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院名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院名医 > 正文

高彦彬:基于 治未病 及络病理论 开展慢病防治 服务健康中国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张强 姜丹 2022-08-09 12:39

高彦彬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原院长、中医研修学院院长,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名中医,北京市政协十届委员、十一、十二届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络病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流专业中医学负责人,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学学术带头人。中医络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代谢病防治创新联盟理事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会长、北京中医药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主编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传承经典 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原院长、中医研修学院院长、国家名老中医、首都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络病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一流专业中医学负责人、中国代谢病防治创新联盟理事长及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彦彬说,当今慢病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在中医“治未病”及络病理论指导下防治慢病, 为健康中国做贡献。

高彦彬教授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作为一名中医人,一直有一个中医梦——把老祖先留下来的中医药宝贵遗产传承好、保护好、发扬好,为健康中国、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做出贡献。” 当今慢病的高发病率、严重致死致残率以及由此导致的巨额医疗费用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降低慢病的高发病率及严重致死致残率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医专家,高彦彬几十年一直致力于络病理论研究,将目光锁定慢病防治上。他认为“慢病具有病程迁延、久病难愈的特点,符合中医久病多瘀、久病多痰、久病多虚,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提出络病是慢病的基本病机,络虚通补是慢病的基本治则,在他看来,基于中医“治未病”及络病理论指导下,通过络病的深入研究,可创新慢病的病机理论,开辟治疗新思路,研发治疗新药物,提升慢病防治的水平,降低慢病发病率及致死致残率,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新贡献,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追逐梦想 精勤不倦

对于中医,高彦彬说他的第一印象是“神奇”。

“我上小学时患腹痛,痛的厉害,到乡镇卫生院看西医,诊断不清建议转县医院动手术,我父亲当时非常焦急,因为不想动手术,怕我出危险,就请当时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看,开了两服中药服后肚子就不疼了。当时我由衷地感到中医很神奇,很伟大!”

长大后要学习研究中医的“种子”就这样被深深“种”在了心间。到了中学时一部名为《李时珍》的电影又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了。“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对中医药事业百折不挠、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我决心一生做一件事情,像李时珍那样做一个医学家或药学家。”高彦彬说这部电影对他的人生有着重大影响。当然,最后让他下定决心毅然决然选择从医还是因为当时农村缺医少药,农民十分需要高水平医生。“我当时就想,今后一定要当一位名医,为农民解除病痛。”

就这样,在1978年恢复高考时,他满怀激情与梦想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启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医之路。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拜师仪式暨北京市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推进会

为了珍惜黄金一般的大学学习生活以及对中医药学的如饥似渴,高彦彬大学五年仅有一年寒假回了山东老家,其余的节假日都是在大学图书馆度过的。当时北京中医学院拥有一大批国内著名的中医大家:任应秋、刘渡舟、王绵之、赵绍琴、董建华……除了上课,在大学图书馆也能经常看到这些大家的身影,他们渊博的知识、刻苦治学的精神都给高彦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学术经验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科研都产生重要影响,令我高山仰止。”大学毕业后高彦彬又师从国医大师吕仁和攻读硕士、博士,入选全国首届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在几十年的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高彦彬始终遵循“源于经典、基于临床、深入研究、不断创新、提高疗效”的学术发展规律,坚持守正创新,在传承经典中,不断创新。

糖尿病及慢性肾病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慢病,如何降低糖尿病及慢性肾病的高发病率、严重致死致残率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奠定了络病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络病证治基础;清代叶天士将络病提升到中医机理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彦彬在传承络病理论基础上,提出络病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慢性肾病的共性病理基础及通络治疗大法,创新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慢性肾病的病机理论及治疗大法,显著提高了疗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高彦彬读研究生时通过阅读大量医学文献及总结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600余份住院病历时就发现,气阴两虚、络脉瘀阻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是其重要治则。这一学术观点得到中医代谢病行业专家认可,于是,他在中医“治未病”思想及络病理论指导下开展糖尿病及并发症防治研究,他主持了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糖耐量低减中医药干预综合方案研究》,通过12个医学中心,52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为期3年的中药干预治疗,首次在国际上采用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前期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9%,为糖尿病前期患者提供中医综合防治新方案;他主持北京市科委十五重大项目《中医药干预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研究》,通过10个医学中心,680例糖尿病患者为期5年的中药干预治疗,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可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35%;运用络病学说指导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及基础研究,证实通络中药可显著提高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疗效,并揭示通络药物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机制是保护微血管。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高彦彬完成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他带领的团队获国际络病大会授予的“络病研究40年卓越团队”奖。他牵头制定的《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标准》,经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在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实施,提升了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水平。

高彦彬教授参加第43届欧洲糖尿病联盟学术大会

作为中医专家的高彦彬一直将目光锁定在“慢病”上。据数据显示,当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他认为“慢病具有病程迁延、久病难愈的特点,符合中医久病多瘀、久病多痰、久病多虚,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他提出络病是慢病的基本病机,络虚通补是慢病的基本治则。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为依据,他从建立科学生活方式、降低发病率、预防并发症、减少病死病残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四个梯度,提出慢病中医四级预防原则,强调慢病预防须从娃娃抓起,强调慢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阶段综合防治。丰富了中医预防医学理论,明晰了慢病中医防治路径与原则。在他看来,通过络病的深入研究,可创新慢病的病机理论,开辟治疗新思路,研发治疗新药物,提升慢病防治的水平,降低慢病发病率及致死致残率,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新贡献,而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值得高兴的是,高彦彬已经离这个梦想又近了一步,“我们已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分会和北京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搭建了一个慢病防治创新平台,交流慢病防治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普及慢病防治知识、制定推广慢病防治标准。”慢病防治关键在基层,要把三甲医院的人才技术优势下沉到基层。四十年来,他一直在大学教学、临床、科研,“今后我要把工作中心放在基层,为基层培养人才,提升基层慢病防治水平。”

