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斌:从 膜二代 到 新农人

做全球塑料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者
2023-04-13 14:17 作者:邓丽君 吕月华 图/章轲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作为塑料农膜企业的第二代经营者,他立足新时代,伴着生态文明的加速建设,踩着“双碳承诺”的节拍,踏上转型发展的新征程,或将赋予企业新的内涵、确立新的坐标。



卢 斌

云南曲靖塑料(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毕业于云南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从事农膜行业十五年工作经验,熟悉农膜行业现状与发展;2010年开始向面源污染治理方向探索,具备近十年的农膜可持续发展经验;建立中国最大的农地膜回收基地,至今累计回收十万余吨;实现全生物堆肥地膜在农业种植(水稻种植)的商业应用,成功实现水稻增产增收与水稻田碳排放降低;率先提出并积极推动物理回收与生物降解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农膜面源污染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双循环理念。获注册供应管理专业认证(CPSM),英国注册项目管理专业从业认证(PRINCE2),新产品开发管理认证(NPDP),项目管理专业认证(PMP)等专业资质;荣获中国塑料加工行业“十三五”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塑料加工行业“科技创新之星”。


塑料,在其短短120多年的发展史上,从生产到生活,作为原料和工具广泛应用于各个环节各个场景,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环境污染。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人类面前的共同难题。可喜的是,在生态文明被写进宪法、向世界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一些塑料产业的实践者、深耕者,自发地走上了寻求突破的征程,通过与农业的紧密结合,找准了塑料产业循环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曲塑集团总部

云南曲靖塑料(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曲塑集团”),是国内塑料行业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农用薄膜生产企业之一,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农膜循环回收造粒企业。卢斌,便是该企业的第二代领导人,他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企业管理的重任,选择了传承与坚守——传承追求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坚守造福一方、引领行业的初心,将一己之热血青春投入到时代洪流中,写下一段精彩生动的追梦故事。这既是个案呈现,因为确有地域背景和个性色彩;又是典型代表,因为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极具社会普遍性。

 

曲塑集团接待各级各地领导考察

科技创新 一脉相承

“膜二代”,区别于“富二代”单纯对财富的继承,平添了一份对所从事的农用薄膜事业发扬光大的使命感。这原是行业前辈对后起之秀的昵称,却被卢斌沿用以自勉,言谈之间颇引以为傲。

卢斌今年四十出头,从大学毕业后懵懵懂懂下车间当学徒,到迈进管理层再到独当一面,看似才不过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但用卢斌自己的话说,跟企业的感情打小就建立起来了。不要说早年那些接送自己上学的叔叔阿姨日后成了“师父”“总工”和领导班子成员,就是嘈杂而开阔的车间也撒遍了自己的脚印,更不消说,在老职工们的记忆深处,还有他当年调皮使坏的笑谈。

曲塑集团前身是曲靖塑料一厂,以生产发泡塑料、鞋底等为主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农膜技术从日本引进到了国内,老卢总等老一批技术员凭着敏锐的直觉,率先加入到推广农膜技术的阵营当中,曲塑集团由此开始转型。

1998年是曲塑集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曲塑集团接待各级各地领导考察

这一年,曲塑集团完成了从国营到民营的改制,其市场化运作得以彻底实现。改制前,企业始终处在亏损状态,固定资产仅有七百多万,改制后,用不到20年时间从一个厂发展到三个厂。事实上,企业在老卢总以技术革新为抓手的带领下,仅用几年时间就迈出了转型发展最关键的几步:在业内第一家提出农膜标准件理念和应用方法;“阿诗玛”地膜被列为金榜畅销产品;与药草公司开启合作,并首次将黑色地膜引进国内,填补了该项空白,等等。他也凭借这一系列出色业绩评上了“省级劳模”“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作为见证者的卢斌,回往这段历程时不无感慨,“曲塑集团后来的发展格局,基本上就是从1998年我父亲接手以后奠定的。”而他本人这一年还是个忙于学业的学生,因受国家紧缺会计人才而动,将高考志愿明确为会计专业,并未料想过日后在事业上会与父亲有交集,而父亲对他的选择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废旧地膜回收处理

这之后企业技术上的一次次创新,卢斌便是以亲历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深度参与其中。

“2014年,我们同烟草公司的合作升级,开始做循环回收。”这时候,对技术的追求使得曲塑集团将工作重点聚焦在两个层面:一是怎样把回收的各种膜加工成可用产品,二是怎样把可用产品应用到终端,形成高值循环。这就是PAR模式所提出的“销售与回收一体化”,即遵循“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原则,构建农膜领域的小循环。充分利用企业销售网络渠道,可快速地构建回收渠道,同时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对农户一定的激励,如以旧换新,以物换物,定金抵扣等办法,不仅刺激了农户的积极性,也稳定了企业下一季市场,实现了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曲塑集团总经理卢斌向本刊记者介绍回收农膜情况

