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门后的那条二支河,西起大运河东堤平桥洞,东至施河镇境内横河边,为平桥全镇及施河镇横河以西、岔溪河以南的主要灌溉河道。1958年冬至1959年春大搞河网化时开挖,可使平桥、施河两镇6万亩农田受益,全长13.6公里,像一条玉带横贯在老家的土地上。
据父辈们回忆,老家那一片土地,在二支河开挖前,由于引排水不畅,自然生态环境极差,常有旱灾和水灾。眼看着到手的小麦、水稻等作物由于没有水源的滋润,干枯在田间,产量大减,甚至是颗粒无收。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到处是浊浪排空,看不到尽头,禾苗被混浊的泥水淹没,成熟的的庄稼在雨水中霉变发芽。长年的雨水冲刷,还引起土壤板结,杂草丛生。自然生态条件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严重影响。为改变这一落后面貌,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开挖一条源自大运河的人工河。根据水道格局分布取名为二支河。
那时开河没有机械,主要依赖人工锹挖、车推、肩挑。当年,二支河沿线两侧农户,家家都住满了各地聚集过来的民工,我家住的是五星大队的民工。有些民工是我姑姑家附近的。好多人都与我家人认识。我大哥常常在民工睡觉的地铺上玩耍。
在工地上,民工们以高涨的热情和干劲,斗严寒,战暴雨,夜以继日除积雪、破冻土、排积水。工地上到处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热火朝天。广播里的歌声,民工的号子声,谱写了战天斗地的交响乐曲。
我父亲当时也参加了开挖二支河的工程,他的脚掌在严寒天气裂开口子出血,即便空手人走路都疼,更何况他还要挑100多斤担子爬堆,他用胶布贴但不管用,疼的实在没办法,他便请人用针线把裂开的口子缝起来继续和大家一样干。经过沿线地区干群共同努力,终于克服了千难万险,把二支河开挖成功。
当平桥洞开闸放水,滚滚运河水便犹如瀑布灌注河床,奔腾的河水齐涮涮地向东流去。微风拍打着湍急的河水,时而撞上河边,溅起浪花,时而相互碰击,形成一圈圈波纹,在水面上发出轻柔的荡漾,两岸的老百姓欢呼雀跃,看着二支河水面千姿百态的状态,似乎感到旱涝灾害即将被这滔滔河水带走并永去不回!
二支河贯通后,政府部门配套进行支流河道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自然生态条件。涓涓细流滋润了两岸沿线大面积农田,给人们送来丰收的快乐。
近年来,为保护河床,充分发挥二支河的功能,淮安区政府将该河道列入农村区乡河道治理规划。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对该河道上段平桥镇境内10.7公里河道进行疏浚,共疏浚土方33.88万方;为改善灌溉条件,通过渠南灌区十一期至十三期改造工程对该渠道进行全线护砌,渠道护坡与护堤,采用生态砖与砼预制块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生态渠道,实现了人水和谐。让二支河整治工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如今的二支河,西连大运河观光带,东接京沪高速高架桥,成为河道两岸美丽的风景线。当你站在二支河堤,放眼望去,透过林荫,一幢幢农舍建筑鳞次栉比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块块方格水田像一面明镜铺向天边。河边兰花飘香,修竹玉立;河面波光粼粼,晶莹剔透。近观河水,清澈见底,鱼儿轻盈翩跹,不时泛起层层涟漪。岸边的浅水区,蝌蚪成群,小鱼小虾闲游,时而上浮,时而潜底。若你泛舟河上,观赏美景,定会让你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一方水土水土养一方人,曾经的贫穷和落后,磨练了二支河两岸人的坚韧和顽强,培养了他们的勤劳和善良,这里民风纯正朴实,村民热情好客。从这里走出去的村民,凭借自己如大运河水般博大的胸襟,传承先辈的聪明才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现在二支河两岸的父老乡亲,家家户户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民从产业结构调整到清洁能源替代,再到蓝天保卫战全面开启,日益增多的蓝天白云、闪烁繁星,散发出五彩斑斓的光芒。二支河两岸民众在迈步壮阔新征程中,正努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1-25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4-03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