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崴:奋楫争先千帆过 港航新貌谱蓝图

2023-12-24 17:38 作者:本刊记者 王晓超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路虽远,行则将至;

事虽难,做则必成。

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复兴大武汉的时代机遇中;

在加快大车都经济产业板块发展,

助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建设的驱动下,

一座新兴的现代化枢纽港

正在武汉西南悄然兴起,

肩负起履行国家战略大局的

使命与担当。

武汉经开港口有限公司创始人、万泰投资(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凯崴  王晓超/摄

王凯崴:奋楫争先千帆过港航新貌谱蓝图

王凯崴

武汉经开港创始人。1974年3月28日生。1992年9月—1995年6月,就读于集美大学财经学院;2004年9月—2008年6月,就读于瑞士维多利亚大学。在职教育博士学位。曾任广西正和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利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多伦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副总监、湖北武荆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武汉经开港口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万泰投资(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长江北去,沌水西来。出三峡,过洞庭,入武汉,在江水以北上游左岸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船港正蔚然崛起。

初冬时节,武汉经开区的江边码头还有着一丝暖意。下车时,记者远远地看到王凯崴头戴安全帽,手拿对讲机,站在一字排开的大型货船前,正与工作人员安排着工作。作为武汉经开港口有限公司创始人、万泰投资(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永远喜欢亲力亲为。与王凯崴相处的三天时间,让记者感受到了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忠诚、坚守、果敢与大义。每一项业务都深谙于心,每一组数据也能信手拈来。做事雷厉风行,待人却温和如春。高瞻远瞩又细致入微的性格,让人不由得想起了那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

武汉经开港坐落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内,地处军山长江大桥上游7公里处。已建成330米的岸壁式码头,拥有3个5000吨级长江深水泊位,集装箱吞吐能力50万标箱,散杂货吞吐能力200万吨,是长江武汉段上游唯一的外贸集装箱港区

在百舸争流的航运发展大潮中,武汉经开港(以下简称:经开港)作为武汉经开区唯一的外贸进出口集装箱码头,始终坚持“在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的发展使命。身为湖北省内仅有的国资与港资混合所有制企业,经开港已建成华中地区品类最全的港口码头。开港以来,港口累计为经开区及周边区域企业节省运输成本达数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区域经济效益达近百亿元,一个“多快好省”的港口联运平台正在武汉西南逐渐显现。

在承揽武汉西南片区的航运业务方面,经开港有着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中部崛起、“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湖北也吹响了整合港口资源、建设生态长江的号角。扼守鄂湘两省物流咽喉之地的经开港由此肩负起降低腹地经济物流成本的更大职责。在机遇与挑战中,王凯崴带领全体经开港人,秉承“生态长江”建设理念,依托武汉市长江上游门户港优势,充分挖掘长江“黄金水道”价值,不断创新供应链服务产品,提升社会功能,为区域经济服务。誓将以助推大武汉复兴为目标,努力为科学化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作出更多贡献!

上 篇 扬帆起航 守正创新

而立之年初临武汉筑路创业,大衍之岁历尽千帆事业有成,王凯崴将韶华岁月全部倾注到了打造武汉枢纽通道的宏伟蓝图之中。18年前,他从文献名邦福清来到江城武汉,在这片九省通衢的土地上,开启着自己人生的另一个未来;18年后,在水运港口领域成绩斐然的他,对于承载他的这片沃土情意深重。他说,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事业在这里,我的心也同样在这里。

从陆路到水路  港口经济铸就“龙腰”区域枢纽港

2005年9月,31岁的王凯崴来到武汉,投资武汉——荆门高速公路。185公里路程是那时全国民营投资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一段。从征地到前期准备再到施工,一干就是4年半。好事成双,经武汉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2010年5月18日,武汉经开港口有限公司在武汉——荆门高速路竣工通车的前10天正式成立。从陆路转至水路,认识到水运价值的王凯崴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筑下了事业的基石。