医德在仁 大爱无疆

走进高彦彬的办公室,干净整洁如新,就如同他的为人一样。墙上连一丝多余的装饰都没有,只有书桌前抬眼便可看到的四个大字——厚德载物。

在他看来,为人要厚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人不能只顾自己,要想到别人。“国家培养了我、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给我许多知识,为我提供了发展机会,许多中医大家为我树立了榜样,所以我常提醒自己:要‘常怀感激之心,常存谦素之意。’”

他认为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医德。医德在仁,医生救人性命,是仁人之术,要有高尚的医德,“医德在‘仁’,是敬佑生命、大爱无疆,更是应尽的人文关怀。”二是医术。医术在精,医生要解除病人病痛,促进病人健康,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我们要对医术精益求精,要有精湛的医术。”

高彦彬教授在政协大会上发言并呼吁加强慢病防治

作为著名的中医专家,高彦彬诊治的患者上至国家高级干部,下至普通百姓,他都一视同仁,对患者总是和蔼可亲,耐心地听取患者诉说,耐心地解释医疗举措及患者的疑问;他诊察患者十分细心,一丝不苟,生怕遗漏信息,造成误诊漏诊;他体谅患者的痛苦,体谅农民就医困难,药方精简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去温暖每一个患者。他对患者的耐心、细心、关心,体现出他治病救人,心有大爱的高尚医德。

他对来自农村的患者会更多关爱。“因为我来自农村,我知道农民到大城市看病非常难。” 现在医院越来越大,挂号、检查、取药大都分散到各个楼层,“所以开了方子或检查单要耐心告诉患者在几层抽血、在什么地方交费、在什么地方取药。”另外,当一些患者病重需住院但住院押金又不够时,高彦彬还会主动签字为患者担保,让病人及时住院治疗。“许多患者出院时就特别感动啊。”

此外,他带的团队还有一个规矩:谁收病人,谁当天就要到病房去查看病人。“因为这样病人会感到医生对他的关心和负责,会感到亲切和温暖。”所以,无论再晚再累,高彦彬当天都会去看新病人,即便他是科主任、院长。

高彦彬不仅是著名的中医专家,还是北京市政协三届委员,15年履职期间他向政协大会提交78份提案,内容涉及中医药传承发展、医疗体制改革、医学人才培养、农村合作医疗、医养结合等,都是切实关乎大众的利益,所以获奖的提案也特别多——占了半个书柜。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这是我国历代医务工作者共同的信念,大医精诚也是历代医家的高尚理想,高彦彬践行的医德在仁、医术在精是对这种崇高理想在当代中国最为真切和具体的阐释,他的仁爱之心广博,他的济世标准宽泛,不仅通过行医治病救人,更通过议政建言的方式解决百姓疾病之外的民生问题。

立德树人 桃李满园

作为国家级名老中医,高彦彬致力于中医内科、中医经典教学四十年,作为老师他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毕生的追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他十分注重个人修养,品德润身,为人厚道,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对同事、对师生诚信友善,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以理服人、以宽容人、以和处人。他认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使学生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他先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面向本科生及研究生主讲过《中医学导论》、《中医内科学》及中医经典课程,并主编讲义开设《络病与重大疾病研究进展》科教融通的创新课程,他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高老师学识渊博,讲课旁征博引,重点突出,条理性很强,听他讲《中医学导论》先讲中国传统文化,继讲中医药文化,后讲中医特色优势,有穿越古今、视野开阔、引人入胜的感觉,使我对中医的热爱油然而升”。“我博士毕业已15年,高老师与我们一起讨论的场景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斗室中七八人促膝而坐,老师总是以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有时一问一答,有时一块讨论,大家自由发言,老师虚心听取每个学生发言,有时采取我们的观点。”高彦彬从事本科生教学四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中医人才,培养本科生数以千计;培养硕士、博士一百余名;培养的进修生也有二百余人;他负责的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联合主办的“仲景书院”为两省市培养了三届300余人高层次中医人才。目前大多都成为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拜师仪式

高彦彬教授与毕业研究生合影

高彦彬教授在门诊指导学生

基于传承中医经典,守正创新的信念,“高彦彬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由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与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以及高教授传承弟子共同建设。工作室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高彦彬教授学术经验传承与创新”为主线,从学术继承、特色服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文化展示五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系统收集整理高彦彬教授在中医络病理论研究、慢病防治方面的学术经验与特色,将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慢病防治相结合;为健康北京、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新贡献。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作为一名中医专家,“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是高彦彬从一而终的初心。四十年的躬耕不辍让高彦彬在专业领域硕果颇丰,他深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任重而道远。未来,他将继续不忘初心,心系人们健康,始终在中医药传承创新之路上筑梦前行,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2022.08.01 2022年第15期)

【责编 李鹏】

研习中医海纳百川 守正创新独树一帜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11-03

“好牙有约”开启口腔诊疗新模式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11-04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