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资讯

当前位置:

 江苏资讯 > 地方企业 > 正文

扎根土地奋力耕耘

——江苏省苏垦农发复兴圩分公司七大队队长洪家松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蔡雨星 2024-11-27

大家注意,收割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收割机的速度、角度和方向,不能马虎,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要打好三秋这场硬仗!循声望去,一个坚毅的身影屹立于田埂之上,仿佛一名威武的将士守护着这片土地的丰收与希望。他,就是苏垦农发复兴圩分公司七大队队长洪家松。

洪家松,一位贴满标签的“多面手”。“土专家”、“田管家”、“农机手”……每个标签的背后都凝练了洪家松在复兴圩工作30多年以来的辛勤汗水与宝贵经验。

“一定要从看着别人干、帮着别人干,努力做到带着别人干”

1993年,洪家松加入复兴圩农场工作,后于2014年加入苏垦农发复兴圩分公司担任湖羊生产区协管员。“我对于土地的感情,是刻在骨子里的。我想在农业生产一线发挥自己的价值。”洪家松说。生于农家,长于农家,对于洪家松而言,农田才是最真实的乡土,在湖羊生产区工作期间,他扎根土地,凭着满腔的热情,边学习,边实践。

“刚开始种地的时候觉得种地真难,难的是什么?难的是靠天吃饭。”种植田管的过程中,天气是最不可控的因素。梅雨时节,田里大量积水,经验不足的洪家松看见满田的水洼顿时慌了神。“那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地种不好,那是功夫没下到。”洪家松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从看着别人干、帮着别人干,努力做到带着别人干。

从此洪家松把自己当做一颗种子,扎根土地。他虚心向同事们学习如何管理田块,积极向有经验的师傅讨教如何排水、施肥、打药。俯下身子,扎进田间,春播秋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伴着一茬又一茬种子丰收,洪家松的“技术基本功”也日益成熟,从“农业新手”变成了“行家里手”。 终于在积累了十年丰富的种植、田管经验后,洪家松从协管员成长为如今张码基地第七生产大队队长。

“三分种,七分管,才能有十分的收成。”

“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是洪家松的信条,在工作中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誓言。近年来,复兴圩分公司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对标一流、争先进位”行动部署,对作物种植、田块管理、耕地保护都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洪家松凭着踏实肯干的精神,和干精干实的韧劲儿迎难而上,严格落实精细化田管措施,带领队员每天深入田间地头“把脉”。

“种地不能靠运气,三分种,七分管,十分的收成才能有保障。”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洪家松都坚持深入田间地头查看了解苗情、农情、病虫情,做好巡田记录。每年夏季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高发期,洪家松每天“泡”在田里,俯身查看作物生长情况,身上的衣服总是沾满泥泞。为落实“绿色双减”行动,洪家松定期进行测土配方,一步步用配方肥、有机肥代替化肥,同时根据作物病害发生周期,组织无人机进行飞防,从“见虫打药”向“精准防控”转变,不仅实现了小麦、水稻年年稳产丰产,所管理的田块环境也越来越好。“以前主要用化肥农药,一亩地得投入300元左右。现在,我们推广使用有机肥,化肥农药用量大大减少,亩成本能减少20%。投入减少就等于收入增加!”洪家松乐呵呵的说。

“只要用心,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

洪家松是个爱琢磨的人。在同事眼里,他不仅爱琢磨优秀的田管经验,而且对农机也有满腔热情。“光靠人工种地是行不通的,辛苦不说,生产效率也非常低。”洪家松意识到过去的耕作方式已经过于传统,发展新理念,学习新农具才能打开新格局。他开始潜心研究各种农用机械操作,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提升自己。谈到自己和农机打交道的经历,洪家松说:“我也没有什么师傅,不会的就自己多研究多摸索,只要用心,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

通过不懈努力,洪家松熟练掌握了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喷雾机、无人机等大中小型农机具的田间操作技能,他不断精炼自身农机作业本领,夯实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凭借着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扎实技能,洪家松荣获2022年度及2024年度江苏农垦农机大比武竞赛二等奖,这位“爱琢磨”的“多面手”,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复农人”的靓丽篇章。

脚踏实地,追求卓越,这是洪家松的工作缩影也是复兴圩分公司众多奋斗者的精神风貌,他们正是分公司持续推进“三精管理”,加强精益化质效提升的优异成果体现。分公司上下坚持精益求精、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他们用汗水浇灌出丰收的果实,用拼搏诠释奋斗的意义,用实际行动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改革的中流砥柱。接下来,复兴圩全体“复农人”将以“三秋”胜利为崭新的起跑线,怀揣着责任与担当,高效协同跑好丰收“接力赛”。 

【责编 李媛】


夏日“送清凉”,防暑保安康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8-19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