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红:立足微创 走向精准医学的春天

2022-09-27 13:05 作者:本刊记者 吕月华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微创中心主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好医生、包头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王秋红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微创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内镜保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保胆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食管反流多学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胆石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内蒙基地副主任委员,内蒙及包头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医师协会肝胆胰脾外科分会常委、内蒙古医师协会胃肠与结直肠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包头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已完成腹腔镜下胆道手术1万余例,开拓性地进行了一系列腹腔镜技术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擅长外科腹腔镜手术治疗,尤其是腹腔镜胆道系统疾病(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形管引流术,经T管窦道胆道镜下取石术)及腹腔镜胃、结直肠癌根治术,率先开展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切除、胆管切开取石胆管支架置入一期缝合术以及经胆囊管、胆管取石一期缝合术,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及其他普外科的临床治疗工作。


行医30载的成长与见证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胰腺外科,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科技的助力,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已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年龄、抽烟、喝酒、遗传等诸因素的综合影响,全球胰腺肿瘤、胰腺癌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加之,胰腺外科本身具有“学习周期长、发展缓慢、病种狡猾”等特殊性,依然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

经过5年的努力,包医二附院消化微创中心医生团队从只有5名医生的规模不断壮大,吸引各地医学院毕业的青年才俊加盟其中,共建共荣

可喜的是,有这样一批青年才俊,他们心系人民,怀揣梦想,坚守在医疗战线最前沿,将一己之青春热血投诸于胰腺外科的发展事业当中,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屡创佳绩。今天,我们将视角聚焦于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简称:包医二附院)消化微创中心王秋红主任,透过他的个人成长,透过包医二附院消化微创中心的学科建设,以窥我国现代医学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伟大进程。

五年腾飞路

——从“一穷二白”到“领先学科”

包医二附院消化微创中心,成立于2016年11月2日,由消化科和医院外科微创治疗团队组建而成,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家肝胆胰微创中心。

遥想中心创立之初,王秋红笑称“一贫如洗”:不仅手术设备老旧,而且还是借来的,就连队伍建设也是“凑了5位医生和8名护士”,其中能够独立做腹腔镜胆囊手术的也只有他一人,胃肠、胰腺、肝脏等手术极少涉及。在这一情况下,带着谋发展、求进步的迫切意愿,王秋红团队将“走出去”和“请进来”并行推进,留住患者,夯实内功。

一方面,王秋红主动出击,积极参加全国业内的学术会议,广泛听取业界专家的宝贵经验。为了节约经费和时间成本,他自掏腰包,搭最早一班飞机出门,乘最晚一班航班返程。为了工作学习两不误,特地将手术做完再出发,“他们成熟之前,还不能完全放心”,王秋红笑着回忆当时的两难境地。回去后,赶紧把所学合盘分享给团队。

“有心人,天不负。”参会期间,王秋红不忘向专家请教,并留下联系方式,以备日后邀请上门来指导。受其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所感染,包括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广东中山六院、南方医院、浙江邵逸夫医院等十几家知名医学中心的20多位专家,都知道边疆地区的包医二附院消化微创中心这支团队,并与该中心建立了联系,从胃、结直肠到肝脏、胰腺、胆,广泛开展合作。为了锻炼人才,王秋红还把得力助手王海龙派到北京301医院、天津肿瘤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

2019年,在包头医学院开学典礼上,王秋红带领新生进行宣誓

另一方面,直面眼前一穷二白的基础,把专家学者请进来,通过带教培养新生力量。王秋红表示,“请进来”是多方受益的举措,既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轻奔波之苦,还可以让整个医疗团队得到学习和提升。“2017年5月12日,我们举办了第一场会议,301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的刘荣教授、赵之明教授带领一支带教团队给我们讲课,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当时央视还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正是在这样多管齐下的努力下,王秋红逐渐清晰了科室发展目标:2017年重点突破腹腔镜结直肠手术,2018年在结直肠的基础上做腹腔镜胃,2019年开始做肝脏和胰腺方面的腹腔镜手术,2020年进一步推进腹腔镜肝脏、胰腺等高难度手术。

