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利琴1,2,张凤英1
( 1.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华西医院护理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成都,四川 610041)
摘要:失智症作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其照护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本文介绍国际失智症照护先进理念与模式,包括自立支援照护理论、人文护理的方法及社区嵌入式照护模式等,分析国际成功的经验,旨在为我国失智症照护的优化和发展提供借鉴,以期提升失智症老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失智症;照护理念;以人为本;自立支援;
1 认识失智症:不只是记忆的流逝
失智症(dementia,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由脑部疾病或损伤引起的慢性或进行性综合征,患者会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语言能力下降、情绪波动等症状,甚至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1]。失智症不仅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全球每3秒就有一人确诊失智症,而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患病率已超过5%[1]。
早期信号:频繁遗忘近期事件(如忘记是否吃过药)、找不到常用物品(反复询问钱包位置)、性格突变(如温和的老人突然暴躁)。
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缺乏运动、社交孤立等。
误区澄清:国际研究指出,失智症并非正常衰老,而是病理状态,需早诊早治。
为应对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17-2025年公共卫生应对失智症全球行动计划》,号召全球各国积极改善失智症者的生活及照护人员的负担[2]。我国也出台了《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强调做好老年期痴呆防控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 失智照护:爱与技巧并存
2.1以人为本照护理念(Person-Centered Care, PCC)20世纪9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汤姆·吉特伍德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失智照护”理念,改变了传统侧重于疾病的医疗护理模式。以人为本的照护理念是失智症照护的“黄金标准” [3]。这一理念强调失智症老人作为独特个体,拥有自己的情感、经历和需求,照护应尊重其人格尊严,关注人性化需求,而不仅仅是控制疾病症状,不以“延长寿命”为唯一目标,注重提升日常幸福感,在安全范围内支持失智老人自主决策。
2.2 怀旧疗法(Reminiscence Therapy,又称回忆疗法)首次强调了生命回顾老年人逐渐适应老化的重要性[4]。通过引导失智老人回顾人生经历、分享重要事件和情感体验,有助于改善其心理状态、增强社会连接并延缓认知衰退。近年来,怀旧疗法结合数字技术,进一步拓展了这一疗法的应用前景。通过数字化工具,如虚拟现实等帮助失智老人回忆过去、唤醒积极记忆,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缓解认知衰退或孤独感。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该方法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2.3 认可疗法 (validation therapy)主张以失智老人的主观现实为照护基点,通过建立“共情-接纳-认可”三维干预机制,帮助失智老人重建自我价值感。该疗法突破传统认知矫正思路,其核心为尊重老人的主体性、非评判性沟通、情绪能量转化。认可疗法可帮助失智症老人降低精神行为症状发生率,提升语言交流能力,并提高照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5]。
例如:当李爷爷总说“我要回老家”,他的女儿反驳:“您在家呀!”结果引发争吵。学习认可疗法后,她改为:“嗯,我们回老家,老家院子里的枣树快开花了吧?我们明天去看看?”李爷爷情绪明显缓和。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按摩手心缓解失智老人的焦虑情绪,播放老人年轻时喜爱的歌曲(如《茉莉花》),唤醒情感记忆。
2.4 自立支援照护法(Self-Supportive Care Theory)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上构建了“三不原则”的实践框架:禁止使用约束带、避免长期卧床、停止过度依赖纸尿布。其实践路径聚焦四大核心维度:①水分管理(每日摄入量≥1500ml);②个性化运动方式(每日步数基准值3000~5000步);③营养干预(蛋白质摄入量1.2g/kg/d);④排泄训练(建立2小时间隔如厕节律),形成“需求评估-能力激活-环境适配”的循环机制[6]。该疗法通过生活重建,帮助失智老人实现照护目标。
通过细化生活照护的步骤,帮助失智症老人实现自立支援:例如设定每2小时提醒,记录排尿时间,逐步建立如厕规律;选择宽松套头衫,按“先穿患侧手臂”顺序协助穿衣练习;厨房安装燃气报警器,替换陶瓷刀为塑料刀;浴室加装扶手和沐浴椅,水温设定≤40℃。通过这些细节的举措可以帮助更好守护失智症老人生活安全。
3 国际经验:创新失智照护模式
3.1 社区嵌入式照护模式强调将养老服务深度融入社区,使失智老人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连续性照护。日本的“葵照护(Aoi Care)”就是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通过社区构建小规模、去机构化的照护模式,失智老人可以自由参与买菜、插花等活动,让老人在不上锁、没有围墙和时间表的机构中保有生活的乐趣与尊严,保留生活自主权。让养老机构成为社区活动枢纽,消除老人与社会的隔离感[7]。