在承揽武汉西南片区的航运业务方面,经开港有着独特的优势

随着海上运输的发展和全球经贸活动的繁荣,港口已经不再是渔民的聚集地或货物的装卸地,而是对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枢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港口为其城市提供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便捷通道,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港口经济”这一新兴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并推动港口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王凯崴敏锐地意识到“陆”转“水”的重要性,加上汉阳杨泗港面临整体搬迁,从区域物流的角度来说,制造业发达的武汉西南部还是需要一个距离较近的港口。因此,一座多功能枢纽码头在他的计划中应运而生。

从2012年6月动工开建到2014年1月投入运营,经开港只用一年半时间就建设完成。初创之时,杨泗港集装箱码头启动外迁,这一变局也为经开港在长江武汉段上游开发市场提供了契机。2015年7月,经开港获批设立海关监管场所,同期取得内外贸同船靠泊港口资质,具备了外贸集装箱通关资格。2016年下半年,经开港正式开展内外贸集装箱业务,成为武汉西南片区唯一的外贸集装箱港口。

2015年7月,经开港获批设立海关监管场所,同期取得内外贸同船靠泊港口资质,具备了外贸集装箱通关资格

“港口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它的延伸空间要比高速公路大得多。水运是最为经济的运输方式,利国计民生,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站在朴素的价值观上,王凯崴说:“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当时国家正在进行投资体制改革,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中去。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在经济发展的版图上,港口有着独具的风向标意义,是经济的晴雨表,能够真实反映当地的经济状况。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投资大、回报率低、回收期长,但因其行业牵涉到国计民生,所以是不可或缺的产业。”

湖北身处长江经济带的“龙腰”位置, 因此义不容辞承担起强壮“龙腰”的责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长江进入武汉的“第一站”,左岸岸线长达72公里,航运条件优越。历史上汉阳片区是武汉的工业制造基地,三峡大坝修好后,这里就成为了天然的深水港。经开港坐落于武汉经开区(汉南区)内,地处军山长江大桥上游7公里处。坐拥天时地利人和,区位优势明显。港口主要辐射武汉西南片区,通过汉洪高速与京珠高速、沪蓉高速、福银高速和长江黄金水路相联通,形成了武汉西南部重要的水路、陆路运输网路,使武汉西南部地区及其腹地货物可通过经开港通江达海,上达宜宾重庆、下抵上海、直通海洋和京杭大运河。在极大降低辖区货物的物流运输成本的同时,也向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货运路径,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交通运输基础。

2015年2月,时任武汉海关关长张治洲莅临武汉经开港视察工作

2015年9月8日,时任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汉南区委书记朱毅视察经开港

王凯崴给记者算了笔账,“货物如果从重庆水运到武汉需要7—10天时间,从武汉再至上海,仍需要3天时间。而重庆到武汉如果走铁路,也就需要最多24小时,虽然费用比水运多了1/4的费用,但是时间成本和人员、能源成本会大大降低。因此,从重庆铁路至武汉再通过水运抵达上海,是性价比最优路径。”

“武汉九省通衢,是多省联运基地。如果可以建成一个大型物流中转基地,货物水运到经开区之后,再通过铁路运往重庆、成都、甚至云贵川,那么,我们就打通了中国中西部的运输大通道。到那时,时间与经济成本都会大幅降低,最终结果是国家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受益。”

“港口是重要的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港口资源聚集程度、港航事业发展水平,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通江达海能力的重要体现。”王凯崴补充说道:“经开港作为区域枢纽港,在极大降低辖区货物的物流运输成本的同时,也向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货运路径,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交通运输基础,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创求变  稳扎稳打追求卓越贡献

一组数据印证着武汉经开港口有限公司的茁壮成长。2016年,公司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只有2万标箱。到2023年,经开港全年已完成货物吞吐量超30万标箱。2018年12月,经开港获批水运类国家一类口岸;2020年8月,经开港一类口岸建成并通过湖北省预验收。