2020年5月20日,王秋红带领团队率先完成了包头市第一台素有普外科手术技术“珠穆朗玛峰”之称的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手术,用时4小时。相较于当时多数医院开展第一台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平均用时10小时以上而言,这相当于非常成熟术者的手术时间。

包医二附院独立实施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手术,不仅刷新了包头市该项技术的空白,而且也极大程度地为周边地区的患者提供了便利,使其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在包头做该手术,全费约5—6万元,报销后自费部分在3万元左右,而在北京做这样一台手术至少需要14—15万元。

第一个五年走过,回头看,当年的计划都完成了:2017年完成微创手术600台,2018年完成1000台,2019年完成1300台,2020年完成1500台,2021年的数据是1700台。尽管受疫情影响,近三年的手术率没有大幅提升,却在队伍培养、业务拓展、创新突破等诸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台手术解决了干扰党女士近30年的疼痛和隐疾,复查当日,党女士难掩激动之情,特地找主刀大夫王秋红、王海龙合影留念

对于未来,王秋红坦言,在院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信任下,他有一个清晰的远期构想:从2022年开始推进第二个“五年计划”,年手术将突破3000台,其中,腹腔镜胰十二指肠2022年突破50台;将来,围绕消化微创中心这个大品牌,在保持当前胆石中心、肝胆胰肿瘤中心、胃食管返流中心“自治区领先”的三个专业之外,还将重点打造胃肿瘤和结直肠肿瘤2个专业。据王秋红介绍,截至目前,2022年微创中心已完成“全腹腔镜胰十二指切除手术”近40例,“从胰头、胰腺中段、胰体尾到全胰腺,我们全都做了,也推动了自治区胰腺外科学的发展”。

仅用五年时间,包医二附院消化微创中心就走完了一段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腾飞之路,一跃成为自治区的领先学科单位。

学习常态化

——从赶超先进到共赢共进

胰腺癌因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10%而被称为“癌中之王”。胰腺癌手术难度极高、风险极大,因而胰腺肿瘤外科又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然而,当下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臻成熟,并未对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起到明显的延长作用。这一现状激励着奋战在胰腺癌综合诊疗之路上的广大医生们,向着“患者长期生存”的目标,一如既往地日夜兼程,在抱团学习中不断探索前进。

这不,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包医二附院消化微创中心就组织举办了4场被誉为是业界“规模不大,规格很高”的手术直播活动。王秋红便是活动组织方和主要承办方代表,同时也是暴露在镜头下亲自执刀的手术嘉宾之一。据后台数据显示,每一场直播都有上万名医生收看,活动深受同行欢迎,好评如潮。

王秋红同患者亲切互动

就连业界大咖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应邀出席活动,对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在8月5日由包医二附院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举办的“沪蒙有约”直播大会上,来自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赵海平院长担任主持嘉宾。在致辞中赵海平教授对王秋红团队作如是评价,“秋红团队在胰腺微创方面做了非常大的贡献,虽然是在地市级医院的平台上,值得我们省级医院学习。”前辈的赞许,给了王秋红莫大的信心,备受鼓舞。

那么,为什么组织承办这一学术交流活动的重担落在了作为后起之秀团队的包医二附院消化微创中心?为什么王秋红能够被选中作为手术嘉宾,接受全国同行来自云端的观摩?或许,这跟王秋红深厚的个人积累、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超强的学习意识分不开。

1993年,王秋红从包头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鄂托克前旗医院工作。这是一家职工总数不足百人、且只有内科外科之分的基层医院,却要接待全旗5万多人。毫无实践经验的王秋红,在入职的第一年,就迎来了第一场“大考”。

