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之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军旅之星 > 正文

杜富国:无畏、顽强与向阳而生

时代楷模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本刊记者 邓丽君 姜丹 2022-08-24 17:22
编者按: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隆重仪式,向杜富国、钱七虎、聂海胜三位英雄楷模授予“八一勋章”,为人民军队的生日增添了一抹荣光!这是自2017年新设“八一勋章”以来该勋章的第二次颁授。


“八一勋章”获得者是全军官兵的杰出代表,是推进新时代强军伟业的标杆楷模。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排雷英雄杜富国把忠诚刻入灵魂,把雷场当作战场,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更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虽然失去了双手,但他选择用脚步“丈量”未来,眼睛虽不再有光明,但他的内心却升起了太阳!


“八一勋章”获得者、
“时代楷模”、
“排雷英雄战士”


一个军礼的分量有多重?

2018年,27岁的杜富国用雷场上生死时刻的挺身而出作了回答。

危急时刻,他挡开战友,把更大的风险留给了自己,这是本能反应,也是身为军人的担当和使命。只不过一声巨响后,他付出了巨大代价——永远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或许,从成为战士的那一刻,杜富国就深知战斗已打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和战友们舍生忘死,只为把脚下的死亡地带变成希望之土,换来一方百姓的安全与祥和。这是和平年代人民子弟兵冲锋在前的优良作风,更是新时代革命军人舍己为人的牺牲与奉献。

虽然生命在27岁时按下了“重启键”,但顽强又乐观的杜富国还是凭借异于常人的毅力与信念“重头来过”,勇敢并积极地面对现实,重新开辟“战场”并再次踏上“新征程”,这是无畏的英雄气概,更是无悔的忠诚信仰。读大学、做播音、坚持读书、跑步,他努力战胜困难,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亦如在接受表彰时他毅然举起断臂敬出的那个“无手军礼”,让无数人破防的同时也感到尤为震撼,他就是在用这样一种方式告诉所有人,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是一名军人。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杜富国荣获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

2022年7月,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好消息接踵而来,历经三年多的治疗,杜富国终于康复出院,回归战位,并且还荣获了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这项至高荣誉由中央军委决定、中央军委主席签发证书并颁授。授予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在全国、全军有深远影响的军队人员。

7月27日,八一大楼仪式现场,部队官兵和文职人员代表整齐列队,气氛庄重热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杜富国在内的三名“八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和证书,向获得荣誉称号的单位颁授荣誉奖旗。时隔一年,人们再次看到了那个不完美却又异常坚定有力的军礼。

这是誓言,是承诺,是力量,更是行动!

“让我来”——将忠诚使命、英勇无畏刻入灵魂

“‘八一勋章’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属于全体扫雷官兵。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扫雷战士,做了自己该做的。假如再给我机会,哪怕一千次、一万次,我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至今,这个场景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2018年10月11日,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在执行扫雷任务时杜富国和战友发现了一枚加重手榴弹。“你退后,让我来!”作为组长的他像往常一样将危险挡在自己身前,没想到就在他进一步查明情况试图拆除手榴弹时,爆炸突然发生了,生死瞬间,杜富国扑向战友一侧,遮挡住爆炸冲击波和弹片,一声巨响后,他失去意识,昏迷不醒。

浑身是血、全身多处烧伤,他就这样被送进医院,就连抢救医生都被吓了一跳。三天三夜连续五次大手术,经过专家组的全力救治杜富国终于从“鬼门关”中闯了出来。生命是保住了,不过代价也是巨大的——双眼球被摘除,而那双应对扫雷各种难题的灵活双手也不复存在,这一结果就连最亲的家人都难以接受,何况本人!家人、部队以及医院都迟迟不敢开口将这一实情告诉他,只能安慰说,双手和眼睛只是缠上了厚厚的纱布,过两天纱布拆了就好了。但杜富国很清楚爆炸产生的威力有多大,尤其身体已经给出了“信号”:两只胳膊短了一截,眼睛也许再也看不见了。

部队领导和专家制定了多套心理干预方案,但内心强大的杜富国一套都没用上,仅仅用了两天,他就平静又坚强地接受身体重创的事实,在部队领导前来慰问时,他还会用坚定的语气告诉首长,“没事,我能挺得住。”即便饱受疼痛的折磨和煎熬,他也还是用同样的话语安慰悲痛欲绝的父亲:“没事,放心。”