2016年8月26日,武汉经开港至上海港航线启航

回想经开港的发展历程,王凯崴历历在目。2016年8月26日,武汉经开港至上海港航线正式启航。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满载135个集装箱汽车零部件的轮船从武汉经开港码头出发,直航至上海集并。15天后,这批“武汉制造”跨越重洋,抵达遥远的伊朗。

“当时从历年数据来看,武汉市集装箱吞吐量在整个水运物流运输体系中占比不到20%,与武汉市超大城市的地位以及万亿GDP的产值不相匹配,提升空间巨大。同时,由于武汉市三环内禁止货车通行,三环线成了货车首选通道,造成交通异常拥堵,货运、客运矛盾加剧。为此,武汉市拟禁止三环线货车通行,届时货车只能选择外环运输,增加了企业物流成本。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诉求较为强烈。因此,考虑到经开区产业特质及港区周边需求,我们将经开港建设成了多功能港口。”王凯崴回忆说。“2015年7月,经武汉海关批准设立海关监管区,经开港成为了武汉第二个海关监管港口。2017年,布置在港区的武汉经开区检验检疫中心也建成运营。航线的开通是发挥水运比较优势,降成本、优环境、促发展,交通服务适应产业需求提升的现实实践。对地方经济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经调研,经开港腹地2018年集装箱重箱生成量约为47.5万TEU,占到武汉港重箱总量的61.3%。“可以说,整个武汉水运物流需求量的三分之二在经开港服务范围内。吉利、东风日产于2019年在武汉经开区投产,更多的新型制造企业也陆续达产,武汉经开区迫切需求以水运为主导的多式联运,以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2016年7月20日,时任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智一行莅临经开港考察

如今,经开港一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一期累计投资7.3亿元,占地240余亩,建设有330米的岸壁式码头,3个5000吨级(兼顾8000吨级)泊位,配置5台门机, 40多台套的各类大型港口机械设备,码头岸线水位常年在10米以上,陆域240多亩,堆场60000多平米,仓库面积12000平米,一期件杂货年吞吐能力230万吨,集装箱总吞吐能力为30万TEU,且具备海关监管区完整服务功能。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在中西部20家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居前列,特别是汽车及零部件和电子电器两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开发区总产值的90%。目前,区内拥有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东风乘用车、东风雷诺等重要的汽车生产企业,以及数百家汽车上下游配套产业企业,还拥有格力、美的、海尔、苏泊尔等国内著名电子电器企业。武汉城市圈集装箱生成量的60%靠近武汉经开港。

除了区域优势外,水陆结合的运输方式,也为降低运输成本,节能环保减少碳排放量提供了更多可能。王凯崴告诉记者,相比阳逻港,经开区及周边企业到武汉经开港的陆运距离减少60—100公里,在水运费用及码头杂费等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仅陆运一项在成本方面就将节省500—800元/柜。“这将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竞争力。”他强调说,“在武汉三环线禁行货车后,经开区企业如去阳逻港则需绕行四环线,初步测算陆运距离还将增加50%,经开港的陆运优势将更加突出。”从计算数值上不难看出,按照集卡车百公里油耗43升测算,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每升2.5kg,则每百公里碳排放为107.5kg。相对阳逻港,到经开港陆运按平均每往返车次减少70公里计算,50万标箱换算成自然箱(车次),可最终减少碳排放约为2.63万吨。大大节约了企业汽运成本,更为城市减少了尾气排放量。

2017年1月9日,时任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汉南区委书记胡亚波视察经开港

2017年3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环保督察组组长杨松视察经开港

在经开港一类口岸通过国家验收后,武汉开发区政策进一步释放,结合长江黄金水道和区位优势的综合情况,长江集装箱航运上、下游产业链将不断集聚,从而进一步带动口岸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正反馈,后发力强劲。2018年11月,武汉出口加工区升级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批复,现已升级建成完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对入驻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的平台或者企业,年度进出口额达到300万美元及以上的,全部进出口额按每1万美元奖励500元人民币的标准。经开港借助综保区、一类口岸的区港联动作用,将进一步吸引产业集聚,发展外向型经济。

