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姜凯首次完成腹腔镜与CT辅助脾脏肿瘤射频消融手术
这是我见到的一位极具人性关怀和艺术追求的外科大夫——他在手术中竭力做到创伤最小、出血最少,他的手术绘图堪与教科书媲美;
他是中国“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院士唯一的硕博连读研究生,整理出版了《黄志强胆道外科》等10余部专著,并编写出版了肝脏移植流程及管理要点,为降低肝脏移植死亡率提供了专业指南;
他成功运用并提升了射频消融的技术疗效,临床连续完成860例高危部位肝癌治疗,疗效优于国际水平,在这个技术领域产生国内外广泛影响;
今年3月,他主持完成近百位外科顶级专家参与的《中国外科安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获得中国工程院高度评价并报送国家权威机构,为医疗改革提出重大建议……
姜凯,这位49岁的农家子弟,踏入医学领域30年,走过一条怎样的人生轨迹呢?
成 才 “站在巨人肩上”,幸运是怎么来的
如今已成为解放军总医院优秀临床医师、百位名医培养对象的姜凯,当初高考时的志愿其实是计算机,并非学医。是一辈子崇敬医生的父亲,要求他改变志愿,他带着些许遗憾走进军队医校大门。
2003年9月,姜凯(左)在黄志强院士(中)指导下做手术
而真正让姜凯坚定地把医学作为终生奋斗方向的,是著名的外科专家吴孟超。
1985年9月,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新生见面会上,吴孟超作演讲。吴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介绍外科领域的发展,谦虚地说:“我主要从事肝脏外科,胆道外科是现在解放军总医院的黄志强教授,那可是著名的大专家啊!”
“南吴北黄”,这是年轻的姜凯第一次知道我国肝胆外科两位泰斗级人物,第一次听到黄志强的名字。1991年,他以总评第二名的成绩,被分配到黄志强教授所在的解放军总医院。两年后,又以外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黄志强教授的研究生。
黄志强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胆道外科之父”,1948年曾为杨虎城将军做过胆囊切除术。黄老的医德医风对姜凯有深刻影响,他亦处处注重患者利益,精益求精:人体器官解剖绘图,可以达到随笔默绘的程度;做手术时,即使对切口的切开、缝合都要达到完美的程度。姜凯手写的病历记录,字体隽秀,画图精美,一笔一线汇聚着对医学的热情与刻苦,多次在解放军总医院作为范本展出,引来啧啧赞叹。
姜凯从医路上十分幸运,在黄志强门下从硕士到博士5年,毕业后又兼任黄志强院士助理7年,先后参加《黄志强胆道外科》等10多部著作的编写修改。他曾携带黄教授赠送的一支蘸水笔,到上海独立完成了《当代胆道外科》文稿的校对和插图重绘。
2002年4月,姜凯(左)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向范上达教授(前)学习成人活体肝脏移植技术
有人问他:“你不觉得这些琐碎的事儿耽误时间吗?”
姜凯回答说:“人们常说‘站在巨人肩上’,怎样才能站在巨人肩上?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些工作是白白地付出,我对肝胆外科的深刻理解,就是从这些研读校对、反复求证中得到升华的。这是我的幸运!”
