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旦央吉:青藏高原上打开光明之门的使者

2021-01-12 09:51 作者:齐殿斌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藏族眼科女医生次旦央吉

作为一位藏族眼科女医生,她32年如一日,几乎跑遍了整个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程达18万公里,为众多失明或近乎失明的农牧民“打开光明之门”,推动实现了广大西藏农牧民“看眼病不出藏”的愿望。仅白内障一种手术她就亲自参与完成3万多例,复明效果非常好,成为西藏眼科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被誉为“西藏现代眼科历史里程碑式的人物”“青藏高原上打开光明之门的使者”。

长期以来,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强紫外线辐射等原因,导致眼睛疾病高发,许多农牧民饱受眼疾之苦。因眼病致贫、返贫曾一度成为西藏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而且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眼疾患者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上升。

在西藏,有这样一位藏族眼科女医生,她32年如一日,几乎跑遍了整个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程达18万公里,始终坚守在诊治眼疾患者第一线,为众多失明或近乎失明的农牧民“打开光明之门”,为西藏眼科事业发展特别是让西藏眼科研究治疗水平接近或达到内地医院标准,实现“西藏眼疾患者治病不出藏”的愿望作出了杰出贡献,并因此被评为“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这位藏族眼科女医生就是西藏自治区眼科中心主任、西藏眼科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次旦央吉。

2020年12月7日晚10点多,记者按事先约定,电话采访了刚刚从乡下巡诊眼疾患者返回拉萨家里的次旦央吉。在谈到自己最大的愿望时,她表示:“只要患者需要我,我将尽最大的努力为患者解除痛苦。并让基层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掌握技能,为更多的农牧民患者重见光明而服务。”

家庭熏陶

藏族小姑娘成为“播撒光明”的人

次旦央吉出生在西藏一个传统的医学家庭,爷爷是已故的西藏著名藏医学家贡嘎平措老先生,在世时深感西藏农牧民因眼疾造成的痛苦,也曾用藏医药诊治过眼疾患者;而外婆在治病中结识的一位好朋友是西藏第一位眼科女医生康珠央嘎,用“针拨术”为病人做白内障手术,外婆经常当着家人的面称赞这位女医生“给患者带来了光明”。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次旦央吉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产生了立志从医的念头。

“在报考专业学校时,外婆一再嘱咐我要学医特别是要学眼科,将来为西藏农牧民解除眼疾病痛。”次旦央吉没有辜负外婆的期望,报考了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从此走上了治病救人之路。

1988年,次旦央吉在自治区藏医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外科工作。她回忆说,“当时医院的大外科包括骨科、五官科、眼科等,没有独立的眼科。我外婆与医院的朋友说,让我们家的小姑娘学眼科吧”。于是,年仅19岁的次旦央吉正式叩开了西藏的“眼科之门”。由于藏医医德和家风的影响,加之又接受了藏医学校系统培养,勤奋好学的次旦央吉很快就初步掌握了藏医眼科的基本医疗知识和技能。

西藏是一个眼科疾病特别是白内障的高发地区,鉴于这种情况,1991年,自治区藏医院将眼科从外科中独立出来,并派遣次旦央吉赴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进修。在进修的一年时间里,次旦央吉学习了大量的现代医学基础和眼科学知识。回到藏医院后,她在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医生旺堆老师的指导下,成功为一位眼疾患者做了白内障冷冻摘除手术,成为藏医院首例这种手术。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坚持每周做一次手术,积累了宝贵的治疗眼疾经验。

同年,次旦央吉还参加了“爱德基金会”在青海省举办的全国部分省区眼科医师培训班,主要是学习西医眼科知识和技能。经过半年紧张艰苦的学习,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次旦央吉打下了良好的西医眼科基础,完全掌握了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技术,具备了独立进行手术的能力。回到藏医院眼科后,她在院里牵头开展起了在传统藏医学眼科的基础上的束内冷冻白内障摘除手术,先后实施手术200余例,并不断开辟新的眼疾治疗领域。

1995年,次旦央吉在自治区藏医院开展了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青光小梁切除术+虹膜周切术;1996年在藏医院开展了首例ECCE手术;2004年操作了西藏自治区第一台YAG激光术;2006年开展了泪囊鼻腔吻合术;2007年在藏医院开展了首例白内障小切口手术,并协助美国斜弱视专家久地纽曼开展了斜视矫正术;2010年开展了西藏自治区第一台翼状胬肉干细胞移植术;2012年协助哈尔滨医科大学刘平院长开展了西藏自治区首例角膜全层移植术;2014年由张铭志教授指导开展了西藏自治区第一台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协助黎晓新教授开展了西藏自治区第一台玻璃体切除手术;2016年协助张风教授开展了西藏自治区第一台眼底激光术。至此,西藏眼科手术开展项目基本上与内地一流眼科医院相近,广大西藏农牧民基本上可以实现看眼病不出藏。