其实,早在从进入雷场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只不过那一刻,他义无反顾地选择靠近手榴弹,即便再来一次,杜富国说他还是会这样做,因为那是他作为一个战士应尽的责任。

一句“让我来!”荡气回肠,这是杜富国用生命奏响的时代强音。而这种无畏与勇气或许就来自他的家乡——革命老区遵义以及党员父亲的谆谆教诲。1991年,杜富国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一个小村庄,他家紧挨着一条县道。这条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这条路,杜富国从蹒跚学步到投身军旅,走了19年。

2010年12月,杜富国在遵义市湄潭县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旁,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成为一个兵。前往军营那天,杜富国仰望红军塑像,敬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从此开始自己的军旅征程。

直到2015年的一天,父亲杜俊接到杜富国打来的电话:“爸,我打算申请到一线扫雷。”他不是不知道这是和平年代里离死神最近的任务,但雷患不除,边境不宁。

当杜富国得知有一个村子,87个人只有78条腿时,他的内心难以平静。“我心里就有一个想法,就是把中越边境的雷场排除掉,给百姓一片安宁。当兵嘛,就应该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像打仗去前线一样!我觉得扫雷在和平时期,就像是我的战场。”就这样,从驻云南某边防团来到了某扫雷排爆大队四队,那一年,他24岁。

来到扫雷队,从第一次排雷知识摸底考试的32分到第二次的57分、第三次70分、第四次的90分,是骨子里的执著与不服输让其快速成长。为了掌握扫雷知识,他加班加点背记,书上满是圈圈与笔记;为练强探雷针手感,临战训练中,他每天要练上万针,像绣花一样将草皮翻了个遍,胳膊酸得都抬不起来……

最后,在综合考核中,杜富国的课目成绩全优,而他更是前前后后进出雷场多达一千多次、凭借专业的能力排雷枚数多达2400枚、解除险情二十余次,为边境安全做出了不俗贡献。

受伤前,杜富国和战友们向雷场外转运搜排出的地雷和爆炸物

其实,12年的军旅生涯,杜富国曾有过三次重要选择:第一次是参军来到云南某边防团,他原本可以一直当一名优秀的边防战士,但他却选择参加扫雷;第二次是来到扫雷队后,队长发现他炊事技术不错,有意让他当炊事员,但他选择到一线扫雷;第三次是排雷遇险时,他选择让战友退后。

遇到危险冲到最前面这是扫雷队的传统,那句“跟着我的脚印走”更成为所在部队的“传帮带”——大队长这样教会了中队长,中队长教会了班长,班长又教会了战士……队里发展第一批党员时,有人问杜富国入党究竟为什么,杜富国诚恳地说:“我入了党,就有资格走在前面挑担子、带头干了!”

“我技术比较好,让我来”,“班长,这种小事让我来就行了”,“你们让我走第一个吧,我比较熟悉”……“让我来”早已成为杜富国的习惯,更是他坚定的信念,这源自对战友的保护、对工作的热忱、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这是勇于承担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更是身为军人的初心、担当与使命。

2018年11月16日,就在杜富国负伤36天后,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用手拉手徒步检验的方式,把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的最后一块已扫雷场移交当地百姓。至此,当地群众可以放心地在脚下的土地上劳作,再也不用担心被地雷炸伤。

如今,这片杜富国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清理出来的一万多亩土地上,已经种满了茶树和草果。丰收时,这里茶叶飘香、硕果累累。虽然不能亲眼看到,但杜富国心底的愿望和初衷还是实现了。

“我能行”——积极乐观地做生活的强者

“从刚开始到现在,其实我觉得康复最好的就是心态。虽然遭受了很沉重的打击,但后面我觉得对生活还得充满信心,一旦充满信心就不会轻易放弃。我觉得一次不行我会尝试上百次、上千次。”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南陆之声。晚上8点,陪伴每一个身穿迷彩的你……”2020年3月8日,“富国陪你读好书”系列广播节目依托南部战区陆军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同年8月,杜富国正式成为军队广播节目《南陆之声》的播音员。温暖的声音缓缓从广播中流淌出来,他就这样开启了新征程。此时,距离负伤已经过去一年又五个月。

2020年8月,杜富国正式成为军队广播节目《南陆之声》的播音员

人们无法想象,想要做到如此他究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为了增强播出效果,杜富国放弃了由他人领读、自己复读、再后期剪辑的制作方式,坚持独立全文背记,经常加班到深夜。其实对他而言,虽然捡回一条命但一切也都“归零”了:就像婴童一般,连穿衣、吃饭、走路都要重头学起。