那是一个被猎枪伤到的牧民,被送到医院时血压只有40,而距离最近的银川市约120公里,以当时全是砂石路的条件为计,单程开车至少需要4个小时,而患者的情况极其危重,转院将意味着无生还的可能。面对眼前随时有可能撒手人寰的26岁患者,王秋红看了看周围,电灯是唯一的电器,老化严重的麻醉机吸氧管裂了口子,没有一件专业的手术器械,最终硬着头皮做起了开胸肺切除手术。“手术大概进行了四五个小时,操作很不正规,连麻醉师也是从当地妇幼保健院借调的,但是真就把人救活了。”回忆此情此景,王秋红万千感慨。

或许,一个外科大夫应该具备的胆识和心理素质就是这样练就的。而强烈的学习意识也被未满足的需求极大地激发了。王秋红深感医生职业责任重大,为了给到患者实实在在的帮助,常自费购买各类医学书籍拓展知识,如饥似渴,夙兴夜寐。

1994年1月—1996年8月,王秋红干脆自费到银川市解放军第五医院进修学习,师从茅允成医生。这段学习不仅开拓了视野,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也养成了一些职业习惯。“师父对我要求特别高,动作慢了就会拿手术钳打我的手。35岁以前,连看电视的时候手从不闲着,没事就练习打结。”他将做手术类比为做饭,是程序化操作,不仅需要悟性,还要以熟练度为坚实支撑。

作为成年人,拿着父母的供给边生活边求学,这样的日子既清苦又尴尬,王秋红却还是忍不住购置解剖专用的设备和标本,比如手术显微镜,比如大白鼠。在打麻药之前,他需要带上厚棉手套与大白鼠争斗一番,以免被咬伤。打了麻药后,便在显微镜下仔细辨认大白鼠1毫米的血管及内脏结构,不停地练习解剖和缝合,沉迷其中,心无旁骛。定格在记忆里的唯有“破旧的图书馆”和“一待一下午”。

在平凡的外科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王秋红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也斩获了区市级荣誉

这样的苦练内功看似枯燥,却以其内在的热烈影响深远,为日后第一例开胸手术、第一例断腕缝合手术的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不仅如此,王秋红还将这股主动求知的热望、创造条件练习的劲头带到日后的业务管理当中。

在2017年包医二附院消化微创中心艰难跋涉的初期,由于有病源、缺技术,比如胃癌、结肠癌,“走出去”“请进来”依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王秋红想到了直播。当年试水直播了5台手术,邀请业界大咖“遥控指导”,收效甚好。此后,又经过2018年17台手术直播、2019年20台手术直播以及2020年15台手术直播的积累和历练,当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并打乱社会秩序时,王秋红团队很快就适应了新形势,一边应对抗疫工作,一边加大开展直播力度,稳步提升团队的业务技能。到了2021年,王秋红团队已经能够承担起五省八家医院同时手术直播的活动。

王秋红积极参加业界学术交流活动,以学术促进临床

通过直播活动以提高团队整体业务水平,原本是王秋红在起点低、规模小、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做出的小范围尝试,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抗疫常态化,不仅加速了该模式的成熟,也促使其普及发展成为整个行业加强学术交流、普惠基层医生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注重学术交流,以学术促进临床,以患者为中心”,“我将无我,不负患者生命之托”……在一段介绍消化微创中心发展历程的短视频里,不时弹出这样的语句,掷地有声,摄人心魄。这是一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又何尝不是该行业从业者的集体心声?!

何以挨过漫漫长夜?唯有一腔热爱。何以抵挡风雨洗礼?唯有一颗初心。

自助兼助人

——从团队建设到远程带教

近十年,胰腺外科手术技术高歌猛进,胰腺外科手术正在逐步走向腹腔镜、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时代,微创已成为胰腺外科领域的一大趋势。

对于包医二附院消化微创中心而言,如果说狠抓业务是科室发展关键的话,那么,保障业务的基石又是什么?王秋红给出的答案是——管理。“人才是第一要素,青年医生的培养则是持续发展的根本。” 

