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中国 > 正文

李兰娟:疫情刻不容缓,国之大事义不容辞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齐殿斌 2021-01-07 13:29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除了84岁的钟南山院士之外,还有一位73岁的女院士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

2020年1月18日,她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听取疫情汇报,分析疫情形势,提出防疫建议。

1月20日,她和钟南山院士一起就公众关心的疫情防控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国家就采取了这一措施。

1月24日,她率领的浙江省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团队已经成功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1月24日,她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封城”是因为疫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1月28日,她做客央视《新闻1+1》栏目,权威分析当前疫情防控情况,表示最快一个月可以研制出疫苗。

1月29日,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防控措施到位,感染病例会明显减少。

2月1日,她带领团队一行5人,从杭州出发,驰援武汉。

2月2日,她在武汉参加了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讨论视频会……

她就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教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李兰娟3
李兰娟与她的学生在一起

如果需要我愿意带队前往武汉

除夕一早,很多人朋友圈里被李兰娟出行的照片刷屏,配文说:今日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率领浙江首批135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医者仁心,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不过,随后在李兰娟团队处了解到,她此次出行不是去武汉,而是赶往北京参加和此次疫情有关的会议。除夕本是和家人团圆相聚的日子,但她却仍然在为守护人民的健康而努力,令人感动。

关于感染新冠肺炎后的病情,李兰娟对媒体表示:“根据现在发病的情况看来,新冠肺炎感染早期可以发烧、有不舒服、有干咳。从初期到加重大概是10天左右,潜伏期差不多10天到14天左右。这个时间段知道了,我们就对有明确接触者做医学观察和控制。目前看,还是轻中(症)的病人比较多,重度的相对比例还比较低。但是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严防病人变重症,病重者要加大抢救力度。”

北京会议一结束,李兰娟就乘飞机赶回浙江,她说自己已经习惯了,“我们医务人员,年三十、过春节、节假日,都得上班。”

在此次疫情控制方面,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及时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发表了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一些非常迫切的建议。

另外,李兰娟和钟南山等专家提出了四个早:“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尽量让病人不要再传播给第二代、第三代人,导致疾病蔓延。这个建议对防控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兰娟曾表示,“我个人已经向国家提出来了,我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她的这番表态,更是令人为之一振。

从赤脚医生到传染病学科院士

李兰娟从乡间一路走来,由一个赤脚医生逐渐成长为目前国内唯一的传染病学科的院士。是什么力量促使她完成了这么大的“跨跃”?

“我从小家境困难,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都是靠助学金来完成学业,一直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所以格外地刻苦勤奋,成绩也非常优秀。”李兰娟说,在别人的印象里,我是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正是这种认真和执著,使我能在传染病学术领域不断地创新探索。

李兰娟领导的课题组创建了人工肝支持系统,攻破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这一国际性难题。中间历经了10年的艰辛磨砺,可称得上“十年磨一剑”。

1986年,李兰娟申请了青年科研基金,带领课题组展开了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人工肝作为一项新技术,当时国内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不少人对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这一新方法的前途表示怀疑,但李兰娟深信只要攻克治疗中的几个技术难点,还是有成功的可能。

1990年,李兰娟带领课题组还是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探索,并在临床上成功地救治了几例重型肝炎病人,她的信心也更坚定了。一直到1996年,他们课题组做到45例时,明显的疗效标志了人工肝技术在临床应用的成功。

然而,对这样一个独创的人工肝技术,李兰娟却没有申请专利。“我是一个医生。对于重症病人来说,就地治疗才会有更大的生存希望。”李兰娟说,所以我们毫无保留地向全国同行传授人工肝技术,并在全国30多个省市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为此,我们成立了省人工肝中心及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举办了十期国家级人工肝成果推广学习班,主办了第一、二、三、四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会议,主持了人工肝技术的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并颁布实施,还主编了国内首部《人工肝脏》专著。

