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可:开创中国禅宗新纪元

2021-01-07 10:07 作者:邓丽君 王爽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无论中国禅宗史上,抑或佛教史上,慧可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达摩禅法的主要继承者,是禅宗祖师中第一位中土禅师,其在传承达摩禅的过程中,不断吸纳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使得禅宗禅法的脉络得以延续,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中国佛教禅宗今天的发展。

慧可大师是印度禅宗成为中国禅宗的关键性人物。

686208
中国禅宗第一山——安徽岳西司空山。当年慧可护经南下,在司空山重开禅宗法门,使初立于北方的禅宗,得以在南方扎根

当年,汉地得初祖达摩之髓、受其衣钵、接其传承者唯慧可大师一人,而后世禅宗又因慧可大师传承而广为发展,进而成为中国佛教的最大宗派。所以,著名宗教领袖、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曾言,“二祖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是印度人,慧可大师才是中国禅宗第一人,没有他,就没有中国佛教禅宗今天的发展”。

尽管,在修行方式上,达摩强调“不立文字”,但事实上,慧可在实际传法过程中,将受业于达摩传的《楞伽经》《入道四行》和“不立文字”做到了同时传承,因其出家前,曾“博涉诗书,尤精玄理”,“外览坟索,内通典藏”,是具有极高文化素养的学者和通家修行,故其禅学思想更显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

慧可一生命途坎坷,颠沛流离的传法过程,令他饱经磨难,受人排挤、会昌法难、断臂之痛、佯疯于市……可以想象,他对中国禅宗的发展做出的重大牺牲与贡献。

慧可,何方人氏? 何事断臂? 何时何地传衣付法? 何处圆寂? 古籍多说并存,我们仅以家喻户晓的典故和事迹作以梳理,来阐释其在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地位。

志气不群 追寻大彻大悟之境

慧可,本名神光,俗姓姬,虎牢人,虎牢即今天河南荥阳汜水。

对于慧可的出身,《五灯会元》有这样的记载:“父寂。未有子时,尝自念言:‘我家崇善,岂令无子?’祷之既久,一夕,感异光照室,其母因而怀妊。及长,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

686206
二祖慧可立雪断臂,赤诚感动达摩祖师

姬光自幼志气超群,誓言要看遍天下之书,才无所遗憾。其尤爱庄子玄理类书籍,因受老庄思想影响,他对治理家业毫无兴趣,只喜好游历于天地山水之间,追求洒脱不羁的自由。据说,年方不到20岁的姬光,便以少年才子美誉而名扬四方。

但到了30岁时,姬光越发对世间感到迷惘和痛苦,却又无法从世间的学问中得到解答。当他接触到佛经时,才如获甘露。为彻底将自己置身于佛法的世界,他来到洛阳龙门香山永穆寺,皈依宝静禅师出家。后又四方参学,遍学大小乘教义。

32岁那年,姬光回到香山,终日默坐冥想,修习禅定,就这样,一晃8年翩然而过。

一日,姬光禅坐时,忽在定境中见到一位神采飘逸的长者,长者对他说,“你将会得到正果,为何还要滞留此地冥思苦想?大道并不远,就在你的南方。”他知这是长者相助,因而改名“神光”。

第二日,神光便感头痛如裂,师父赶来为他治病,却忽闻空中有声曰:“且莫且莫,此是换骨,非常痛焉。”神光将夜梦之事告诉师父,师父看了一下其顶骨,竟长出五块峥嵘的头骨,犹如五峰秀出,“这必是瑞相,将来你一定会有所成就,少林寺的达摩法师,一定就是你的师父了。”

当时,正是达摩在少林寺面壁的第九个年头,神光并不知达摩法师是何许人也,在听师父介绍后,他深感,达摩法师必是一位悟入实相的大师,如能拜其为师,自能进入大彻大悟的境界。

随后,神光辞别宝静禅师,直奔少林寺五乳峰顶拜见达摩,那一年,他40岁。

断臂求法 宏志佛法大业

慧可是位独臂大师,他的左臂何时何地因何事而断, 在佛教史上是个悬案,但“断臂求法”的故事,算是中国禅宗史上家喻户晓的典故。

话说神光到少林寺已半年有余,却始终不见达摩入殿授法,他几次走上山峰,请求达摩开示,但达摩只是面壁默坐,对他不予理睬。神光心想:“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我这一点挫折与他们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686207
五代末宋初画家石恪的画作《慧可调心图》

转眼时值寒冬,达摩在洞内坐禅,神光依旧站立洞外。半夜下起大雪,很快淹没了他的双膝,但神光依然一动不动。第二日晨,达摩走到洞口,见神光已冻得似一根冰柱,心中嘉许他的毅力,遂问其:“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神光经达摩一问,禁不住留下眼泪,“惟愿大师慈悲,开示甘露法门,藉以广度众生。”但达摩却训斥道:“佛陀无上的妙道,是要经历无数劫的精勤修持,经过许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德行的锻炼,就凭你这样的小德、小智,用轻忽骄慢之心,就想求得正果?你还是回去吧,别这样白费心思了!”

