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去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近日公开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这不仅为乡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更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老百姓的深情牵挂。
全国人大代表陈春芳(左)与中华英才记者宋金甫(右)
近年来,车谷砣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抵制住了矿山开采的巨大利益诱惑,带领村民经过2年6个月零29天的艰辛,将原来9.75公里长最宽处不足3米的坑洼山路全部拓宽到了8米,打通了致富路。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浓厚的红色文化,全体村民入股,建设了革命历史陈列馆、医养结合院、观光栈道、商业街、特色民宿、村史馆等,初步建成了中国•灵寿车谷砣康养旅游度假区,乡亲们吃上了生态饭,挣上了旅游钱,全部搬出了小土屋,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民居,2023年成功争创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2024年成功创建3A景区。同时,在组织帮助下,创新成立了车谷砣沟域联合党总支,带领沟域内5个村的全体村民联合打造了猕猴桃产业带和优质核桃、板栗、中华寿桃采摘园,倾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旗帜、农旅融合新标杆,共同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要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就要坚守“两山”理论,赋能乡村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新路径,不断探索和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广大群众共享绿色发展释放的生态红利,切切实实从发展成果中收获获得感、幸福感。一是留足乡村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乡村规划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编制乡村规划时,应加强前瞻性,要立足村庄实际,充分尊重农民的意见,引导资源要素科学投放,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要给乡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留足空间,不能让规划成为乡村发展的绊脚石,要以“规划引领、设计赋能”为核心,走出城市建设用地不足,乡村凑指标的误区,让乡村走出有项目不能落地的怪圈。二是挖掘生态多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基于乡村多元资源要素的充分利用,让绿色生态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铺陈底色,培育生态康养、红色旅游、露营休闲、精品民宿等新业态,打造康养生态走廊,促进乡村文化与农业、旅游、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实现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三是激活新兴产业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深入挖掘农村特色资源,以乡村文化为纽带和桥梁,科技赋能、文化创业,通过要素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乡村文化的功能拓展与价值创新等,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非遗体验基地、农耕文化展馆、生态园文化基地、红色文化体验基地、乡村快乐农场等,为城乡居民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构建新兴产业联合体,将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为乡村新兴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四是擦亮乡村富裕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要深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逻辑,以生态文明引领绿色发展,科学合理编制乡村规划,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在自然美、乡土美、人文美三者融合上下足功夫,用良好生态为乡村振兴赋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再是奢望,让山水田园生活成为人们的美好向往。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春芳)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3-10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3-10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