和姜凯熟悉后,发现他有一个令人惊讶的特点——这样一位外科专家居然喜欢艺术。他的办公室里张贴着画家范曾的人物画,桌上玻璃板下压着自己书写的毛泽东诗词。
“黄老很早告诫我要懂一点儿艺术,达芬奇是大画家,也是解剖学家。”姜凯说,“手术追求内外完美的统一,一个优美的手术切口缝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对病人也是一种莫大的抚慰。”他向范曾先生请教画人物线条的要领,“这种学习使我在医学绘图上有所借鉴,让我感觉到手术也是一种艺术。”
在艺术家的启发下,姜凯的绘图技术进步很大。他拿着手术草图,向病人解释手术方案及术后情况,病人减轻了对手术的恐惧感,更好地配合医生了;一台手术开始前,他随手勾勒几个线条,告诉助手应注意的重点,手术过程更默契了。
一名外科医生对职业的艺术享受,与患者的情感沟通,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了。
成 长 不惧低谷的荆棘,才有高山的花环
幸运的姜凯在人生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让他刻骨铭心的是一场考试的风波。
2007年,姜凯祝贺黄志强院士85寿辰
1995年4月,28岁的姜凯以连续两年优秀学员、科目考评全优的成绩,符合条件可以申请转读博士学位。此前,黄志强招收博士生要求必须是主治医师,所以对姜凯的申请婉言拒绝。过了3天,黄教授突然说:“我认为你是有水平考我的博士的,好好准备吧!”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姜凯在考试时抄袭了两位同学的试卷。为此,总医院组织专家组审核试卷。最后一致认为,试卷内容没有任何雷同,水平相差很大,最终专家组给予他的试卷90分的高分。这场风波,反而更加激发了姜凯刻苦上进的斗志。1998年,经过5年的研究生学习,姜凯以连续5年优秀学员的成绩,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外科医学博士学位,成为解放军总医院最年轻的外科学博士。
2014年9月28日,黄志强院士住院期间,向姜凯交代接替他完成《中国外科安全的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项目
2000年6月,33岁的姜凯遇到第一次晋升副主任医师技术职务的机会。按说,根据有关规定,姜凯条件具备。这一年,他作为《手术学全集》编写组主要成员,刚刚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还作为主编助理,经过近3年的努力,完成《黄志强胆道外科》的整理,同时完成第一例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等多项创新成果。可是,黄教授告诫他:“职称只是时间问题,过早地晋升对一个人的成长有时反而是一种阻碍。”姜凯听从导师的建议,主动放弃了晋升的申请。
相对于名与利的考验,医生也会面对生与死的考验。2003年4月,广州、北京等城市爆发了令人恐惧的“非典”病毒传播。解放军总医院组织了一线医疗队,姜凯义无反顾地写好遗书,奔赴抗击“非典”一线,坚持了2个月。这一年,上级文件规定,对参加抗击“非典”人员优先评定职称,但他在“隔离”期间又一次错过了晋升机遇。谈到这一段心路历程,他说,年轻时最喜欢李存葆写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与那些战场上牺牲的战士相比,与那些农民出身、牺牲了还欠着账的战士相比,我这点牺牲又算什么呢!
一年后,37岁的姜凯以全票晋升副主任医师,成为医院当年唯一晋升并直接任命的副主任医师。
一场风波,两次评职,姜凯从青春的经历中感悟到,成长比成才更重要,人格的健全比个人的名利更重要。
成 功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创造的快乐
2013年,姜凯在美国权威的科技文献索引(SCI)上,一年之内连续发表6篇关于高危区域肝肿瘤射频消融的论文,迅即引起国内外同行关注。
2013年8月,姜凯(左二)与手术团队
射频消融是一项肿瘤微创治疗新技术。它能免除患者开大刀,较传统手术,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的优点,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将导致比手术切除更为严重的后果。
在射频消融治疗的运用上,影像学等非外科医生用于易操作部位,治疗只有十几分钟,高风险部位却要反复多次治疗。而姜凯令人叹服的成果是,以外科医生的角度,首次提出“一次性”完全消融的理念,将这项技术发挥到极致。他接收的多是肝细胞癌毗邻胆管、血管、心脏等高风险部位的患者,有时一次手术长达两个小时,处理得彻底干净;对不能或难以切除的肝癌治疗,遵循“一次性”、“无瘤”、“无痛”、“安全”四原则;10余年来,主刀连续完成860例高危部位肝细胞癌的射频消融治疗,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小于0.2%,大大低于2.2%-6.9%的世界统计数字。
这一成果是怎样创造的呢?