神光深知达摩意思,为表达求法的诚意和决心,他悄然下山,到寮房取来戒刀,在洞外毅然砍断左臂,顿时,血涌如泉,喷洒在白雪皑皑的五乳峰顶上。

达摩感其虔诚,对神光说:“诸佛为了求取真法,舍身忘躯,现在你断臂求法,这种精进勇猛的精神,实在可贵。”在他看来,神光能为求法断臂,也就能够放下一切妄念,致力于佛法大业,遂决定传法给他,并为其改法名“慧可”。

千百年来,慧可“断臂求法”的公案一直为宗门所津津乐道,其对中国禅宗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意义,用“断臂”这种非常态的无言形式,向达摩表明诚意,充分体现了忘我的精神和无我的境界。

安心法门 收获达摩禅法精髓

一日,达摩与慧可坐在大殿,开始了师徒的第一次说法。

慧可恭敬地问:“可否请师傅开示弟子何谓诸佛法印?”达摩答:“诸佛法印,并非从他人获得,完全从自心而得。”慧可深知,师父是要自己“反观内心”,自己端坐香山八年,不但没有得到佛法法印,反而弄得心神不宁,他敬请师父为其安定此心。达摩微微一笑:“你把心拿出来,我为你安心。”慧可想,此心无形无相,如何拿呢,便问师父,“我虽尽力寻思,但这心实在难以捉摸,不可得到啊!”达摩哈哈大笑:“你既然觉得此心不可得,那么我现在已经为你安心了。”

686205
司空山二祖寺。慧可大师传衣法予三祖僧璨的道场,是千古禅宗祖庭,在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

达摩之所以要慧可拿出心来,只是要他自己去发现他所谓的心是虚幻的。安与不安,全是妄想,如果自己的妄心熄灭,便无心不安,更无须外求安心之法要。

经达摩开示,慧可当即豁然大悟,自己内心深处,总有是非得失的差别妄想,因而于心不安,只有摒除内心人我差别对待,任其自然,才能识得本心。慧可再请师父开示安心入道的法要,达摩诵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这是禅宗一段称为安心法门的公案,被认为是慧可禅法思想的精要所在,慧可深深体会到了达摩的微旨宏义,决心与师父一起肩负济渡众生的大任。

邺都弘法 创立中国禅宗

慧可继承达摩衣钵, 为禅宗在中国的创立带来转机。达摩西归后,慧可即在黄河岸边一带韬光晦迹,因其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东魏迁都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区域),大批僧尼奉命从洛阳迁来,总数达八万之众。在成为北方政治、文化中心的同时,邺城也成了北方的佛教中心。此时的慧可,也来到这里,开始传播禅法。

当时,北方流行安般禅法,那些禅师认为慧可的禅法是异端邪说,所以千方百计阻挠他、打击他。邺城有一位弟子上千的著名禅师道恒,他见慧可标新立异,便断言慧可讲的是魔语,并派遣一些聪明伶俐的弟子去和慧可辩论。没想到,他的弟子听了慧可说法,反而泰然心服,干脆留了下来向慧可学习。道恒见差遣的人一去不返,又连续派遣第二批、第三批,却都是有去无回。后来,道恒自己去与慧可辩论, 依然未能获胜,其愤怒至极,到官府控告慧可。慧可所弘扬的达摩禅法,连佛门中人都不理解,更何况官员,所以慧可受到地方官员的迫害,险些送了性命。

不能在都市传禅,慧可就到邺城附近的县乡弘法;不能公开讲座,他就唱诵一些通俗易懂的禅理歌谣,使禅法更接近民众。在传承达摩禅的过程中,慧可不断吸纳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使得禅宗禅法的脉络得以延续,有人评价,慧可的禅法深入浅出,些许扬弃了佛教完全脱离生活,以及整个教义的抽象性的苦修性, 就其社会作用而言,为佛教“ 普渡众生” 、“修心修性” 、“除去烦恼”之说法注入了积极的现实因素。