非生物人工肝技术取得成功后,李兰娟和科研小组并没有停步,为使人工肝更接近肝脏功能,他们对生物人工肝细胞源和混合型人工肝进行一系列深入研究。

李兰娟还应用新兴的生命科学——微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慢性重型肝炎病人肠道菌群生态变化及其在重型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防治进行系列研究,首次发现了慢性重型肝炎病人存在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表现为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显著减少,肠杆菌科细菌等有害菌显著增加。率先提出了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在慢性重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新理论。提出了应用微生态原理治疗重型肝炎的新思路。还首次在浙江省获得了正常人群肠道菌群值的数据,为微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她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填补了微生态学在慢性重型肝炎疾病领域基础研究的空白,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李兰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传染病学科的院士。对此,她显得非常平静淡然。她说:当选为院士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我的角色永远是医生。

果敢稳重抗击非典脚踏实地科研攻关

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李兰娟就以果敢稳重著称。

非典期间,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的李兰娟接到电话:杭州市一医院有3位疑似非典病人。当晚,全省最好的医生进行会诊,22点左右确诊3位为非典病人。

李兰娟2
李兰娟与团队成员研究科研课题

凌晨,杭州市召开紧急会议。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李兰娟提出一个大胆、超前又极易引起非议的决定:立即将确诊病人的亲属和所有接触者全部实施隔离观察。

于是,其中一位患者所住的“在水一方”公寓成为内地第一个大范围隔离区。此外,李兰娟还要求研究人员连夜采样,对SARS进行深入的细菌分析和研究。

短短一夜,1000多名接触者全部找到并隔离,尽管这样的决定引发了不少人的误解。但李兰娟坚持这么做,“因为根据传染病法,SARS这样达到甲类传染病程度的病种是可以隔离的”。

随后,浙江率先全国,健全了省市县三级疫情监测网络。浙江省累计对11万多有接触史的人员实行了隔离观察,卫生部门参与疫点、留验点及车站、码头、机场等疫情监控的人员达到5万人次以上。

事后证明,这是必要而行之有效的办法。由于早期传染源得到很好的控制,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这一经验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专门进行了报道。

非典之后,李兰娟也一直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在李兰娟看来,科研工作需要踏踏实实去做。“我们通过十年的努力建立了网络,建立自己的国家实验室。我们通过自己的研发打破了依赖国外提供的历史。”

2013年,一种新型传染病在我国东部省份出现,死亡率高达50%。突发疫情后,李兰娟团队在5天内确认了新型H7N9病原,向全球公布全基因序列。通过研究,团队发现活禽市场禽与患者的病毒基因同源性高达99.4%,获得了H7N9病毒从禽向人传播的科学依据,并向政府建议关闭活禽市场,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此外,李兰娟团队还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成功研制了我国首个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种子株,打破我国流感疫苗株必须依赖国外提供的历史,也使得我国避免了一场像SARS一样的全国性大灾难。

李兰娟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时,在全国率先提出卫生现代化和“卫生强省”的发展战略;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时,为保障广大民众的健康建言献策;出任浙江省科协主席时,率领浙江省科协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尽心竭力。

院士夫妻卓越才能奉献医学事业

当年,“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颁奖那天,在台下为她鼓掌的还有她的丈夫郑树森院士——一位医术高超的器官移植专家。

郑树森是中国器官移植以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官网介绍,郑树森在1991年10月作为第一助手参加香港首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获得成功,成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之一。

1993年开展浙江省第一例肝脏移植,掀起国内肝移植第二次浪潮,截至2014年2月,郑树森领导的移植团队成功施行肝脏移植1400余例,良性肝病移植后1年生存率达到95.2%,达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5月,对1例出生仅106天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成功实施左半肝活体肝移植,刷新我国活体肝移植受体的年龄纪录。

一位是传染病学领域的专家,一位是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院士夫妻”李兰娟和郑树森为我国医学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12年,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理事会设立“树兰医学奖”,致力于我国医学人才培育,重点对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杰出科技人才进行奖励。

如今,夫妻二人培养的医学人才已经“桃李满天下”。然而,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仍然是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李兰娟1
参加全国两会的李兰娟(2009年3月10日摄于北京21世纪饭店)齐殿斌摄

【 人物简介 】

李兰娟,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曾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浙江省科协主席,现为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树兰医疗发起人,兼任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传染病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国家卫计委人口健康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等。曾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和第九届谈家桢科学奖临床医学奖、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中华医学会感染学分会终身成就奖”等。

(2020.02.16 第03-04期)


中健长生露:思想结出服务健康的硕果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1-07-04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