多年来,次旦央吉仅白内障一种手术就亲自参与完成3万多例,复明效果非常好,成为用藏医药“播撒光明”的人。

不断学习

成为西藏眼科领域学科带头人

“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次旦央吉说,“我从医特别是做眼科医生30多年,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适应西藏眼科医疗的需要,适应西藏眼疾患者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在工作中,次旦央吉不断学习,苦练过硬的基本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眼科疾病发展的新动态,积累新经验。

1995年,援藏发展基金会与自治区藏医院开展对外合作项目,次旦央吉被选派前往尼泊尔眼科中心进修,学习世界先进的白内障手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当时,她的孩子仅四个月大,为了不失去这次难得的机会,她忍痛给孩子断奶,赶赴尼泊尔参加学习。

她虽然学过现代眼科技术,但从未碰过显微镜,更没开展过显微镜眼科手术。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她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克服了学习上意想不到的困难,认真思考和分析藏医眼科术的优点和缺点,借鉴现代医学眼科的长处。学习回来后,她不仅熟练掌握了世界先进的手术技能,还能将麻醉技术灵活应用于实践中。

1996年,在西藏自治区医院眼科,次旦央吉同国外专家共同完成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例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她将在尼泊尔眼科中心学习到的大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应用于实践中,同年,在院内完成白内障手术415例。

1997年,次旦央吉第二次在尼泊尔参加了美国语言中心举办的为期3个月的英语培训班。1998年,次旦央吉第三次在尼泊尔眼科中心进修两个月。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她在西藏藏医学院接受大专学历教育,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藏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年初,自治区藏医院第四次安排次旦央吉到尼泊尔眼科中心进修学习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无缝线)。她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总结,将手术技能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在扩大手术量的同时经常同国内外专家和西藏自治区的眼科专家开展学术交流,使自己的业务技能不断提高。于2008年由自治区卫健委推荐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委员会委员。

2010年,次旦央吉到上海瑞金医院系统地学习“眼底病”的治疗,并于2013年在广东省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专修“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学习期间她的勤奋、好学、勤劳善良得到老师的好评。

“传统藏医用‘针拨术’治疗白内障,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将传统藏医藏药与现代医学理论结合,并不断系统总结提高,发表了多篇成果文章。”次旦央吉告诉记者,她在长期的临床中,采取藏医藏药特殊治疗眼科疑难疾病的理论知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并将实践经验总结为理论成果发表至各类期刊,与广大同仁交流。她先后在西藏大学学报发表了《西藏地区白内障诊治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在国际IASTAM期刊上发表了《藏医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经验》、在中国藏医药期刊上发表了《白内障病因症状治疗谈》、在《藏医药教育与研究》期刊上发表了《浅谈白内障手术过程中的临床经验》、在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发表了《传统藏医药治疗弱视的临床经验》、独立编撰了《眼科诊疗标准》、参与完成了《藏医方剂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一书,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也因此,次旦央吉被公认为西藏眼科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并被称为“西藏现代眼科历史里程碑式的人物”。

心系群众

无影灯照亮患者的光明之路

次旦央吉常说:“我是党和人民培养起来的藏族医生,理应为普通百姓服务!”为此,无论是深入基层开展巡回诊治,还是在医院里坐诊,她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在医院的眼科诊室里,人们总是见到次旦央吉忙碌的身影,她以精湛的技术和过人的胆识以及医生职业特有的耐心,给每一位眼疾患者仔细诊治、认真疏导,让一颗颗烦躁的心得以平静,让每一位患者带着光明回家……无论是藏族、回族、汉族患者,她都热情接待,一丝不苟,履行着医生救死扶伤的崇高职责。

从西藏昌都东部的农家牧户到青海省的玉树,无论是林芝地区的察隅还是那曲地区的藏北草原,从南到北、从西向东,次旦央吉几乎跑遍了整个藏区,行程达18万公里。不管山路多么崎岖,生活多么艰苦,气候多么恶劣,无论睡帐篷或住在车上,她从无怨言。有时,饿了吃点糌粑,渴了喝口凉水,能解除群众的痛苦,她觉得心里踏实。

长期的艰苦工作,次旦央吉患上了贫血和心脏病,一次在下乡途中,由于劳累过度和海拔高,心脏病发作,当时她血红蛋白只有6克,心率不齐,心动过缓,但她依然坚持在第一线。院领导得知后,让她休息治病,而她只经过简单的治疗后,又继续坚持工作。她说,“在老乡的生活里,没有光明的世界才是最可怕,也是最悲惨的。我们只有努力工作,让更多的患者早一天见到光明。”

在藏北草原,重新恢复视力的80岁的老阿爸顿珠献上洁白的哈达、敬一碗青稞酒十里送别;在青海玉树,70岁的藏族大娘玉珍重见光明后要认她为干女儿……

1999年的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儿孙的搀扶下来到医院眼科诊室。次旦央吉经过检查,老人的双眼为老年性白内障,老人说,已经好些年看不见东西了。次旦央吉问:怎么不早做手术?老人说,前些天,听同村人说起在这里能做手术,已经恢复了视力,才知道这个病可以医治。第二天,次旦央吉给患者实施了右眼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当老人见到站在她旁边的孙子时,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原来自孙子生下来,老人就从未真正亲眼见到过。老人嘴里不停念叨:恩吉啦,吐几切(医生,谢谢啦)!随后,老人给医院送来了锦旗,深深地表达了老百姓的感激之情。

