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

2021-01-17 12:04
大字号

李兰娟:秉厚德之心 行大医之道
文/ 本刊记者 邓丽君 王爽

李兰娟12
李兰娟院士走进更衣室前 中新社记者 安源摄

在这场无硝烟的防疫战争中,和17年前面对SARS一样,年过古稀的李兰娟再一次冲在了防疫的最前线,有人说,她是一个可以和钟南山院士相媲美的人物。

李兰娟是第一位向国务院建言,一定要对武汉采取封城的专家。要知道,在中国疾控史上,从未有过封城,一旦有任何闪失,将被口诛笔伐,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她讲,“疫情已到刻不容缓的程度,只有严格控制传染源,才能不让传染病发生大流行。”

2020年大年三十,她飞往北京参加疫情有关会议。晚上9时,她从北京返回杭州,晚饭是在机场吃的一顿饺子。“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日开始到28日,她没有一天不是凌晨2点之后睡的。”儿子郑杰心疼妈妈,可对李兰娟而言,为国家奉献,就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2月2日早,李兰娟到达武汉,这次她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她说,至于什么时候回来,还没考虑过。

“70多岁的老人,真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的火车,吃过早餐接着就开会,各个医院专家,基层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十分感慨。 

一边在一线普及对病毒的认识,一边与医护人员共同商讨诊疗方案,一边为国家疫情防控建言献策……她太忙了,忙到自己每日的睡眠时间仅达3个小时。如此废寝忘食的工作之下,李兰娟及其所带领的研究团队,终于取得了关于新冠肺炎病毒的重大研究成果,找到了两款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的药,而这对于肺炎疫情的控制将起到重要作用。

2月11日,两名危重症患者转出了ICU,这鼓舞人心的成效背后,得益于李兰娟团队带来的“浙江经验”,即抗病毒、抗低氧血症、抗休克、抗继发感染,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微生态平衡的“四抗二平衡”救治方法。

可以说,对于李兰娟而言,从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挽救病人生命就已成为她一生的职责。

回眸过往,每逢国家危急时刻,总有一批仁人志士愿意走出来捍卫自己的祖国,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李兰娟院士无愧于此!本可安享荣华,却“哀民生之多艰”,不惜深入险境。

有人直言,如李兰娟这样的人,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敢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敢赴一线与病毒较量,这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网友高呼,“李奶奶,你的样子,才是真正的时代偶像!”

在此,向李兰娟院士致敬,并对所有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逆行者”们表达敬意!相信十四亿人民风雨同心,成功防疫定当指日可待!

冬日已去,期待春暖花开,中国加油!

仁德之志  “我是夏履的女儿,我的根就在这里”

1947年9月13日,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夏履桥村。相传大禹就住在这里,村子里有一座桥,当年大禹因治水“过门不入,履遗不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桥上。

李兰娟家境贫寒,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母亲卖山货艰难维持。她自小就十分懂事,家务、农活样样都干,尽管如此,她依然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并被直接保送至绍兴第一初级中学。

初中刚刚读了两年,母亲便为难地告诉她,家里已是一贫如洗,再也拿不出钱供她上学了。懂事的李兰娟泪如雨下,尽管读书的愿望如此强烈,但想到母亲每天挑着山货步行30多公里去卖钱的辛苦,她最终选择了放弃。

李兰娟3
李兰娟院士和丈夫郑树森院士在浙江大学共同发起设立“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

老师心疼她,便和乡亲们一起为她凑了学费,这才让李兰娟得以完成初中学业。最终,她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被省重点高中——杭州第一中学直接录取。

“开学前,妈妈拿出家里仅有的5元钱,让我带到省城去读书。我先到绍兴第一初级中学拿了行李,再到杭州,5元钱已剩下不多。当同学们都为去新学校高兴得不得了时,我却为学费发愁,剩下的钱根本不够付学费,报到、注册都成了问题。老师知道我的困难后立即给予解决,让我先领课本,后来不仅减免了学费,还发助学金让我维持日常生活。”直至今日,提及过往,李兰娟依旧感激不已。

1966年,待李兰娟满心憧憬高考时,高考取消,她随即被安排到老家的夏履中学任代课教师。

农村条件简陋,医疗条件很差,很多村民生了病无法医治。当了老师的李兰娟,萌生了为乡亲们解除病痛的愿望。而当时,她完全没有接触过医学,却拿出仅有的生活费,购买了针灸方面的书籍,又奔赴省中医院学习针灸和草药知识。

三个月后,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邀请李兰娟加入。学校希望她继续当老师,每个月的薪水是24元,养活一家老小毫无问题,而干“赤脚医生”,每月上满30天,才3元工资,可她却觉得,当医生可以学很多新知识,自己年轻,不能荒废青春。就这样,她转行了。

为节省开支,李兰娟找了几位懂草药的乡亲,到山上摘草药,然后再炒药、煎药、制药,实现了药品的零成本,这也为当时的夏履桥村带来了莫大的福音。

全村400多户人家,不管哪家有人生病,李兰娟都会上门诊治,深更半夜不怕,刮风下雨不改。有一次,村里一名孕妇突然分娩,找不到接生婆,李兰娟二话没说客串起产科医生。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夏履桥村有个年轻的女医生,态度好,医术好。

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李兰娟爱上了医学,事实上,她也是在以此回馈着曾经赋予她的无数善意。她曾说,我是夏履的女儿,我的根就在这里。直到今日,每年的母亲节,李兰娟都会带领乡贤名医,聚集在夏履镇卫生院,为父老乡亲开展义诊。

大爱之心  “传染病医生永远不能停下脚步,永远要守护人民的健康”

