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祥近照
沈家祥
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又在卫生行政部门举办的西学中班系统学习中医药学,在北京中医学院专修医古文。曾在护国寺西城中医院、宽街北京中医院、北医人民医院、卫生部(现为国家卫健委)北京医院学习、进修及工作。按照传统的师徒制,向近代四位名医施今墨、秦伯未、汪逢春、孔伯华等后人及高徒当面请益或随身实践,博采众长。编著及参与编著十余部著作,其中叶橘泉、谢海洲、卢嘉锡等老师为所编著书籍题写书名或做序;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文章数百篇;多次参加电视台、电台的医学讲座及科普节目。
深入参与治未病实践的药膳、强化营养的科研转化工作,在叶橘泉、刘寿山、于若木、蒋月英、杨志智、谢海洲的指导下,参与创办了北京龙华药膳、华承隆养生食坊、婴幼儿食品研发中心、特医食品菌之堂等品牌机构。退休后多年坚持每周半天公益性出诊临床,主治心脑血管病、肝胃病、糖尿病、皮肤病、肾病、肿瘤、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以辨证准、用药巧、疗效好为目标。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中医药迎来了勃兴的契机。对外行来说,中医或许更近乎“知识”及治病方法与路径,而对中医药从业者而言,则意味着全部的生命激情,心灵共鸣以及梦想。
从医逾50年的老中医沈家祥便是如此。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他的人生早早地同中医药结下了深厚缘分,误打误撞闯入杏林,他以过人的勤奋追梦、圆梦,紧紧跟随先贤及医学前辈们的足迹,更以深厚的积累、非凡的成就回报社会,将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
不少外宾慕名找沈家祥就诊,图为沈家祥为孟加拉国工商总会原会长西迪基把脉
“治病救人时如履薄冰,对生命就要尽最大能力予以帮助。”
辗转入杏林 以勤搏佳运
“我的发小杨振环的父亲杨遇春是我的文学、医学和音乐启蒙老师。杨大爷当过北京33中的老师,懂中医,懂音乐,对我总是很热情。”回望成长路,沈家祥忍不住追根溯源。就外因而言,他首先感恩的是来自长者的厚爱与引导。
其实,对于中医的朦胧好感乃至于崇拜之情,最直接的还是作为患者及患者家属的见证。少年时期,作为长子的沈家祥因吃了一串糖葫芦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还传染给了大弟弟和大妹妹。一时间,急坏了母亲。后来,三个急性肝炎患者,被一位名叫侯润先的中医用几副药给治愈了。“那时已经12岁了,记得药方里有栀子、茵陈等几味药,对处方记忆很深。而且还没落下后遗症。中医博大精深,从此留下了深刻印象。”沈家祥回忆时感慨万千,“主要还是卫生条件差,这要是在建国前,可能就救不活了。”
1968年,沈家祥中学毕业。出身平民的他竟是班里唯一被分配到北京市内的学生,还是好单位——新华印刷厂。事后才知道,因始终恪守朴素的做人本分,从不参与任何批斗活动,最终被管分配的老师悄然“关照”。就是在新华印刷厂这个藏龙卧虎之地,沈家祥正式踏上了习医、从医的道路。
当时,医学界许多最高权威被下放至此,原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许公岩就是其中之一。“我给许老做学徒,他有一些医案,我帮着给整理了一本书《许公岩医案》。新华印刷厂是搞印刷的嘛,就作为内部资料印发了。”遇到如此机灵又好学的后生,老前辈自然会倾囊相授。沈家祥一入杏林就是高起点,前辈的医德医术便在耳濡目染、口传心授中一点点渗透到了他的生命里。
1970年,沈家祥在去买青蛙用做孕检时路遇一人,对方得知他是医生时急不可待地说:街坊有一个产后大出血的病人,三伏天里穿着皮袄盖三床被子还觉得冷,给救救吧?初生牛犊不怕虎,沈家祥竟真的答应了。只见病人面色惨白,气息奄奄,脉象极其细微,斟酌再三,沈家祥开了一副人参附子救逆汤,竟真的把这个被医院判为“没救的病人”给救活了。“这个方子必须用好人参,回阳救逆,其中附子的用量须非常谨慎,一般不能超过10克,超用则有风险。但是,这个时候我想起许老说过的话,附子要想减其毒,就得多煮,我在方子里采用超大量附子,并交代家属一定要至少先煮四个小时。”回想起当年这则医案,沈家祥半是欣慰,半是庆幸,没有恩师的高明指点,不敢妄自开方;没有良好的医德医术,也不会有这般的放手一搏。
同时期,20岁的小伙子沈家祥被新华印刷厂派到北京医院脱产进修一年半。“那时是医训班,我担任学医队队长。学员都是来自最先进单位的先进医务人员,医院也派了中国最顶级的医生专家来搞教学。”这一时期的学习,不仅为他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日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71-1972年,沈家祥又参加了首届西学中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基础,并以师带徒的方式跟进中医药临床。
1973年8月,新机会又来了!沈家祥以北京出版印刷系统17个单位笔试第一的成绩并通过北京医学院面试后,如愿进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开启了系统的本科学习。
1977年大学毕业,沈家祥重回新华印刷厂医务室,做中西医临床的执业医师。1983—1984年,他受聘于首医大儿研所婴幼儿食品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教授,兼任国家科委燕京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杨成武上将为沈家祥题字,勉励他矢志弘扬中医药文化
直至退休之后,沈家祥始终恪守“医者仁心”“大医精诚”之原则,并定期以专家门诊的形式反哺社会,擅用中医药诊治冠心病、肝胃病、哮喘病、糖尿病及肿瘤、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不论是仅14天的婴儿患者,还是年长至百余岁的老者,他的诊治原则始终追求“减轻痛苦”与“延长寿命”并举。
“医病先医心。国难当头时,仁人志士弃医从文;和平年代里,当需加强科普。”
让中医药文化反哺生活