农膜回收后,将会被再加工成原料颗粒,除了公司外包转使用一部分之外,还会应用于管材、滴灌带等对卫生要求不高的领域;再者就是做改性料。“聚乙烯材料是从石油里提炼出来的,颜色透明,不阻燃。一旦加入不同的材料就可改变其性能,其应用领域就会变得很广。”即从怎样做合规合法的产品到保证质量,再到应用以及应用在合适的领域,逐渐打通全产业链。

再生料产品的应用

再生料产品展示

残膜回收和再生造粒的推广,实现了污水处理零排放与循环使用,残膜堆放的环境无影响,再生料生产加工的稳定品控以及取得了相关15项新型发明专利。以曲塑集团与云南曲靖烟草公司开展循环回收项目为例,自2014年至今,每年回收约20000余吨,经过自有回收造粒工厂清洗、切片、烘干、融挤等过程再造粒约1200吨。

残膜回收现场

到了2017年,针对实现循环回收难、甚至无法回收的农业用膜,曲塑集团提出了生物循环发展思路,实行全生物降解地膜及其覆膜技术的应用,让生物降解技术和再生料加工相互配合,专注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

全生物可堆肥降解地膜技术,是以聚乳酸(PLA)和聚已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等全生物降解材料为原料,生产出超薄全生物可堆肥地膜。该地膜覆盖一段时间后,会被天然存在于土壤中的细菌或真菌分解代谢为二氧化碳、水和生物质(即来自自然界的有机体,如细胞等),最终成为有机质供养作物。

卢斌与德国巴斯夫(中国)专家探讨技术问题

凭此技术,曲塑集团先后与德国巴斯夫(中国)、上海百农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农科院、曲靖市农业科学院等企业和科研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并在云贵川、两广、江浙沪、海南、内蒙古和山东等地,因地制宜地渐次推广开来。

2022年全生物降解地膜内蒙古有机玉米应用

曲塑集团与上海崇明区合作采用“科技小院”模式运营的水稻种植场

其中,在上海崇明区,曲塑集团设立了“崇明区科技小院”。这是在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所倡导的“科技小院”模式下做出的新的尝试,旨在推动崇明有机生态种植,打造出全国样板来。通过几年的摸索,该模式初见成效,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农户更好运用新型材料以及新技术进行农业种植,为农户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中国农资导报》刊发了“水稻增产100%、土豆个头大一倍:这项技术和产品,正悄然改变种植”的报道,对在上海进行“两无”水稻和有机土豆种植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卢斌说,当前水稻种植已经成功,近期也展开了荷兰豆种植的尝试,下一步将在淡季尝试种植云南冬土豆。

 2019年,曲塑集团在云南尝试土豆覆膜种植

2020年,曲塑集团在大理洱海试用水稻覆膜机械种植

2019年,卢斌与吕世华教授、德国巴斯夫公司一行在四川资阳查看有机水稻覆膜种植生长情况

在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生物可降解膜覆盖综合栽培技术被引进到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应用到农业高质量发展与面污染源协同防控当中。去年十月,一批业内专家在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主持下,对该项目的有机水稻高产示范田进行实地测产验收。结果表明,该技术切实实现土壤环境中的完全降解,利于绿色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抑草效果,有效节省人工除草成本,确保传统农膜功能,同时有效实现作物的增效增产。面对这一可喜成果,张福锁院士表示,未来或将从当前的高原九大湖泊领域面向全国更广范围推广应用。

坚守初心 立足当下

今天的曲塑集团,在两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年生产能力为6万吨以上,拥有两个万吨级残膜回收处理工厂,通过顶层设计及系统规划,子公司专业分工运营,形成了集聚乙烯农用薄膜生产销售、聚乙烯农用薄膜循环回收造粒、全生物降解薄膜生产与配套种植服务三位一体的集团化经营管理体系,2018年入围中国轻工业塑料行业(农用薄膜)十强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省级绿色工厂等多项荣誉,拥有四十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除了对工艺上全面改进提升以外,曲塑集团另外还有三个侧重点:一、就业,三大生产加工基地均面向农民招工,提高当地就业率;二、回收,聚焦乡村污染治理,助力早日实现美丽乡村;三、产品始终围绕如何惠农服务,让农户使用上低价高质量产品。

曲塑集团废旧农用薄膜回料车间

从转型做农膜以来,曲塑集团服务“三农”的初心始终不曾改变。但是,随着所面对的对象和方式产生了变化,企业参与农业的深度和姿态有了巨大的转变。“过去我们一直被视为轻工业,自2020年才被作为四大资源之一纳入到农资领域中来。”卢斌表示,尽管农膜行业在产业链上所处的地位比较尴尬,但是随着从化工到加工再到农业种植的转变,他对自身的定位也不期然发生了质变:“以前我说自己是个会计,后来我说是搞化工的,现在我就自称是‘新农人’!”