中 篇 强强联合 携手并进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中部之中,地处“一带一路”的联结地带,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区域,具有承东启西、接南纳北、得中独厚、得水独优的区位和资源优势。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内河港航作为“双循环”,尤其是“国内大循环”的“主动脉”,是连接内陆腹地和沿海地区的纽带。促进内河港航高质量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内河港航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和可持续发展。港口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和互联互通,实现合作共赢。打好“长江牌”,推进全省港口资源整合,才能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黄金效益。

同心协力  助推湖北港航事业高质量发展

港口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枢纽,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港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亲临港口视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好,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好,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推进内河港航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了将湖北“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发挥,港口产能进一步释放,近年来,湖北整合全省港口资源、升级硬件设备、优化运输结构、丰富航线体系,以大规划、大整合、大协同,重塑港口发展格局。为此,武汉经开港积极主动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支撑国家战略为导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顺应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规划,加快港口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港口竞争力,不断开创了港口发展的新局面。

2022年8月,湖北港口集团与武汉经开港口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湖北港口集团收纳经开港51%股权,武汉经开港口有限公司占比49%股权。在经开港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湖北港口集团完成了对全省集装箱港口资源整合的最后一块拼图。依据武汉新港“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汉南港区纱帽山至大军山自然岸线长7060米的纱帽作业区,由武汉经开港口有限公司统一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

自正式整合为湖北港口集团二级公司管理之后,武汉经开港新的领导班子紧抓提效增盈为核心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集装箱和件杂货同步发展的战略,持续推进汽配、钢卷、短纤、散粮、工业盐、天然气管道等新老业务拓展。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党委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年度生产经营指标,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构链强链,落实落细各项工作,实现集团控股后连续盈利14个月的良好势态。截至2023年10月,完成营收48647万元,同比增幅1572%,实现利润总额806万元,同比增幅175%。

2021年5月12日,时任海关总署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党英杰视察经开港

2021年6月21日,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汉南区委书记刘子清视察经开港

王凯崴表示,作为湖北港口集团的下属单位,我们将全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推动长江“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我们会和各个兄弟单位形成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最合理的物流方案。“下一步,希望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推动‘散改集’的物流运输模式,提升武汉市集装箱运输吞吐量。同时形成行业业务联合,调动商务团队力量,进行港航资源整合,减少中间环节,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拓展港口延伸服务,携手提升港航企业运营效益,助推湖北港航事业高质量发展。”

打通内循环  建构一体化运营物流新模式

2020年4月22日上午10点58分,满载204标箱的集装箱船舶从武汉经开港启航,直达上海,漂洋过海到欧美等国,开启了武汉经开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直航新时代。

开港“汉—申线”集装箱班轮首航,开启了武汉经开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直航新时代

武汉经开港集装箱直航班轮的开启,是正当湖北武汉取得抗疫关键性胜利的复工达产时期,在武汉海关继续深化通关环境改善的拉动下,为稳外贸、促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此举打通了大武汉又一条新物流通道,是整合大武汉优质港口物流资源,实施武汉阳逻港——经开港一体化运营的时代性成果。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湖北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之一,分布着众多的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和生物医药企业。过去不少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通过水路进出口,需要用汽车将集装箱运到阳逻港,单程需要80公里。现在武汉经开港开通集装箱班轮后,企业只需要将集装箱送到经开港,单程缩短到了20公里,大大节省了企业物流成本。

武汉经开港通过“陆改水”模式为企业提供了更为低廉、便利的水运物流通道。将腹地集装箱量从原来陆运直拖的物流模式转变为通过“经开港——阳逻港”水上穿巴运输,切实为腹地企业降低了物流成本,并缓解了区域交通道路拥堵压力,减少碳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也为武汉三环线货车限行方案提供了有利保障。

