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说:“无影灯照射下的物体,是没有影子的。我心头也有这样一盏无影灯,我力争做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看不到阴影。”
肝胆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是在消化、吸收、排泄、生物转化以及各类物质的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物质代谢中枢”。胆囊虽小,但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等重要功能。胆囊经常发生结石,息肉甚至是胆囊癌等病变,保守估计我国有超过一亿胆囊疾病患者,多少名医为之奋斗不息。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肝胆外科专科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博士后刘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山东医科大学到解放军总医院,刘博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曾先后在山东德州市肿瘤医院、德州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工作,从市里最好的医院、到省里最好的医院、到全国最好的医院……2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刘博早已把精益求精的医术、敢于担当的医德、锐意创新的科研潜移默化成一名肝胆外科专家的生命底色。
做手术,出门诊,例行查房,随访病情,撰写科研文章……对于刘博而言,无论是平时还是节日,排得满满当当的日程表和各种突如其来的加班加点,他早已习以为常。
把病人当亲人 医患关系最高境界
在301医院宏伟的外科大楼肝胆病房旁,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就是刘博主任医师的办公室,一张临休的行军床占了近半空间,靠墙的窄条写字台上摆放着两台电脑。门后挂着一堆锦旗,表明房间的主人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其中刚送来的一面是山西临汾的病人,患者在急诊室待了五天,疼得非常厉害,转到刘博主任医师这里胆囊已经溃烂,经过精心治疗,三天出院了。“医生要仁心仁术,做医生第一要为病人负责。看见病人满意的出院这是医生最高兴的事情。”刘博说。
手术成功率高,除了技术过硬,关键还要求医生有责任心,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对于患者,刘博的要求就是认真,早上8点前把全部需要手术患者巡视完,每天下午无论多晚他的团队都要查房,每一个病人的情况都非常熟悉。刘博有个习惯,即便是节假日,每天早上都到病房去看看。有急诊,他更是随叫随到。
通过言传身教刘博感动着周围年轻医生和自己的研究生。仅胆囊手术他去年就做了1000例,从1989年当医生至今,刘博没有一次医患冲突,他的诀窍就是对患者以诚相待,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为此,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和新闻联播对他进行过采访报道。
刘博常说,把病人当亲人,是医患关系的最高境界。一位患者在感谢信中说,五年前她的丈夫查出肝癌,当地医生说活不过三个月。后来,她的丈夫到301医院接受了刘博的手术。刘博尽心尽责,每天一大早就来病房询问,周末也不例外。刘博说:“病人恢复得好,我比什么都高兴。”如今,这位病人已术后五年了,依然很健康。
每年很多病人慕名而来,但病房的病床毕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刘博不停地思考和探索。2009年刘博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肝胆外科“一日病房”,患者住院、手术、术后观察到出院不超过24小时,患者不插胃管和尿管,一般不使用抗生素,术后两小时下地活动,四小时进食。大大减少了患者原6至7天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既节约了社会资源,加快床位周转,又能帮患者节省很多费用,社会效益高。方便了病人,却苦了自己,刘博平均每天要做五六台手术,最多一天曾做了12台。日间病房的年轻医生半年轮换,但不管谁主刀做手术刘博都要看着,确保每一例手术成功。六年多来,刘博带领团队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6000多例,尽管有三分之一是全国各地转来的疑难复杂病例,却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水平国际领先。肝胆外科的 “一日病房”已成为301的一个品牌,全国各大医院专家前来参观学习,各地患者慕名求诊。
容易诱发癌变 胆囊结石不可忽视
刘博平日里接诊的就是肝胆胰脾患者,肝和胰腺主要是肿瘤,胆囊主要是结石,息肉为主,在我国,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发病率约6%-7%,全国患者约有1亿人。
做手术,出门诊,例行查房,随访病情,撰写科研文章……对于刘博而言,无论是平时还是节日,排得满满当当的日程表和各种突如其来的加班加点,他早已习以为常
古往今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一直很高,刘博举了一个例子,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尸体里就有胆囊结石,只不过以前的检查手段落后,查不出来,现在胆结石一般用B超、CT、核磁能够诊断清楚,彩超检查胆囊是很准确的,之后化验血液看肝功能、肿瘤指标。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方法分为全切、部分切除胆囊和保胆取石,具体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一般来讲,如果年龄较大、炎症较重,医生会建议摘除胆囊;如果患者比较年轻,结石比较少,三年到五年内没有长新的结石,复发几率小,可以保胆取石,把胆囊结石取出来,再把胆囊缝合。