1970年,大学恢复招生,23岁的李兰娟被推荐到了浙江医科大学深造。

当时大学毕业包分配,她有机会成为浙江医科大学的团委书记,处级干部,这在当时,是绝对令人艳羡的,但她却不为所动,坚持要去浙江省第一人民医院做一名医生。

直至今日,她也常说,“我只想做一名好医生”,这已成为其一生的坚守。即便1998年至2008年间,她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也没有放下医生的本职工作,而是坚持一边从事行政工作,一边出诊并做学术研究。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在中国肆虐,病死率高达80%。一心想要救人的李兰娟始终摸索不到治愈方式,在当时,国内外临床都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看着一个个逝去的鲜活生命,李兰娟无比痛心。一位重症肝炎病人因消化道大出血,离世时浑身血淋淋,连家属都不敢接近,是李兰娟为病人擦洗了身体,穿好了寿衣,在胸前别好记录纸,她说“我没有治好他,得让他一路走好”!

有一次李兰娟接诊了一位昏迷病人,急性肾功能衰竭。她为病人做了一星期的血透,结果病人奇迹般地醒了过来。李兰娟开始琢磨,是不是透析也能救治肝衰竭的病人?于是1986年,她申报课题,带领团队用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病人,这个史无前例的科研项目,经费只有3000元。有权威专家质疑,肝脏那么复杂,人工肝怎么能替代!团队的一些同事也因看不到希望而退出,可李兰娟就如同一头倔强的老牛,义无反顾。

1996年,经十余年的探索试验,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成为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此后,她还将Li-ALS应用于肝移植围手术期,为肝移植创造了时机和条件,有效减轻了术后排异反应,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人建议李兰娟,赶紧申请国家专利,可以名利双收,但她却开办人工肝推广班,无偿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教授给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医生。她说,“因为肝昏迷、肝衰竭的病人,是很难很远的路送来的,一定要就地治疗,所以我把这个知识传授给大家。”

人工肝研究成功了,她又开始研究肠道的微生态,成为世界上最早研究肝病肠道微生态变化的人,她首创了“粪菌移植”技术,帮助肠道疾病患者重建肠道菌群。她讲,“只要微生物存在,传染病就永远消灭不了,传染病医生永远不能停下脚步,永远要守护人民的健康。”

“四抗二平衡”是李兰娟倡导的救治策略,这是从H7N9禽流感治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目前被应用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所谓“四抗”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疗、危重病人抗休克治疗、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抗继发感染。“二平衡”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微生态平衡。目前,李兰娟带领的救护团队,早已进驻医院的ICU,应用了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内的方案,进行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效果很好。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此次申请去武汉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坚定地说。

雷霆之力  “百姓的生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2003年春,非典肆虐,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的李兰娟,在了解到浙江已出现“非典”病例时,果断做出两个决定,一是汇总所有资料,第一时间向民众公开,二是将与“非典”病人接触过的人,全部隔离。

李兰娟1
2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查房,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情况。图为李兰娟院士(左四)和团队成员在进入病房前加油鼓劲 中新社记者 安源摄

第一时间被隔离的密切接触者,达到1000人以上,从公开到第一批隔离,整个过程在24小时内完成,随后,整个浙江省被隔离观察的人数有11万人以上。隔离这么多人,各种质疑和责难纷至沓来,但在李兰娟看来,百姓的生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由于早期传染源得到很好的控制,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

与此同时,在浙江发现首名 SARS 病例的48小时内,李兰娟率领攻关小组,检获了病人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最终成功培养和分离出 SARS 病毒,完成全基因序列测定,研制出特异性检测 SARS 病毒基因的实时荧光核酸扩增诊断试剂,并获发明专利。

十年后的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肆虐中国长三角地区,李兰娟工作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了40例H7N9禽流感患者,收治人数全国第一。

为让病人度过危险期,李兰娟创建了 “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同时创造性地将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症H7N9救治,有效消除了“细胞因子风暴”,显著降低了病死率。为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她和团队很快从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活禽市场上,活禽与患者的病毒基因同源性高达99.4%,证明活禽市场是人类感染H7N9的主要源头,这也是国际上的首次发现。

这一次又是李兰娟,顶着巨大压力,果断建议关闭活禽市场。活禽市场关闭后,来势汹汹的疫情迅速得到控制,避免了向全国扩散。

每次面对危机,李兰娟首先考虑的永远非个人得失,而是百姓利益、国家安危,她是真的立责于心,履责于行。

除积极、准确地应对各种新突发传染病疫情外,李兰娟对浙江医疗界的改变体现在很多细节中,而这都来源于李兰娟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时的顶层设计。

比如,为让每个浙江人都看得起病,她提出,每2年给农民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医疗费用,并全面推进浙江合作医疗,实施农村卫生服务项目,这是现在全国都在推行的“分级诊疗”的雏形;当别的省份还在用老思路老办法,李兰娟已在强调 “数字卫生”,这让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成为现实,让省市级医院、县级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孤岛”成为历史。2005年,时任卫生部长的高强视察浙江,对浙江的医疗卫生工作大加赞扬:“我10年以后想做的事情,你们已经做了。没想到的事情,你们也做了。”

早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当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时,李兰娟就规定不允许保健品、医药代表进入医院,她说,医院是给病人看病的地方,解决病人的问题是医生的本职工作,搞不正之风会失去病人的心。为鼓励那些取得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突破创新成果的杰出人才,她和丈夫郑树森院士在浙江大学共同发起设立“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并带头捐赠200万元。

解除病人痛苦,是李兰娟一生的追求。她的人生,正如人们所评价的,像一炬火,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点亮众生。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0年第05-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