2020年1月21日,经开港与中国通商集团签署协议,与阳逻港一期港口实行一体化运营

王凯崴告诉记者,经开港和阳逻港分别地处长江武汉段的上下游两端。阳逻港位于武汉东部,属于建设武汉长江航运中心的核心港;经开港则是武汉西部的重要集装箱码头。此前,经开港承接了武汉水运重箱60%的吞吐业务。现在,随着武汉阳逻港——经开港一体化运营新物流模式的构建,将阳逻港的核心枢纽港优势辐射到了武汉经开区,让客户在经开港就能享受到24小时不间断的贴心服务。同时,新航线的开通,也有利于服务武汉经开区周边企业,释放辐射运力,吸引重庆等上游的货物来经开港中转,通过保持武汉阳逻港核心枢纽港地位,打造经开港区域枢纽港优势,从而助力武汉航运中心建设。

“作为湖北港口集团的兄弟单位,经开港与阳逻港经过友好磋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兼顾阳逻港核心枢纽港位置与经开港区域优势的同时,为武汉周边企业实施降本增效服务,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王凯崴说:“一体化运营后的武汉阳逻港、经开港,将回归商业本质,最大限度的契合大武汉、大口岸、大通关、大物流的物流生态,对接客户需求,完善灵活便捷的水上运输模式,开通‘水上巴士’天天班、实施直航‘周双班’,到第四季度,实现直航‘周五班’,使每标准集装箱物流成本下降幅度达200—300元。”

王凯崴告诉记者,随着吉利路特斯、小鹏、东风岚图、东风猛士、东风云峰、东本新能源等六大新能源品牌以及中航锂电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企业陆续达产,水运需求将愈加巨大。“陆改水”模式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其深入开展有助于充分发挥经开港的腹地优势,实现现代物流的立体化、全方位,提高货物运输的时效性和经济性,全面增强开发区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强势推动经开港集装箱吞吐量屡创新高。

到2028年,武汉经开港将形成功能齐全、疏运畅通的现代化智慧港口,并以港口为依托,形成集现代物流、代理业务、国际贸易、物联网平台、保税仓库及冷链、供应链金融及配套物流产业园为一体的大型港口集团。在地理位置和功能上与阳逻港相互呼应,形成武汉市长江“上下互动,东西互促”的双集装箱大型现代化港口。

王凯崴带领着全体经开港人,秉承“生态长江”建设理念,依托武汉市长江上游门户港优势,充分挖掘长江“黄金水道”价值,不断创新供应链服务产品,提升社会功能,为区域经济服务

下 篇大展宏图 未来可期

以港口为基础,以港口物流信息资源为依托,以第四代智慧港口为发展导向,力促港产城一体化。武汉经开港将发挥联动价值,为周边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现代物流服务。进一步提升辐射价值,立足港口货物集散中心的优势,发展代理、国际贸易、物联网平台。努力提高优势互补关联度,在区域合作经济体中体现更大作用。扩大延伸价值培育港口上下游相关产业,在供应链金融、保税仓储冷链等方面开拓创新。以港促产、以产兴城,增强城市实力,提升城市发展潜力。

目标5A级物流  努力为企业打造多角度全方位服务

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承担着货物进出口的集散、转运和分配职责,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港口物流的规划与管理是确保港口运营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对港口整体物流规划与管理的研究,能够为提高港口物流的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提供重要指导。

2023年6月15日,由湖北省武汉市物流协会高级审核员韩洪保一行4人组成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A级物流企业专家评审组就经开港申报的“国家AAAA级物流企业”进行现场评审。

在评审总结会上,评审组专家反馈了评估报告,认为经开港达到了4A级物流企业的标准。韩洪保代表评审组宣布经开港通过4A级物流企业现场评审,充分肯定了经开港物流发展取得的业绩,并提出了希望和建议。

“经开港顺利通过国家4A级物流企业现场评审,实现了从2A到4A质的飞跃。”王凯崴欣慰地表示,“4A级物流企业是A级物流企业中极具权威性的行业资质,对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开港将以此次通过4A级物流企业评审为契机,面向行业,走向社会,融入湖北省物流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整合物流资源,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扩大市场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努力向5A级物流企业更高目标迈进,开创物流发展新局面,为湖北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016年5月25日,王凯崴参加港口物流园调研会议