在新冠疫情反复的当下,个体生命的身心健康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将健康的缰绳牢抓在自己手中?如何让中医药造福国人及全人类?沈家祥用其数十年的坚实步伐给出了一位七旬老者的回答。
进入1980年代,在中、西医并重的支撑下,沈家祥结合自身兴趣和时代需求,致力于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推广治未病实践,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基于“药食同源”的研发。
1981年春,沈家祥同药膳大师杨志智开展合作,创办了闻名于世的“北京龙华药膳”及后来的“北京华承隆养生食坊”。沈家祥主要从药理角度做好食材配伍,杨志智专务烹调技艺,除在菜肴方面下功夫外,在糕点、饮料、药酒等方面也进行研制。其中,在药酒方面的开发尤为成功。1985年6月24日,沈家祥重拳推出的“香身酒”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通过了专家鉴定,多家新闻单位予以报道。
2008年4月8日,华承隆养生食坊试营业期间,沈家祥与药膳大师杨志智合影
后来,在香身酒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推出了“香身琼浆酒”。该产品于1993年在北京第一届中国国际保健节获“优秀奖”,当代书画艺术大师、炎黄艺术馆馆长黄胄专门题写酒名,陈立夫先生题写下“亚太地区保健营养美食研讨会暨保健营养新食品展示会推荐产品”。李德生、杨成武等老前辈亲临现场签名祝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当场题词“美酒配佳肴”。同年,香身琼浆酒还荣获了马来西亚国际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特等奖”。2009年,该酒在华承隆养生食坊被列为特供酒。2022年,沈家祥又对香身琼浆酒的配方、工艺及技术上加以改进,携徒弟苏杰研制出新口味的“香身液”。
著名画家黄胄为沈家祥研制的香身琼浆酒与宫廷瓮头春酒题写酒名并品尝
沈家祥同陈云同志夫人、著名营养学专家于若木合影
基于对“药食同源”的深刻理解,沈家祥在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等老专家的指导下,开发有面向婴幼儿、体质虚弱者等多群体的药食同源食品。1994年8月,他在中国北京举办的“亚太地区保健营养美食研讨会”上,宣读了论文《药食同源的研究与实践》,并荣获研讨大会主席、时任国家商业部副部长姜习颁发的证书。
1994年8月,沈家祥应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亚太地区保健营养美食研讨会”
沈家祥还热衷于创作,力求通过文字推广和传承中医,扫除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中医认知盲区和误区,从而真正热爱且积极应用中医药。这与其近20年的媒体从业背景不无关系。
自1985年至2000年,机缘巧合下,沈家祥转入媒体宣传领域,在《中国社会报》社担任记者兼编辑,负责通联站及群工工作。其间,主办有《通讯员之友》,主编有《中国县市概览》《当代孺子牛》《温病学纲要》等,出版或参编书籍十几种,达上千万字,发表有论文、各种体裁文章、摄影作品上千篇(幅),被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报界知名编辑记者辞典》收录其中。同期,他还曾以《中国青年报》志愿者的身份,结合专业所学为来自全国的读者进行无偿的医学辅导,至今家里还珍藏着当年2000多封服务书信。
沈家祥被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报界知名编辑记者辞典》收录其中
进入新世纪之后,沈家祥虽已退休,却深感使命在身,应将多半生积累化作有形的成果,切身践行文化自信的时代主旋律。他笔耕不辍,撰写有数万字的《沈家祥医学文集》,系统梳理了中医与西医的源流,详细归纳了数百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医的研究及对中医的肯定,并对中医药文化的未来表达了充分信心。
他醉心历史文化,关注社会热点,以一年一本或多本的效率,截至目前共计编著100多本著作。其中收录有原创律诗、小说、散文、游记若干,有以家族发展为线索串联出家乡河北省满城县石板村的变迁史,有基于个人视角的历史名人与历史事件的钩沉等等,不一而足。其深沉的家国情怀,对中华文化的热忱热爱,不言自彰。
2022年4月,沈家祥又推出一部力作——20多万字的《实用中医药学牵手入门》。顾名思义,所谓“实用”,就是具有实操性,“入门”即是面向中医“小白”,并从5个方面对每味药加以介绍:一、属类、性状、产地、环境等简要概况;二、性味归经;三、功效主治;四、用法用量;五、验方。每味药选用3-5个验方,所有验方都是沈先生经过实践验证并行之有效的验方或秘方,有2000余个。
当前,振兴中医药已纳入未来国家发展战略及大健康事业规划中,中医药知识已经编入到中小学教材中。在这一背景下,该书的问世无疑将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大有裨益。沈家祥的北京医学院老同学,中国儿童中心研究员、原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委员会主任梅建欣然为该书作序并称,该书“对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对我们中华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无可非议地作出了积极的促进与贡献”。
日前,沈家祥已投入到《〈红楼梦〉与(药膳)中医药释解》一书的编著工作当中,力求将文学名著中的璀璨中医药瑰宝串联起来加以应用,从而有效地服务于人民群众。试问热忱何处来?甘为孺牛献终身。
(2023年第02期)
【责编 李鹏】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11-03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9-15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