上的价值体现。

629081
杨奕获奖作品《东风雷霆》(国画)

在和平年代,军旅画家意义何在?从杨奕的艺术活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有强烈责任感的艺术家在维护世界和平、保卫国家安全的军旅事业中,在对敌斗争中的所表现出来的使命意识。

上世纪90年代,杨奕为我军第一个常规导弹部队设计臂章和值班旗。这支部队在1995年和1996年两次军事演习中,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领土不容分裂的决心、意志与能力。在导弹连续发射数天后,东南沿海一带遇到连日阴雨天气。部队等候发射窗口,停止导弹发射。在这几天的空当期,杨奕和《解放军报》等有关媒体商议,紧急组织一批有关陆海空演习的美术作品,并以杨奕的国画《九万里风举雷霆》为首篇,刊载于报端,及时配合了正在进行的重大军事行动。

2004年,在军事斗争准备的高戒备期,正在一线部队代职的杨奕又从前沿发回《阵前练兵》、《东风无尽》、《紧急出动》等一批反映导弹部队积极备战的速写。作品选择高度敏感期在《解放军报》发表,从艺术角度表现了我军严阵以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信念和状态。

当许多艺术家盯着美术馆、艺术沙龙和书画市场的时候,我们的军旅画家却时刻牢记着军人的使命与职责。

急应召唤 携笔赴险

艺术和军事似乎是各为参商、互无关联的两回事。军旅艺术家在这两事物间有着独特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他们要有艺术的天赋、才华和能力,在听到祖国和战场的召唤时,他们不仅要表现出热情、激动,更要奉献勇敢与忠诚。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各路救援部队紧急开赴灾区。和1998年长江抗洪,紧急飞往湖北抗洪前线一样,杨奕接到通知后4小时,便全副戎装从画室赶往机场,于5月15日当天夜里到达重灾区北川。他和救灾官兵徒步穿越塌方路段、翻越建筑废墟、抢过滑坡山岭、迎着逃难灾民,迈过一具具来不及收拾的遗体,进入地狱一般的北川城。部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展开救援。杨奕跟随救援分队在现场搜集有关资料,用相机、速写、文字记录相关信息。

在那里,所有人都处在强余震、疫病和堰塞湖随时可能决口的洪水威胁之下。任何人的生命都没有切实的保证。根据命令进退,甚至紧急避险逃生…… 面对毁灭、死亡、伤痛、苦难,任何救援者都不可能只有激情、豪情而没有一腔巨大的悲情。

在他的速写本上,记录着一个又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有激动人心的生命奇迹,有被他而发现的遇难者尸体的发掘过程,有为避险狂奔3.5公里的“胜利大逃亡”。从速写上的文字注记中,我们能看到杨奕倾注的感情和他的思考与理念。

杨奕是第一个将救灾现场采集的速写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的军队专业美术工作者。《人民日报》在刊载其“抗震救灾前线速写”时有一段编者的话:

“……第二炮兵政治部创作员杨奕也随军入川。在和战友们一同紧张救援的同时,他还在现场用画笔速写下官兵艰苦清障、打开进入县城道路,并奋不顾身地在余震不断的废墟中抢救百姓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动人情景。

当我们见到这位作者时,他的眼里布满血丝,听他回述在灾区亲历的那些惨烈、悲壮的一幕幕时,我们看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也真切感受到我们的军队在国家和人民遭遇危难时刻无畏的献身精神,以及文艺工作者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的深挚情感与创作激情。”

他当时撰写的《告别北川·记住北川》、《北川札记》、《北川阴转晴》以真情实感打动许多读者。他后来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北川故事》中的某些辞句还曾作为那个时期同类出版物网络书讯的广告语言。

千里戎机 风雷尽展

作为和平时期的军人,杨奕在军事斗争和非军事行动中的使命感始终没有淡化、减弱。也许这正是解读他为什么在当下许多人争先恐后闯江湖、拼市场、炒个人声名的时候,他能凝神静气地守望精神家园,保持不懈的追求与定力的原因。

杨奕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军旅的大环境中,使自己的观念、情感、创作时刻与军队事业的发展保持相同的节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在正值军事斗争准备紧张的高戒备期,杨奕主动要求到第二炮兵东南沿海一线的某导弹部队代理副政委。具有良好军政素质的他迅速完成了从艺术家到政工首长的角色转变。他和部队党委“一班人”通力合作,完成军委、第二炮兵赋予的应急作战准备任务。

在部队,他亲自率队完成8小时50公里徒步行军无一人掉队的训练任务,他作为一支部队的首长坐镇由十多个专业分队组成的技术保障阵地的战时安排,我们很难想象,隐去艺术家身份,亮出军事素质另一面的“杨奕大校”到底哪面更接近他的本来面目。而就从我所收到的部队有关来稿中可以看出,这位副政委融入官兵、处处为人表率、深受部队官兵的爱戴。

他曾带领这支部队的一支铁路行军梯队,携带“国之重器”,日夜兼程地完成了从中国东南到西北的千里跨区行动,在高原成功地完成了4枚导弹的发射任务,精彩地进行着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自我超越和华丽转身。

完成代职任务的他,在这种丰富的经历和坚实基础上,又创作出版连环画册《导弹司令杨业功》、国画《砺剑春秋》、《雷动风扬》、《神凝天一方》、《风雷十万向九天》等。从中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那不同寻常的战斗激情和凛然风采。至此,他的才华和能力特点成为火箭军许多重要美术工作任务的不二人选。是啊,只有深入了解军旅、了解火箭军,才能有感而发,下笔有神。

在火箭军艺术界的一代天骄中,无疑,杨奕的典型形象是尤其鲜明的。

关注艺术也罢、无涉于此也罢,他的《国防建设——火箭腾飞》邮票,大阅兵中导弹装备方队的迷彩涂装,火箭军标识、臂章和火箭军军旗给人的印象更是深刻和震撼的。因为他融入军旅、他的军旅艺术融入了火箭军生活,因此,他的老首长李麟昭将军赠《临江仙》词与他:

昨夜小楼泼墨,

今日虎帐谈兵,

两番留队不还京。

由来一战士,

行止不书生。

励志常思报国,

抒情总在军营,

关山纵论古长城。

激情描岁月,

妙手绘丹青。

记者要说的是:军旅画家,神驰疆场;绘火箭腾飞,逞天骄风流。

(2016.09.01 第17期)


忠魂不泯 山河永念

新华社2023-08-22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