今天,消化微创中心已然成为包医二附院最具凝聚力和人才吸引力的团队之一

毋庸置疑,微创中心在人才储备上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刚成立时,最高学历的医生只有2名硕士,而现在,中坚力量已有来自苏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的4名博士。最令王秋红欣慰的是,“招聘人才一点也不困难了”!中心刚组建时,连普通院校的本科生都不肯来;如今,原计划招聘2人的岗位吸引了8名应聘者。最终根据现实需求入编4人。

吸引人才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发展才有希望。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在微创中心,一方面要求每个人首先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同时以超强的团队意识,建设极具凝聚力的团队。“有专家来指导,所有人一视同仁,周末都不休息,负责接待专家手术,在现场观摩学习。”王秋红常对大家说:“不必问来自何方,但要明白去往何处,我们拆分开来,每个人都成不了气候,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做大做强。”

从建科的第一天起,王秋红就从个人奖金中拿出一部分,专门用以为团队所有人准备早点和午餐盒饭,并在中心内部设有公共餐厅,鼓励大家吃“大锅饭”。其目的就在于创造条件让医生护士们在轻松的就餐氛围中加强交流,增进感情。不知不觉间,这一模式已坚持了六年。

在制度上,建立了完善的青年医师帮带机制,按照5个专业划分为肝胰肿瘤组、胆石症组、胃肿瘤组、结直肠肿瘤组、胃食管返流组,每个治疗组由高年资医师负责带教下级医生,手术台下严格要求,训练基本功;手术台上手把手带教,临场实战锻炼手术技能。这样,既可以把病源吸引过来,又可以持续培养骨干力量。

人才高薪聘请进来以后,通过奖金构建激励机制,形成“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工作关系。根据专业设定培养目标,实行双主刀制,即便是助手也要达到主刀水平,同时还专职培养2名男护士做专业扶镜手,团队中还有负责器械、视频采集等工作的人员。

此外,建立了长效学习机制。微创中心内部长期开展学习班,每周组织一次复盘会议,将上一周所有手术通过视频回放,逐一找问题,给对策,在规范手术操作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例会制度不仅让团队成员受益匪浅,就连在线观摩过复盘会议的外地同行也在私底下里打听,表达了“期待更多分享”的迫切心情。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包医二附院消化微创中心对周边地区的患者也渐渐产生了辐射效应,主动走上了技术扶贫、医疗扶贫之路。

王秋红团队坚持每年下基层进行义诊。通过义诊,对基层医院提供直接的手术帮扶,还将最新的前沿动态、新技术新理念以及科室自主创新的技术应用带到基层医生当中,既打通了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又拓展了病源。目前微创中心已同十多家基层医院建立了良好关系。

情系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既是时代的使命召唤,也是个人的主动抉择;既有情感因素的驱动,又有现实条件的支撑。

王秋红来自医生之家,父母、兄嫂及爱人也都是医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其父母就响应支边的号召,从包头市区举家迁到鄂尔多斯。父母无条件服从国家需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鼓舞着王秋红,也愿意步其后尘,去服务更多人,做更多贡献。加之,他本人也是从基层医院一路成长起来的,对基层医疗水平和发展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对口帮扶,不仅基层群众需要,医生群体也同样需要。

而院方领导也对王秋红团队的义诊活动给予了莫大支持。“我们院成立于1951年,原来就是抗美援朝部队医院,将革命传统发扬光大,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王秋红无比坚定地说。

原本给予内部监督指导需求开发的远程手术指导软件,在帮扶过程中发挥了优势作用,取得了理想效果。在出行受疫情严重影响的当下,王秋红可随时随地对基层医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回应,并对处理意外情况给予现场指导。

消化微创中心团队研发了实用型专利技术——新型胆道支架,在临床手术中得以推广,收效甚佳

一款自主研发的可控制自脱实用型专利——新型胆道支架,在《腹腔镜外科杂志》和《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两大核心期刊上发表,并在基层义诊中推广,截至目前,成功使用了1000多例。

“独行近,众行远。”在助力全民健康的伟大事业中,王秋红立足包医二附院消化微创中心这一平台,建团队,筑根基,树品牌,搞帮扶,当下有为,未来可期。

(2022年第18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