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场
15年前,在贵州省德江县举办过首届“中国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而今,当它再次在“傩戏之乡”德江县举办的时候,中国傩文化的研究已是今非昔比。这种古老的祭祀礼仪,作为民间文化和艺术研究最具原生态的矿藏,不仅进入非遗研究专家的视野,而且列入国家或省市级非遗名录。
与会专家学者与德江傩戏艺人合影留念
2018年11月24日至25日,第二届中国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贵州省德江县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铜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德江县人民政府承办。出席会议的有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傩戏专家学者200余人,还有日本、韩国等海外傩戏学研究专家。会议期间,大家与德江傩戏艺人深入切磋傩戏的起源历史与文化内涵,回顾30年来傩戏学的发展历程,共商当下傩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
德江县委书记商友江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玉平主持。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巡视员姜刚杰、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艳阳分别致辞。德江县委书记商友江介绍说,德江傩戏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多次到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演,曾得到曹禺、曲六乙等先生的高度赞扬,称赞德江傩堂戏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他希望专家学者畅谈真知灼见,为德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的、文化的动力。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刘祯致辞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刘祯在致辞中感慨地说,2018年是中国傩戏学研究会“而立”之年,1988年11月28日,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宣布成立。贵州与中国傩戏学研究有着难分难解的情缘。傩戏将我们与德江紧密相连。德江傩堂戏幽默、风趣、诙谐而风格多样,牛角、师刀、竹卦、令旗、头扎、祖师棍、傩公傩母神头像、古对联、剪纸、绘画以及蜡染、刺绣服饰等傩堂戏道具,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傩堂戏里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民俗生活、傩技绝活等,虽历经千百年,依然鲜活生动,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至今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本届德江之会将是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新的历史起点。
表彰傩戏傩文化研究杰出贡献者
在开幕式上,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向德江县颁发了傩文化研究基地的牌匾和证书。
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傩”在中国源远流长,分布广泛,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保存较丰富,以傩祭、傩礼、傩仪、傩舞、傩技、傩戏等形式表现,并有大量明清时代的傩器遗存。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从傩文化的开发利用、乡村振兴中“非遗”商品化的问题、中国傩戏对日本能乐的影响等诸多角度发表了论文。论坛由刘祯主持,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进行点评。
傩戏现场节目《上刀山》
傩戏《甘生赶考》
傩面具
傩公傩母神头像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祥林认为,考察女娲神话及信仰与中国戏剧文化的关系,“傩”是不可忽视的话题。多年来,起源古老、遗存丰厚的“傩”受到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学科高度关注,成为中国学界一大热点。山西传媒学院蔡敏以纪录片《傩·缘》为例,探讨傩舞表演怎样借助现代手段进行传承保护。这部纪录片由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郭磊带领研究生,深入江西“傩舞之乡”南丰县采风,深入挖掘傩舞背后的故事,用新视觉传播古老的傩文化。云南保山傩文化研究者倪开升在论文中,探讨了傩文化的普遍意义和价值观。2018年6月,中央电视台播发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表演含有古傩意蕴的祭祀歌舞。这种带有傩祭特点的祭祀,中央电视台时有报道,诸如山西、山东、福建等省区举行的祭拜黄帝、孔子、妈祖等祭奠,意义深远。
傩戏表演现场的观众
为纪念和展示傩戏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特意将30年来有代表性的作品编辑成《祭祀与戏剧论文集》出版,并对30位德高望重、对傩戏傩文化研究作出杰出贡献者予以表彰。
(2019.01.16 第02期)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01-05
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微信公众号2024-01-05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