3.2 人文护理模式(Humanistic Nursing Model)通过感官互动维护患者尊严[8],强调视觉接触、语言交流、触觉干预、运动维持。视觉接触指通过面对面地注视失智症老人,避免让老人感到“被审视”,例如当看向坐轮椅的失智老人时,照护者半蹲下平视交流,可以减少失智老人“被俯视”的不安,帮助产生积极情绪;语言交流是通过科学化的沟通技术重建对话主体性,降低因认知障碍导致的交流挫败感;触觉干预指通过专业触摸分散了施加在失智症老人身上的压力,例如为抗拒洗澡的患者裹上温暖浴巾,轻拍背部,逐步放松;运动维持是鼓励失智症老人参与护理活动,帮助改善和维持自身的生理、身体和功能健康。这一模式可减少失智老人情绪激动和不良心理症状,同时帮助改善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和工作满意度。
3.3 荷兰霍格威失智村以“生活即疗愈”为核心理念,通过场景还原构建了一个1950年代风格的小镇[9]。小镇就像一个安全、温馨又多姿多彩的堡垒, 守护失智老人们有尊严且快乐、自由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小镇中有理发店、邮局、剧院等场景中,员工化身“邻居”、“店员”,与失智老人进行自然的互动,在超市“购物”时引导自主挑选商品,咖啡厅“闲聊”时讨论天气与家常。这种去医疗化的设计,让失智老人在熟悉的生活节奏中维持社会角色,而非被动接受照护。
4 国际失智症照护理念的启示
失智症照护不仅是医学课题,更是衡量社会文明高度的伦理标尺。在世界卫生组织“每三秒新增一例认知症患者”的严峻警示下,传统医疗化照护范式正面临根本性变革。照护理念的转变成为提升失智症老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的关键。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失智症带来的挑战,用科学的方法、温暖的态度,为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更优质的照护服务。
参考文献
1. Livingston G, Huntley J, Liu KY, Costafreda SG, Selbæk G, Alladi S, Ames D, Banerjee S, Burns A, Brayne C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4 report of the Lancet standing Commission. Lancet 2024, 404(10452):572-628.
2. Cahill S: WHO's global action plan on th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dementia: som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ging Ment Health 2020, 24(2):197-199.
3. Kitwood T. A dialectical framework for dementia. In Tom Kitwood on Dementia – A Reader and A Critical Commentary, 1st edn ( CAC Baldwin eds), 1995, Open University Press, Berkshire, 73–86.
4. Moon S, Park K: The effect of digital reminiscence therapy on people with dementia: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C Geriatr 2020, 20(1):166.
5. Sánchez-Martínez I, Vilar R, Irujo J, Ulsamer D, Cano D, Casaca Soares C, Acevedo Á, Jerez-Roig J, Celdrán M: Effectiveness of the Validation Method in Work Satisfaction and Motivation of Nursing Home Care Professionals: A Literature Review.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 18(1).
6. 竹内孝仁.自立支援介护基础[M].东京:医齿药出版社,2017:9-10.Zhunei XR. The basis of self-supporting assistance[M]. Tokyo:Medical and Dental Publishing House,2017:9-10.
7. 日本厚生劳动省网:《关于强化区域综合支援中心功能等事项》, http://www.mhlw.go.jp/file/05-Shingikai-12301000-Roukenkyoku-Soumuka/0000115404_1
8. Biquand S, Zittel B: Care giving and nursing, work conditions and Humanitude®. Work 2012, 41 Suppl 1:1828-1831.
9. Krier D, de Boer B, Hiligsmann M, Wittwer J, Amieva H: Evaluation of Dementia-Friendly Initiatives, Small-Scale Homelike Residential Care, and Dementia Village Models: A Scoping Review. J Am Med Dir Assoc 2023, 24(7):1020-1027.e1021.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8-29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1-07-04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