姜凯与他的纳米技术创新团队。左起:青岛大学物理学院韩文鹏博士、石油大学(华东)陈照军博士、姜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沈国震研究员、青岛大学物理学院龙云泽教授
射频消融技术刚引进到医院时,姜凯并没有太重视,这样一项非外科医生也在用的技术,能有多大作为?但是黄志强院士的一席话,改变了他的想法。黄老说:“不要因小而不为,你有很好的肝胆外科理论和手术功底,只要能为病人治好病,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是伟大的。”
当时,总医院进了一套射频消融设备,闲置在库房还没用,他用心研读厚厚的英文说明书,开始研究这项新技术。姜凯一向重视看说明书,特别是对于设备的原理和优缺点,只有看得懂,才敢用。一位患者肝硬化严重到不适宜做手术切除,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制定了用射频消融技术治疗的方案,结果取得很好的疗效。
经过多年实践,姜凯和他的团队已经摸索出一套运用射频消融治疗高危区域肿瘤的临床经验,提出“热灌溉效应”、“热传导效应”、“热膨胀效应”等概念和临床意义,又把腹腔镜等技术也引进其中,这样更具安全性了。
很多外科医生认为,手术做得大,才有成就感。而姜凯恰恰是在射频消融这样看似小的技术上做出了大成就。他始终牢记黄志强教授反复强调的话:“外科手术的难度并不在于大,如何处理细节、避免并发症才是最重要的。”黄教授要求姜凯把减少手术出血作为课题研究,设立术中失血不能超过50毫升的目标。“在黄老的严逼下,我才有了喷涂止血技术的发明设计。”姜凯说。
2004年1月,姜凯与季羡林先生在一起
以往,止血材料与手术切除创面粘附不紧密,手术后患者因出血和渗血不得不挂一个引流管,姜凯很想拿掉这个困扰医生和患者多年的累赘。2002年,他到世界活体肝脏移植顶级的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学习;2010年,在院领导支持下,组建了多学科研究团队;2014年,首次将静电纺丝技术应用于肝脏手术创面止血,运用纳米技术,研发设计了“气流引导式定向原位静电喷涂装置”,在几秒到十几秒内,快速实现肝脏大面积创口可靠止血。终于,常规放置引流管的传统,被他改变了。
今年3月,肝胆外科接收了一位巨脾患者。患者最低血色素仅3.2克,白细胞仅每升800多个,血小板很低,凝血功能差,随时会内脏出血危及生命。姜凯和手术团队一起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经历2小时,切除约9公斤重的巨脾。一般情况这种手术出血量2000多毫升,而姜凯这台手术出血量仅20毫升,患者没有并发症发生,手术后9天康复出院。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姜凯敏锐地注意到,医学发展越来越依靠新技术和新材料。近来,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相关研究中,多少个不眠之夜,他是在研读新设备和新材料原理说明书的学习中度过的。
2005年,姜凯第一次使用微创闭合器切除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当时黄志强教授拿着照相机赶到手术室,要照几张手术照片保留资料。没想到,按预计时间到手术室时,手术已结束了。以往治疗,这种手术需要用时一上午甚至一天,而姜凯只用一个半小时,出血很少,干净利落地收场。此情此景,让黄老既失望又高兴。
2010年6月,姜凯陪同法国Bismuth教授在解放军总医院参观
2014年,姜凯主导由解放军总医院、青岛大学物理学院、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石油大学(华东)国家重质油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组成的创新团队,完成静电纺丝快速止血纳米技术的动物实验。这项纳米技术和医疗的巧妙结合,首次在英国皇家化学会发表实验结果,被评为当年十大研究焦点之一,在国际医学与材料学界影响很大。
现在,姜凯的研究集中到石墨烯——一种对许多人来说还很陌生的新材料。他与中科院半导体所沈国震课题组合作,成功研制出一种基于石墨烯材料的“新型柔性触觉传感器”,俗称“电子皮肤”。它具有仿人类触觉感知功能,甚至比人的感觉还灵敏,对轻如羽毛的触觉,都能够清晰地感知出来。姜凯说,他将首先在自己的胃管里做胃动力学监测试验。“这种仿生电子皮肤可以实现对人体生理信号的实时快速监测,同时,为解决外科机器人手术操作时手术医生的触感难题带来曙光。”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创造的快乐。”姜凯这样描述他此刻的心情。一幅崭新的外科发展图景正在他的眼前展现开来,传统的外科插上新材料新技术的翅膀。姜凯,一位年富力强的肝胆外科专家,依托解放军总医院这样宏大的平台,一定会在创新和创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人物简介