在技术方面,过去胆囊切除都是开腹做大手术,术后痊愈要10天左右。1992年黄志强院士在解放军总医院开始倡导腹腔镜胆囊切除,微创胆囊切除出血少,恢复快,家属陪伴时间少,花费也少。2011年,刘博为一名来自锦州的患者做了五个多小时手术,当时患者粘连的比较厉害。几位医生都主张做开腹手术,经过观察思考后,刘博指出做大手术,患者10天8天出不了院,只要耐心不蛮干就能把粘连分出来。于是他亲自操刀,手术很成功,病人第二天就出院了。
胆结石如何形成,刘博做了个形象比喻,胆囊是储存胆汁的袋子,人吃饭之后,胆囊里的胆汁就排向肠道帮助消化脂肪,如果不吃饭,胆囊里的胆汁就排得慢,时间久了,就会淤积。所以不吃早餐只是胆结石的诱因,不是主要原因。
那么什么才是胆结石产生的真正原因呢?刘博指出,胆固醇与胆汁酸代谢障碍和胆汁淤滞导致结石形成。正常人群胆结石发病率为5%到10%,但大概只有50%的胆结石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结石病有几个状况比较紧急:急性胆囊炎,胆结石卡到胆囊颈部;胆管炎,胆囊结石掉到胆总管里去;急性胰腺炎,结石掉到胆管远端。其中急性胆管炎和急性胰腺炎都是致命的情况。胆疼带来的右上腹疼痛或肩背疼痛多是胆囊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引发的,胆囊管直径一般2毫米到5毫米,所以大于胆囊管直径的结石往往会引发疼痛,偶尔结石退回胆囊内又暂时不疼,但只要出现过疼痛,就会有再犯的可能,刘博建议出现以上症状,不要忽视应尽早就医。
结石的危害不仅仅是疼痛,刘博强调,胆囊结石是引起胆囊癌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而凡是得胆囊癌的患者90%以上都有结石,胆囊癌的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排行第五,早期很难发现,胆囊肿瘤的恶性程度非常高,五年生存率几乎是零,这也是刘博建议胆囊结石做切除手术的原因之一。目前,胆囊癌医疗进展已经产生突破,国际上研究已经达到基因水平了,在中国科学院就有相关的基因测试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在体外建立癌细胞系是研究、攻克肿瘤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肿瘤细胞的体外培养建株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程,特别是原发肿瘤组织直接用于体外细胞建系的成功率极低。
早在2000年,刘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胆囊癌细胞系GBC-SD,该细胞系已被中国科学院国家细胞库收藏,直到今天,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内外几十个机构,还在利用它进行胆囊癌相关研究。
一万小时定律 磨难立身终成大器
胸有大爱,心怀悲悯的性格来源于刘博幼年的经历和家庭的教养。1966年刘博出生于山东德州农村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刘文奇曾做过国民党部队军医,解放后回到老家当了一名人民教师,在教学之余无偿给乡邻治病并深得他们信任。也许是父亲遗传,从小刘博就觉得当医生是很光荣的事情,这也成为他未来发展的志向。当时处于“文革”混乱时期,刘博3岁时父亲被打成了反革命,判处无期徒刑,十年后才平反。母亲靠给别人做衣服养活刘博他们5个儿女。贫家出孝子,刘博和哥哥、姐姐从小就知道替母亲分担家庭的重担。几岁时刘博就捡塑料布等废品卖钱,八九岁他就骑自行车利用假期卖冰糕,贴补家用,冰糕一直卖到大学毕业前夕。
刘博获得的成就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对于患者,刘博大爱无疆,而对于家人他深感愧疚,为此,他尽可能地挤出时间来陪陪家人
虽然条件艰苦,但刘博从小学到大学每个阶段都是优等生,日子虽然清苦,但刘博奋发上进,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直到今天,他还记得在学校吃窝头喝5分钱的白菜汤的那些苦并快乐的日子。当年,刘博从乡村中转学到德州二中,从未接触过英语的他,第一次考试100分的题考了2分。可半年后的期末考试,他的英语考了98分。1989年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了德州,先后在德州市肿瘤医院、人民医院工作。1994年,已娶妻生子的他,放下相对安逸的生活,考取了山东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三年后,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博士,毕业后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录用。
读博时,刘博师从王占民教授。多年来,王教授带领弟子致力于胆管癌、胆囊癌细胞系的培养和研究。在体外建立癌细胞系是研究、攻克肿瘤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肿瘤细胞的体外培养建株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程,特别是原发肿瘤组织直接用于体外细胞建系的成功率极低。
当刘博决定选择这一课题时,导师善意地提醒他:这项实验风险大、成功率低,搞不好会影响到他的博士学位。刘博坚定地对导师说:“只要是对的、有价值,再难也得有人做。‘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功夫到了,就会成功!”