纵然困难重重,可他从未想过放弃,一句“我能行”总能让他如勇士般克服各种难题,而“永远前进”更像启明星般指引着他不断披荆斩棘,朝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奋斗。

就像第一次下床走路,那还是苏醒过来的两个月后。当时杜富国全身还包着纱布,甚至连吃饭喝水还需要别人喂,为了能尽快下地走路,他忍受着剧痛开始锻炼自己,可刚从床上坐起大脑就已一片晕眩了。

摔倒就发生在门口一个只有两三厘米高的门槛上。当脚碰在上面,那个可以背着两三箱弹药的杜富国,一下子就跪倒了。医生判断,他的平衡能力会因为失明越来越差……

“那时我才知道盲人的生活有多么艰难。”可无论多难他还是决心要战胜它。2018年12月21日,杜富国进入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在这个“新战场”他同来自美国、德国等近20名专家教授并肩作战。面对连医学文献都没有记录过的严重伤情和毫无经验可循的临床工作,没有人能轻易地拿出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就连康复科主任刘宏亮都说,伤得太重了,哪怕还有一点儿视力,或者一根指头也好啊。视觉和手的触觉是一个人感知外界最重要的两个通道,但这两个通道在杜富国身上完全关闭了,连一条细缝也没留下。

杜富国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进行康复训练

可积极又乐观的他却从不气馁,“只要朝着阳光努力向上,生活便会因此而美好”。从最开始的走路,到简单的开门,再到吃饭穿衣叠被甚至跑步写字等等,一点一点从头开始学,杜富国说他喜欢这样地去挑战自我,“去克服一些难题,然后自己去适应一下当下的生活。”因为他始终坚信“我能行”。

锻炼臂力,训练抓握,完全靠小臂的触觉反复探摸……虽然承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折磨,可他的脸上却是孩子一样顽皮的笑容。就连医护人员都说杜富国是个“开心果”:平时会主动和大伙儿聊天,还很喜欢开玩笑,因而病房里总是笑声盈盈、暖意融融。

为了能够让杜富国尽量地恢复正常,医生给他前前后后进行了几十次手术,而每隔10天左右,他还要一次性注射20针以上的瘢痕消退针,针针注入神经血管密布的瘢痕深处,杜富国强忍剧痛,每次打完针都笑着感谢护士。

如今,他能叠出“豆腐块”一样的被子;3公里跑出了13分08秒的成绩;残臂完成平板支撑能坚持1分20秒;写字就用残肢夹着特制的笔,一笔一画地练;学播音,从吐字、发声开始,跟着教学课件一字一句地学……就这样,“换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正常人”成为一名播音员,用他的声音为大家讲述军营的故事、排雷的故事。

不仅如此,杜富国还考上了贵州大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专业,虽然这个大学读得不易,但他还是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做拥有智慧并富有激情的人,做胸怀大志并脚踏实地的人,做负有责任并敢挑重担的人,不畏艰险,追求卓越。”不久前,在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上,他的这段发言还获得了广大网友的祝福。虽然目不能视,袖口空空,但“排雷英雄”的乐观精神与顽强毅力,一直在感染和鼓舞着每个人。

杜富国慰问重庆特殊教育中心盲童

如今,杜富国还担任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外辅导员,先后赴北京大学等军地单位宣讲30余次,讲述强军故事,激励更多新时代追梦人奋勇前行、踔厉奋发。“其实英雄,我觉得就是一种精神在支撑着他,就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人,只要对国家、对人民作出了贡献的,那都是英雄。”

杜富国常说,“虽然没了双手,但我还有双腿可以继续为梦想奔跑,虽然失去光明,只要心中升起太阳我的世界依然五彩缤纷。”无论何时,他都是个强者!

杜富国

汉族,贵州湄潭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2016年11月入党,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现任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一级上士。

2018年11月18日,被授予一等功一次;2019年2月18日,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同年5月16日,荣获全国自强模范;同年5月22日,中央宣传部授予杜富国“时代楷模”称号;7月2日,杜富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同年7月31日,中央军委授予杜富国“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习近平主席亲自为他佩挂英模奖章、颁发证书;同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2022年7月27日,荣获“八一勋章”。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2年第16期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