港口航运是一个复合型枢纽,发展基础取决于泊位能力,这是无法改变的。但物流服务等增值空间可以持续增长。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大车都板块的核心,是武汉市主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已经形成以汽车及零配件,电子电器产业为主导生产基地,大宗物流极为聚集,东风、神龙、格力、美的、海尔、苏泊尔、冠捷等大型企业的生产基地都落户于经开区内,距离经开港不超过30公里。因此,发展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湖北省政府已在汉口成立了一家物流数据平台公司,着力于组建信息化平台,将政府、海关、客户、物流、船代、货代公司信息数据进行整合,进而使资源利用最大化。经过数据化平台进行优化,就像滴滴打车那样,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作业效率。”王凯崴着重强调指出:“任何一个平台的搭建都需要有实验数据,所以我可以在此承诺,我们会为数据公司提供无条件支持。如果需要用我们做试点,经开港会全力配合。”

与此同时,“多式联运”和“散改集”也是经开港物流建设的着眼点。

王凯崴介绍说,多式联运是指由两种及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衔接、转运来共同完成货物运输的运输过程。多式联运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货物运输时间,降低货损货差事故、提高货运质量,同时降低运输成本。

日前,武汉经开港正在建设第四代智慧多式联运物流港口,以期与武汉经开区融为一体,融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空间功能体系。“立足第四代智慧物流港,以经开区腹地产业的物流和贸易需求为导向,依托经开区大交通、大物流格局,建设沿江物流枢纽,提供新的大运量物流运输通道,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结构。”王凯崴说。该建设将融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空间功能体系,以阳逻港为主枢纽港区,经开、花山、金口集装箱港区等为辅,在武汉地区形成以阳逻为核心,经开、光谷、江夏多个副中心的大中小结合的港口群,进而以此为依托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信息畅通、集疏运能力强的港口体系。

多联式物流将进一步利用沿江港口资源,引入商贸服务和港口配套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冷链、粮食、汽车等专业物流,增强中转配送、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延伸港口物流产业链,打造“长江主轴”产业拓展轴,与东风大道高端制造业发展轴,双轴支撑区域联动,打造新的产业空间增长点。王凯崴补充说,“整车及零部件、电器电子等支柱产业都具有极强的外贸出口意愿,高标准建设现代化集装箱专用泊位及基础设施配套将更有利于发挥经开区产业的外向型活力。港口大运量、低成本优势也会因此得以显现。对于缓解经开区水运物流供需矛盾,增强城市投资吸引力,发挥口岸开放优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除了多式联运,经开港还将建成“散改集”示范基地,引导散户企业改为集装箱运输。

“‘散改集’集装箱运输是一种先进高效的货物运输方式。传统散货的运输和储存都是采用露天堆放的形式,装卸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货物损耗,而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多数港口都实现了现代化改造,货物装卸实现了全机械化。在这种港口发展形势下,传统散货运输效率低下,并且在装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我国港口管理比较重视装卸粉尘污染的管理,传统散货无法做到现行的环保要求,所以必须要向海运集装箱化发展。”王凯崴告诉记者:“‘散改集’是将原来散装的货物装入集装箱进行运输,集装箱运输具有环保、高效、降低成本、便捷等众多优点。如果实现全程集装箱运输,能够极大地减少装卸环节成本。大宗货物装箱运输,货物不用分散卸下船,直接吊卸整个集装箱,装卸效率大大提高,装卸费用大幅降低,装卸过程基本实现零损耗。从长远发展来看,水运物流公司从事集装箱运输运营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海运物流公司的经济效益。不断降低集装箱运输的运营成本是海运物流公司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找出降低集装箱运输运营成本的途径,可以有效加快‘散改集’并提升海运物流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使水运物流公司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融合互动助力港产城一体化建设