要想做科研工作不付出是不行的。实验开始后,细胞是活的,一天不换液就中毒无法继续传代,必须每天为培养细胞换营养液,随时观察。别人换液他不放心,刘博每次都自己做,一个细微的操作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刘博白天参加临床工作晚上就去实验室,几乎吃住在了实验室,除了正常的医疗工作,那些细胞株成了他的全部。那时,他春节除夕回家初一上午就要回到实验室。
1999年4月,实验到了接近成功的时刻。一天凌晨,在医院正值夜班的刘博突然接到了爱人电话:父亲突发心梗,让他尽速回家。刘博情知不妙,因为全力支持自己事业的父母、妻子,一般不会打搅他。他心急如焚,但还是先跑到实验室为细胞株换好营养液,并托付给导师才返家。心急火燎赶到德州的医院,父亲因抢救无效刚刚离去。他伏在父亲还温热的胸口前,哭得撕心裂肺。
可以告慰父亲的是刘博取得的卓越成就。当年,国际著名的肝胆专家黄志强院士、吴孟超院士和汤钊猷院士到山东大学去做刘博的课题鉴定,一致认为刘博所承担的科研课题《胆囊癌细胞系建立和生物学特性研究》鉴定成果国际领先,三位院士均邀请刘博到他们的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刘博的课题研究曾获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奖、山东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胆道外科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项。
涌泉报滴水恩 医术高超大爱无疆
“当时博士毕业论文最少要求1.5万字,但我的论文只写了7000字。”回忆当年,刘博自豪地说。虽然字数不符合要求,但论文是没丝毫水分的“干货”,他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刘博扎实的学术功底引起了黄志强院士的关注。刘博不负厚望,2002年他考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博士后,师从黄志强院士。两年后,刘博经过公开的全院答辩,专家组打分等一系列考核。因研究成果突出,出站的16个博士后中他是唯一一个当年被特招入伍留院工作的。
2008年在汶川抗震救灾前线
来301之前,刘博已经是副教授了。在这里他又从头再来,重新当住院医生,主治医生……一路努力前行直至成为师职军医、主任医师。
“既然成为外科医生就要把手术做好。”现在的刘博主任医师一般一天一个手术间是接6台手术,有时候最多做12台,每台手术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十几分钟做完,有的两三个小时。
“虽然胆囊不大,但它跟周围的肝脏、胆管、结肠、胃、十二指肠关系都很密切。手术中伤到邻近那个器官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都是大问题。任何手术要成功都需要医生操作仔细和认真。”刘博解读说。记者在病房了解到一名86岁的患者,胆囊结石掉胆管里去了,老人十分痛苦,需要切开胆管取出结石。这个年龄的患者胆管的弹性已经没了,一缝针眼就漏胆汁,而且还有很重的炎症,手术难度很大,别的医院都不愿做,刘博迎难而上,手术获得成功,术后四天顺利出院。
由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卓越的技术,在临床之外,刘博被委任负责起草了国家卫计委胆囊日间手术标准、临床流程和诊治规范。并负责编写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手术学里面的胆囊手术相关内容;主编日间手术胆囊切除视频教材。
对于患者,刘博大爱无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刘博就提出申请,要求奔赴最前线。2008年5月13日,他跟随301专家医疗队赶赴灾区。在此后的52天时间里,最危险、最艰苦、最紧急的救助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5月19日上午,刘博和医疗小分队背负沉重药品,涉险攀爬了近3个小时,到达一个因地震与外界失联的村。一位96岁的老人,因创伤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造成右下肢局部软组织坏死,小腿和足背形成脓疱。看到这种情况,刘博在完成每天的救助任务后,搭乘过路的拖拉机或者步行,每隔一天去给老人换一次药,换药6次以后,老人终于康复。本已绝望的老人避免了截肢之苦,激动得不停念叨: “感谢解放军,感谢刘大夫!”
刘博获得的成就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他和夫人李建红是德州二中的初高中同学。李建红是山师大优秀的硕士毕业生,刘博在攻读硕士、博士期间,她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刘博到齐鲁医院后,李建红辞掉了德州市发改委的工作,应聘到省教育出版社;刘博到301后,她又应聘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对于牵手20多年一同奋斗的丈夫,李建红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话:刘博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我为他自豪!
每次回到家乡,他们都要回母校看望老师。刘博忘不了上中学时国家、学校每月给的5元钱助学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夫妻俩从2008年开始,每年拿出2万元在德州二中建立助学基金,资助家庭困难但发奋图强的学子;他们还多次向母校捐赠图书,总计达到了几千册。德州二中建校50周年时,刘博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与疾病斗争的道路无穷尽,刘博的事业也奋斗无止境。“无影灯照射下的物体,是没有影子的。我心头也有这样一盏无影灯,我力争做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看不到阴影。”刘博说。
(2016.05.01 第09期)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11-03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9-15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