在明万历年间的《成安县志》的慧可传中,曾对慧可大师一生有如下总结:“少林得髓,邺都调心,偿债成安,逆流漳水”。这一记载佐证了慧可自少林得髓后,即于邺都调心行化。据记载,慧可在邺城一带弘扬禅法,时间长达34载。

护经南下 开辟禅宗法门

北周的皇帝孝闵帝宇文觉和明帝宇文毓都是非常虔诚的佛教信徒,从而使得佛教在北周境内长盛不衰,道教也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僧侣们仗着皇帝的重视,开始自大,忘记了本心。到了北周武帝时期,佛教的发展已严重影响了江山社稷,大量社会财富被浪费,大批国家编户被剥夺,不向政府纳税服役,却占有大量土地资源的僧、尼、道士,对于国小民寡的北周来说,不堪重负。周武帝只能“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公元574年,周武帝下诏“舍末世之弊风, 蹈隆周之睿典”,毁佛道二教, 令法门道士还民, 三宝财产散给臣下, 寺观庙塔赐给王公, 僧徒们不得不颠沛流离, 有的以身殉法, 有的隐迹尘俗, 有的遁匿山林, 有的逃至南陈。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慧可与师弟昙林“共护经像”,向南逃遁,历尽磨难,最后选择在安徽岳西县境内的司空山重开法门, 使初立于北方的禅宗,得以在南方生存传播。

公元579 年, 北周静帝即位, 佛教又得以复兴。此后慧可完全可以将禅宗衣法带回北方,但其却选择在司空山传衣法于三祖僧璨,正是由于慧可及时传衣付法, 致使禅宗扎根于南方, 后又相继传至道信、弘忍、慧能。

公元589年,慧可回到邺都,昔日的繁华都市已是一片废墟,往日的佛教盛地一片凋敝。慧可感慨万千,发誓重新光大禅宗佛法。他不顾年事已高,四处行化,惩恶扬善,普渡众生。

河北成安匡教寺,是慧可最后讲法的地方,他把博大精深的佛学禅理阐述得淋漓尽致,由于其将禅理讲得非常好,所以四众归依,听者云集,一度出现商户闭门,农夫停耕,商旅止行的场面。

距匡教寺往西不远处有一所寺院叫圣山寺,慧可的讲法吸引了这座寺院的和尚,这惹恼了圣山寺住持辩和法师,辩和恼羞成怒,到县衙诬告慧可散步异端邪说,蛊惑人心。县令翟仲侃听信谗言,罗织罪名,对慧可施以非法。

公元593年3月16日,107岁的慧可禅师被斩首于邯郸东南12公里的成安县。

据文史记载:慧可被斩首后,尸首流出白乳,肉色如常。县邑下令将慧可尸首暴尸于城南荒野数日,尸体不但不腐,且散发出奇异香味,传播遥远。县民议论纷纷,县令翟仲侃深感恐惧,下令将慧可尸体投入漳河。不料慧可尸体竟盘坐漳河水面,逆流而上18里,至成安县芦村停下,被徒弟等人打捞上岸后,安葬在成安芦村村北,芦村从此改为二祖村。唐贞观十六年,太宗李世民命大臣尉迟敬德监工,为二祖修寺建塔,安奉二祖舍利。二祖禅寺遂成为远近闻名的禅宗祖庭,光佛寺也成为当时著名的佛教盛地。

慧可卒后, 被隋文帝赐谥号 “正宗普觉大师”,被唐德宗赐谥“大祖禅师”,勿庸讳言, 这是两朝君主对慧可继承佛教正宗、创立中国禅宗的历史地位给予的至高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慧可曾因环境恶劣而改变自己弘法的形式,采取“顺俗”的办法。他将印度禅与早先流行于北方的禅学融会贯通, 不拘泥于达摩的“壁观”,他有时出入酒肆,有时过于屠门,有时在街头闲谈,有时随厮役往来。有人不解遂问慧可:“大师是道人,怎可混迹于这些地方呢?”慧可则答:“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慧可是在通过这种方式,达到“韬光混迹, 变易仪像”、“自我调心”的自由境界。

慧可禅和达摩禅虽都以清净心,即如来藏心为禅修的理论指归,但慧可禅却将如来藏心与修行中所观照的对象合二为一,这对后世禅宗的影响极大,六祖慧能禅中顿悟的特色可以认定为渊源于此。

可以说,慧可成功将达摩学说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传播禅宗佛法,保留下珍贵的星星之火。在他之后,中土禅宗一度形成了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五大宗派,盛极一时,这也验证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的谶语。

(2019.01.16 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