姜凯,1967年9月生于山东诸城,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同年分配到解放军总医院,师从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院士。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兼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微创医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科技部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委员,全国肝胆病咨询专家等。参与编修《手术学全集》等10余部医学专著,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采访实录
肝胆相照映真情
——与姜凯一席谈
记者:您跟随黄志强教授24年,黄老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他在您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姜凯:黄志强教授2015年4月24日去世,93岁高龄。两个月后,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在我的心中,他就像我的父亲一样。不仅是我,我们总医院很多同志都对黄老有这样的情感。他在工作中严格、严厉,而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本真快乐的老头儿,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怀关爱。他对我终生难忘的教诲是,医者仁心,尊重患者的生命和尊严,该做的手术一定要做好,不该做的手术绝不能做,以患者利益为原则,不给患者带来精神负担。黄老创造了手术零死亡的纪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黄老非常善于总结、钻研和反复思考,他说这就像做泡菜,泡菜要有味道,就得浸泡一定时间。
姜凯手写的病历记录,字体隽秀,画图精美,多次被解放军总医院作为范本展出
记者:黄老逝世后的生平是您起草的,能不能讲讲黄老最后的日子。
姜凯:黄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肝胆外科专科,他的学术专著成为肝胆外科专科医生的启蒙教材,在医学界德高望重。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多次要求放弃治疗。为了节省医疗资源,他拒绝了很多常规检查,拒绝了特级护理,他的病历上写满了拒绝。医生、护士都舍不得放弃,而他总是说:“没有意义,抢救我已经没有意义。”黄老去世前一天晚上,对护士说:“我如果今天能够睡过去,那是最幸福的事情,你们不要叫醒我。”他以一种超脱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生命。他最后交代我的事,是接替他主持完成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所幸临终前他看到了报告初稿,对我在工程院医学前沿论坛上的主题演讲非常满意;还将他所有的医学书籍和笔记,交由我保存和使用,这是对我莫大的信任与厚望。
记者:您有很多创新成果似乎是从医学之外的生活中得到的启发,这一点挺有意思。
姜凯:我从小喜欢数理化,喜欢文艺,喜欢联想。这对我的专业有影响——把所学知识都用于一个点上。看到船上喷漆,我就想能不能把这种方式用到肝脏外科伤口止血上,最后搞出了静电纺丝快速止血纳米技术。从石油井喷的程序处置的启发,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极高风险因素,提出避免胃十二指肠动脉残端术后大出血的分级减压安全技术。小时候,看村里木匠做活儿,人家眼睛一瞅就知道树桩结儿在哪,我把木匠的几何学经验用于肝脏肿瘤定位,练就了快、准、精的定位本领。有位患者腹腔严重感染无法冲洗,院里组织专家会诊,我联想到马桶的“虹吸”原理,马上提出搞“全封闭式低位腹腔灌洗引流系统”,让液体以出为进,难题一下子解决了,为此荣立三等功。
2010年2月,姜凯草书毛泽东诗词《贺新郎·读史》
记者: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新材料对外科医学的影响,组织多学科的团队攻关的?
姜凯:2005年首次用微创闭合器切除巨大血管瘤,出血极少,黄老也感到诧异。这让我坚信外科进步离不开现代科技,随之开始认真探索用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癌。2010年,着手组建多学科研究创新团队,目标是纳米技术在外科的应用研究。团队集聚了国内多学科年轻精英。我们合作得很好,物理实验他们来做,动物实验是我的专长。静电纺丝技术止血、基于石墨烯的“电子皮肤”,都是这个团队搞出来的。
记者:能不能谈谈您的家庭?夫人对您的事业有什么帮助?
姜凯:她原来是妇产科医生。为了我的事业,她辞了工作,照顾家庭。这是我们做外科医生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我的成绩有她一多半的辛劳。我从心底感激她。
(2016.06.01 第11期)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11-03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9-15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