有一年的秋天,在青海省玉树州巡回手术诊治时,遇上一位母亲抱着6个月大的男孩前来咨询。孩子的母亲说:孩子一生下来,眼睛里就有一个白色的圆点。孩子患的是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次旦央吉给母亲解释要给孩子当场治疗,手术越早越好,否则以后孩子会成为弱视甚至永久性失明。她给这个小患者采用了双眼白内障抽吸术。第二天,当次旦央吉给孩子换药,用手电筒照孩子的眼睛时,孩子便用手来抓手电筒,孩子的母亲高兴地紧紧抓住次旦央吉的手说:“恩吉啦,感谢你治好了我儿子的病,让孩子见到了光明,给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我们全家将永生难忘啊!”

还有一年的夏天,两位来自牧区的夫妇手里牵着一位两岁左右的小男孩来到眼科诊室,希望医生给孩子治病。可这对农牧民夫妇的钱在路途中用完了。在了解具体情况后,次旦央吉立即组织科室里的医护人员捐款,并免费给孩子做了白内障切割手术,孩子见到了光明。次旦央吉还给孩子做饭、喂饭,几天后,小男孩竟然将医生当作自己的妈妈了,对着她不停喊“阿妈啦”,这让她非常感动。

传授技艺

为基层培养眼科医务人才

2000年,次旦央吉和藏医院翻译老师郎杰共同将汉文版《发展中国家的眼保健》翻译成藏文版,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成为藏医学历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现代眼科学的教科书,也为当地基层医生提供了难得的培训教材。

次旦央吉以这本书作为教材先后到墨竹工卡县、林周县、山南的浪卡子县、桑日县等地举办眼科基层培训班,给基层医务人员传授知识和经验,让500多名乡村医生掌握了眼科常见病和白内障手术前技术。自2005年至今坚持下乡组织乡村医师培训班多次,授课达4000多人次,为西藏的基层眼科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在我们藏医院眼科的帮助下,墨竹工卡县医院眼科的医生已经能独立做手术了。”

2015年,次旦央吉被聘请为西藏自治区第一个眼科研究生导师,积极开展教学及基础科研工作,多次在各眼科杂志上以通讯作者的身份,让区内外的同仁们聆听到来自高原的科研成果及临床经验。同时,她时刻注重藏医眼科的人才储备,采取自身培养与院外引进等方式方法,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并且在藏医眼科发展初期就安排年轻的医护人员分别专攻眼科分支专业,分批次外派进修。现如今,她培养的两名研究生和多名专科护士,都能胜任自己的专业技术工作。

在走访西藏基层学校的时候,次旦央吉发现学生们的近视情况比较严重。她和医院眼科的同事为1800多名学生做检查,竟有60%的近视率。于是,她和同事每年两次走进学校,为学生们做眼科普查,宣传保护眼睛、防控近视的知识,并细心地嘱咐近视的学生要到正规的眼镜店配眼镜。

2018年9月29日,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中心挂牌成立,次旦央吉被任命为中心主任。谈起这个西藏第一个眼科中心,她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以及北京同仁医院、哈尔滨眼科医院、汕头国际眼科医院等单位的大力帮扶,我们的医疗设备、人员配置、科研能力以及管理水平在自治区都名列前茅。开始我们眼科只有3名医生,现在中心已发展为35名医护人员,50张床位,真正实现了西藏眼科‘大病不出藏’的目标。”

谈起西藏眼科的发展进步,次旦央吉表示,“这么多年来,不少内地的慈善组织给了我们无私的支持,特别是内地的眼科专家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对此我一直心怀感激,并成为努力工作的动力。”

次旦央吉将传统藏医学与世界先进的眼病诊治技术有机结合,用双手架起了眼病患者从黑暗通往光明的桥梁,让藏区的众多眼病患者重新见到了光明,当地农牧民群众亲切称之为“光明的使者”!被业内人士称为“西藏白内障手术一把刀”。

在自治区藏医院的眼科室里,一面锦旗上写到:“妙手回春,医德高尚,无私奉献,重见光明”——这是广大农牧民对次旦央吉的褒奖,也是她践行“让更多患者重见光明”诺言的真实写照。

次旦央吉

藏族,1969年1月出生于西藏拉萨。现任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副主治医师。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西藏藏医学院藏医学(大专);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西藏藏医学院藏医(本科)。2015年被聘为传承藏医药口述经验项目专家、西藏自治区第一个眼科研究生导师。先后获得优秀医务工作者、先进科室负责人、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全区卫生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同时带领科室全体人员多次获得了集体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