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调作为一种人才使用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工作开展,促进上下级单位沟通交流,不仅可提高单位工作质量、减轻压力,又可以帮助被借干部开拓眼界、提升能力。但近年来,一些单位部门以借调之名行“免费”用人之实,“随意借调”、“过度借调”“体外循环”等现象层出不穷,部分借调干部为焦虑编制解决问题,主动承担过重工作,让在编人员钻了空子,最后出现了“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等怪象。长此以往,不仅让借调任性变味,滋生懒政怠政,更将严重影响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培养建设。规范借调工作是为基层减负的应有之义。各级党委须下力气纠治,不断健全规范管理制度,严控从基层借调工作人员。确因工作需要开展借调的,要实现精准管理,既要进一步挖掘在编干部潜力,也要让新借调人员助力,这样才能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共赢局面。
规范有“尺度”,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借调本意是为促进干部交流培养,但部分借调单位对借调工作的管理存在疏漏,往往存在“短期借调变长期占用”“程序后面再补”“人去了再说”“借入退回领导一句话”等随意性情形,需加强规范管理,将“借调”关进“制度”的笼子,进一步明确借调的条件、程序、期限、待遇、借调人员比例上限等,防止借调扩大化、随意化。不仅要建章立制,更要严肃执行。一方面,要加强对借用单位、派出单位、借调干部的统筹管理,严格树立该借才借、该借用多久借多久、非必要坚决不借的导向,根据借用单位和被借用单位人员编制情况,明确借用人员数量限额,保证被借调单位正常运转,警惕过度借调导致新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需加大对借调过程监督力度,从借调的事由、手续、期限入手进行审核,对频频借调的部门进行约谈分析,并根据情况返还、遣回一批长期“借而不调”的干部人员,避免因随意借调、滥用借调带来的基层负担。
考核有“力度”,挖掘在编干部潜力。上级机关“掐尖”借调,被借调的干部往往成为单位工作执行层面的主力,在编人员更多的是给予方向性指导,这就助纣在编人员“慵懒病灶”,闲在一边“钻空子”。对于“躺平”“侧卧”的在编干部,要树立鲜明的绩效考核导向,充分挖掘干事潜力,不断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一是考核指标要准确,将每名在编干部承办的每一项工作都纳入考核评价,通过规范“定事”、择优“定人”、清单“定事”,倒逼干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二是考核方式要多样,坚持“怎么管用怎么考”,采取平时考核、月度监测、半年评估、年终考核等方式,结合领导、同事评价综合打分,促进在编干部比拼实绩、争创一流。三是考核结果要分明,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挂钩,对于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在编干部,要给予评优表彰、提拔重用等奖励,对于德行表现差、履职不到位的在编干部,要及时挪位子、摘帽子、打板子。
关爱有“温度”,给予借调人员重视。借调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借调,工作方法、业务经验都得以提升,个别优秀者还被借用单位“委以重任”,但面临派出单位和借用单位的“两面夹击”,工作和生活的“两头为难”,往往是缺乏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有苦难言”,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工作积极性。组织人事部门应严格控制单位随意借调工作人员,针对必要借调,应对借调单位与原单位的责任予以明确,实行定期联系制度,加强双方的协调沟通,积极帮助落实相关政策、福利保障,多给予培训、交流机会,打消借调干部的后顾之忧,确保借调人员干得安心、舒心、暖心。借调单位要在同等条件下,选苗育优、培养管理、身心健康等方面加以重视和关心关爱,同时根据单位编制情况,有意向性的摸排优秀基层干部,并根据其工作实际情况及时考虑其晋职晋级、编制调配等问题,真正实现从“借”到“调”、从“借”到“用”,避免让被借干部寒心。
(供稿单位:云南省巧家县委组织部)
【责编 丁鹏】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8-03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8-02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