港口——腹地城市之间存在着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港口是城市发展的引擎,腹地城市是港口发展的动力依托。在区域一体化格局下,新的港城关系要求港口和腹地之间具有高度的协同性、整合度和一体化。王凯崴指出,现代化港口是陆海统筹、参与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支点,不仅是对腹地的拉动,更是产业链的融合支撑和更深更广的开放发展。“港口只有真正融入区域经济中,与城市共享资源,广泛开展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

作为一家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武汉经开港口有限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内外贸集装箱及散件杂货的港口作业、仓储及物流延伸服务

港口对外的各种联系都离不开港口城市的组织、协调与服务。港口建设和发展,规划先行。一个港口要建设要发展,首先要通过规划来确定港口的地位,明确港口发展的方向,严格按照港口规划来指导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以港口城市为依托,港口逐渐由人流、物流的单一运输功能,拓展为集运输功能、发展物流业、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港口配套服务业为一体的复合功能。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出台一系列临港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港产城一体化”建设。

“十四五”期间,经开区将以国家一类口岸为平台,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大力发展集装箱、汽车滚装、冷链物流及新能源智能船舶制造等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长江航运中心重要枢纽节点。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王凯崴开始致力于引入“港产城”概念,力将经开港打造成为武汉长江上游以港口为依托的区域型产业园。“我们首先要把传统港口基础专业做好,然后由此延伸,做好周边上万家企业的物流服务。服务规模扩大后,配套设施也会越来越多,产业园的雏形因此逐渐显现。由此而来的是人口增加,住宅、商业、酒店等基建服务逐步增加。我相信,未来10年到20年的时间,以经开港为核心区域的港产城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我国港口的发展内涵已经从资源规划向功能规划、服务规划转变,未来要从重视针对船和货的服务型提供向综合服务型解决方案提供转变。“港口综合了所有服务要素,以经开港为例,我们除了传统的货物装卸、货物中转及产品分配的功能外,还提供了仓储、运输、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王凯崴强调指出,港口在现代国际贸易和运输系统中的战略地位正在逐步加强,并发挥着日益活跃的作用。现代化港口,既是货物海路联运的枢纽,又是国际商品储存、集散的分拨中心,也是贸易、加工业发展的聚集地,港口也成为国际货物运输链和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必须集物流服务中心、商务中心、信息与通信服务中心和人员服务中心为一体,才能巩固和提高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王凯崴充满信心地说:“在未来,除了运输功能空间,经开港还将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空间。以供应链一体化、港产城融合互动、现代技术集成创新应用,促进管理与服务创新。以港口经济为龙头,以港口城市与腹地城市群为载体,以开放、共享、共赢的创新生态为动脉,以区域创新网络及产业价值链跨区域分工合作为新干线,以港航贸易物流现代服务业、临港高端先进制造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以周边腹地为依托,最终实现区域创新发展共同体。”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氢”启未来  促长江航运“绿意盎然”

2023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指出,“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

建设生态航道、整治船舶污染、改造港口岸电、生产氢能源设备……近年来,长江沿岸港口企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船舶、绿色运输组织方式、绿色监管服务,推动长江航运降碳减污扩绿成效显著。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越来越高,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逐渐受到关注。在港口领域,氢能的应用场景也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新能源,可以显著减少卡车、公共汽车、飞机和船舶排放的温室气体,从中长期来看,将是水路交通载运工具实现少碳、零排放的重要途径。

王凯崴介绍说,水运具有低成本、少能耗、运能大等独特优势,对改善运输结构,建设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航运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12年的19.7 亿吨增长至2022年的35.9 亿吨,年均增速6.2%,保持着国内国际内河航运的领先地位。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产业体量,奠定了长江航运在生态航道和绿色港口建设、船岸清洁能源转化利用、绿色低碳技术研究等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中的巨大价值空间。

目前,武汉经开区正在重点打造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氢能产业园。经开港也以此为契机,拓展水上加氢站项目,依靠产业和技术优势,全力打造从灌装、储存、运输、加氢等全产业链模式,探索发展氢能港口产业“新蓝海”,推进“氢动长江”绿色能源新浪潮。

 (2023年第24期)

【责编 卡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