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丨年轻人猝死频发:警惕“隐形”心脏问题 ​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2025-03-17 08:46

近年来,关于看似健康的年轻人因心脏骤停而突然倒下的新闻频繁见诸报端,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心脏病似乎只是老年人的“专利”,然而现实的数据却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全球35岁以下人群因心脏问题导致的猝死事件正在逐年攀升。这些悲剧背后,往往潜藏着一些未被及时发现的“隐形”心脏疾病。为了守护年轻人的心脏健康,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些隐形“心脏杀手”的真实面目,帮助年轻人守护心脏健康。

 一. 隐形杀手揭秘:

1.心肌炎——病毒感染后的致命威胁

心肌炎,即心肌的炎症反应,通常由流感、新冠病毒、肠道病毒等感染引发。虽然大多数患者能够完全康复,但仍有少数人会面临严重的心脏症状,甚至发生猝死。 

l  早期信号:

ü 感冒后持续胸痛或胸闷;

ü 轻微活动后即感到异常疲劳;

ü 心悸或心跳不规律。

l 为何被忽视:症状易被误认为“劳累”或“压力大”,从而掉以轻心,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2.遗传性心律失常——藏在基因中的定时炸弹

诸如Brugada综合征或长QT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会扰乱心脏的电活动,平时可能毫无症状,但一旦触发便可能致命。

l 危险信号:

ü 家族中有40岁以下不明原因猝死者;

ü 运动、发烧或情绪激动时突然晕厥;

ü 无明确神经系统异常的“癫痫样”发作。

关键行动: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尽早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和基因检测是至关重要的。

二. 现代生活的隐形推手 

1.熬夜——心脏健康的隐形杀手

长期睡眠不足会扰乱自主神经系统,导致:

l 肾上腺素激增:升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

l 电解质紊乱:缺镁、缺钾会诱发心律失常。

2.慢性压力——无声的血管损害者

长期压力会导致皮质醇等激素水平升高,损伤血管,加速动脉斑块的形成。即使年轻人也难以幸免于这种无声的血管损害。

3.过量运动——健身变“伤身”

高强度运动缺乏恢复时可能:

l 诱发潜在心脏问题者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l 导致“运动员心脏”(心肌肥厚),影响心脏功能。

l 重要原则:运动中胸痛、头晕或极度呼吸困难需立即停止并就医。

 三. 猝死前的预警: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尽管心脏骤停看似“瞬间发生”,但多数受害者在事发前数日或数周会出现微妙征兆:

l 不明原因晕厥:尤其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波动时;

l 加重的胸闷:反复出现的压迫感或紧缩感;

l 新发呼吸困难:无诱因的呼吸急促;

l 极度疲劳:突然连日常活动都难以完成。

关键提示:即使症状暂时缓解,也需紧急就医。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心脏磁共振检查等可以发现隐匿问题。

四.年轻人为何忽视风险?致命的认知误区

许多年轻人误以为“年轻即无敌”,将症状归咎于“压力大”或“没睡好”,忽视了背后可能潜在的心脏疾病。还有一些思维定式加剧了这一现象:

l 担心“小题大做”或显得脆弱;

l 误以为心脏病一定会伴随剧烈疼痛;

l 过度自信于“身体素质好”,掩盖潜在风险。

五.守护心脏:你可以做的5件事

1. 了解家族史:若亲属有不明原因猝死史,应尽进行心脏筛查。

2. 重视身体信号:胸痛、晕厥或异常疲劳绝非“正常”现象,应及时就医。

3. 理性运动:未明确心脏健康前,避免进行极限耐力运动。

4. 主动恢复:保证每天7-9小时的充足睡眠,并通过冥想等方式减压。

5. 坚持就医:若症状反复出现,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心内科就诊。

最后的呼吁:

年轻的心脏并非坚不可摧。唯有认清隐形风险、敬畏预警信号、摒弃“硬扛”心态,才能阻止更多本可避免的悲剧发生。心脏无声的求救值得被每个人重视——今天的警惕,或许能换来明天的生机。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年轻人的心脏健康!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何叶 主管护师、夏莹 副主任护师、马芳芳 主管护师 审核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杨明 副主任医师)

【责编 李媛】

细胞谷里种新药

新华网2023-08-28

健康科普丨2025年了,我们还需要佩戴口罩吗?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4-03

健康科普∣冬春交替,老年人健康守护指南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3-25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