说到“新农人”这一身份,卢斌的脸上满是笑意,言谈间满是以兴趣为驱动的幸福感。对此他表示,除了在服务下沉过程中对农业产生了重新认识之外,确有两位楷模一直在精神上鼓舞和指引着自己。他说,来自农膜行业的前辈、原农膜技术协会会长秦立洁以及常年泡在田地里的四川省农科院土壤化肥研究所研究员吕世华,都是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匠人”,“他们都是这样的人,思想开放,站位高远,有奉献精神,始终坚守在一线搞科研。”卢斌也以此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参照。

曲塑集团常态化生产及装车场景

受前辈们的熏陶,卢斌凡事也习惯站在农膜行业总体水平来谈企业发展。“农膜既重要又边缘,利润不高,也不那么高大上,但是确实需要有人去发展,特别是沉下心大力去发展。当前全国农膜总产能约200万吨,产能在七八万吨的企业就很少,企业高度分散,发展历史短,利润薄,不足以支持做大做强,搞规范发展,此外还有人才培养跟不上等因素。未来,我希望实实在在做下去,发展集团化规模化推动,将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做到30%,成为行业的质量标杆和领军者。”卢斌特意补充一句:“质量能做到,产品就一定能做到。”这一目标作为近期愿景已被明确写进企业手册当中。

在此基础上,卢斌的第二个愿景是坚持农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农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又有污染,不求变肯定会走向末路。”卢斌对此保持高度的自觉和清醒,“我们始终根植农业,采取循环回收、可降解,解决掉污染并让农业发展受益——不仅仅是农膜的可持续,而是农业的可持续。”

曲塑集团与云南农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再进一步地,卢斌还有更长远的憧憬,即做全球塑料循环经济的推动者。“未来不管是在国内抑或是国际上,我们希望能够跨出行业求新求变,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样板。”

他以矿泉水瓶为例指出,瓶体与盖子分离、彩色瓶体以及外包装印刷标签,这三个是回收难点。“既然农膜可以实现生物、工业的双循环,那么其他塑料,比如瓶盖、包装袋等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作为GRPG(石化联合会)小组协会的成员,曲塑集团同上中下游企业都有联动,结合在农膜上做出高于行业标准的经验,未来想帮助下游企业早日实现减碳目标。“全球都在着眼于塑料污染问题如何解决,我希望能够为此提供借鉴思路。”卢斌补充道。

过去的一年,伴随着二十大胜利召开,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变局和要求。学习二十大报告以后,卢斌最强烈的感受是喜悦:“我觉得我们的方向做对了,使命感更强了。农业本来就是基础行业,就是底线,经历了三年疫情,我们更加坚信,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必须要到位。”

在采访期间,我们特地对退居二线的老卢总提出了采访意愿,老人家欣然同意。借这位老领导、老父亲的评价,我们看到了新一代企业家的风采:“他身上确实有不少优点,肯学习,肯钻研,肯干,有担当,有胆量,有信心,有理想,有抱负。”也感受到了老一代企业家的风度与胸怀,“现在企业资产数亿,规模从一个厂发展到四个基地,摊子大,企业不好做。他具备了当领导的能力,行业老前辈也都很认可他。”

又逢春三月。老一辈企业家关心的是一线生产,闯过了三年疫情,迎来了历史最好水平,他眼下强调的是集中精力冲刺,好为接下来的春耕保驾护航。新一代企业家则密切关注如期召开的全国两会。他曾就农膜循环回收的增值税问题一再向上级反映,最终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盼来了税收政策的调整,问题迎刃而解。他表示,值此佳时希望业内有志之士通过参政议政的方式,为塑料循环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多地发声,“政府层面的促进,将实现企业、行业、农户等多方的互利共赢。”

置身于“双碳”背景下的新阶段,卢斌说,他有一个“百年老店”的梦想,以开放的姿态为后来者铺路,提供尽可能坚实、广大的舞台;深植农膜行业,携手更多追梦人协同发展,助推全球塑料循环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3年第06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