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艺大师郑希林 匠心创艺 画坛奇绝

2022-09-08 11:07 作者:本刊记者 符国涛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著名画家郑希林

《天池》

“砺金丹青”郑希林

郑希林,号长乐斋主人,1946年生于北京,早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高级美术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研究员,美国书画艺术研究院荣誉副院长、客座教授,美国中国画学会荣誉副会长。从事绘画50余载,被誉为“中国当代砺金第一人”。

《昭君出塞》

《貂蝉拜月》

《西施浣纱》

潜心创作,不为名利

郑希林家学渊源,外婆在中国京剧院工作,外公书法亦闻名遐迩。受家庭熏陶,他5岁开始习书习画,买不起宣纸,就用报纸练习。上初中时,就已写得一笔好字,画得一笔好画。但是,当时家人却反对他画画,希望他能学好数理化。

由于家里不支持,郑希林就经常偷偷地去公园和北京“后海”写生。在后海,郑希林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老师——中央美院附中的一位美术教师。这位老师默默地观察了郑希林很多天,认为他绘画天赋很高,于是说服其家人,让他进入中央美院附中系统学习,直至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后,郑希林就读于中央美院,师从著名画家蒋兆和教授。

据郑希林介绍,蒋兆和是最执著的为下层民众呼吁呐喊的水墨人物画家和人民画家,解放前,其画面上的人物都是乞丐、流浪汉、苦力出卖者或其他命运不济的人。解放后,蒋兆和画面上的人物都是新社会的建设者。蒋兆和不仅是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艺术巨匠,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其与画一样高贵的人格品质,影响了无数人。

在中央美院就读时,郑希林深得蒋兆和的器重。他对蒋兆和的艺术品格十分尊崇,更立志要做蒋兆和那样的艺术家。从事中国画创作50余载,郑希林始终秉持这一志向,一方面在中国人物画上继承先生教导,潜心磨练,深入研习并发扬先生努力创新探索的精神,在潜心于中国古老国画技法上,精于沥粉贴金画法的研究、恢复和创新。另一方面,郑希林严遵先生师训,在做画做人上,绝不苟且偷安、得过且过。“流水似箭,珍惜寸阴,紧握秃笔,为民写真”,不仅仅是蒋兆和对自己的自勉,同时也是对学生、弟子的教诲,郑希林几十年来未曾忘却过。

习画多年,郑希林认为,在不得艺术之精髓之时,绝不敢随意造次,让画作流入市场,即便有出价不菲者,但他终究坚守自己的底线,60岁之前,绝不对外出售一幅作品。直到2006年,他才逐步让自己的作品进入艺术市场。

郑希林认为,六十一甲子,耳顺、花甲之年,是一个轮回,人只有到了一甲子之年,与天干地支为伍,融天气地气之精髓,才能让艺术出得炉来,才有资格见得世面。

砺金唐卡

“中国当代砺金第一人”

中国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其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它以尽其精微的方式,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让神态与形体完美统一。“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注重细节与写实,粗犷的意笔与精细的工笔相结合,在写实中加入诗意。

几十年来,郑希林在中国人物画上潜心磨练,不断研习探索,外师造化,在中国画的道路上不断地完善自己。他擅长水墨山水及工笔人物画,他把砺金用于绘画上,进行新的创新与突破,因此被称为“中国当代砺金第一人”。

1997年,郑希林在美国无意间接触到一种特殊颜料,他将这种可一次性成画的涂染材料与工笔白描相结合,恢复并革新“不怕水”的砺金国画。

2007年,郑希林在甘肃采风时,对唐卡这一古老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认真学习唐卡的绘画精华,将矿物色及宝石颜料的调色技术和砺金画法有机地融入到唐卡的绘制之中。他的唐卡,色彩鲜艳丰富,色调柔美和谐,层次感强,把平面的画像变成了立体的雕塑。更抢眼的是,整幅画像布满亮晶晶的金线,充满了圣洁、神秘和高贵。郑希林的砺金唐卡极富震撼力,为唐卡艺术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其砺金唐卡作品也被雍和宫、中国佛教协会、泰国素博巴莫亲王、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联合国副秘书长贝楠等收藏。

郑希林开创的砺金画作,从美丽的天空到大地,从万物延伸到灵性十足的百花开放,放眼望去,令人震撼惊觉。郑希林凭着强大的绘画功底和丰富的审美意识及无止境的求美探索,让自己的砺金画作靓丽壮观,让自己的砺金画作走出国门并得到世界的认可。

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郑希林形成了独特的简繁风格,笔墨干练利索,铿锵有力。墨色互动,敢于用墨,善于用墨,以墨当色,用墨如泼,达到了审美新意境。此外,他把砺金用在绘画上,用线条有机地把中华艺术的根和西方艺术的色彩连接起来,实现了艺术家们一直追寻的东西方结合的梦想。

郑希林说:“砺金工笔画,是把物像通过心灵与技巧,由点线面之间的抽象转换,对人类精神是质的飞跃,有幻化之美,这是一种由幻即真,由虚到实,深入生命的核心,表达生命的情调与意味。作为中华儿女,应责无旁贷肩负起积极推动工笔画艺术走向新生,走向未来重担。”

《山色迎人秀可餐》

 《江山掩映碧空里》

《心经》

独具匠心,大气磅礴

郑希林的作品呈现书画并重的独特风格,其作品境界深远,完整统一,书画互相辉映,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既丰富画面内容,又扩大画面境界,作品的题识、落款,不仅有点题作用,更增添画面意趣、意蕴,启发观者想象。其画作《西施浣纱》《农家乐》《梨花仕女》《福娃》《秋千仕女》和《黛玉》分别于2007年至2009年间刊登在《人民日报》。

郑希林一直潜心于工笔人物的刻画,他的长卷作品人物众多,构图严谨层次分明,结构准确,神态着装各异,形象刻画深入,用笔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紧随人物形象,用墨自然,干湿适度,韵律多变。《关公》《红楼梦》《四大美人》《嫦娥奔月》《释迦牟尼成道图》《道教七真人》等作品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寓古于今,宛若一首首鲜活的史诗,令观者沉浸于中国灿烂的古典文化艺术之中。

《释迦牟尼成道图》是郑希林近几十年绘画的巅峰之作,历经三载,呕心沥血,成就了中国唐卡绘画的巨作。这幅以宏大的佛教历史题材为背景的作品,长达11.5米,共499个人物,在郑希林精心构思、领悟和细致的编排之下,实现了绘画的至高境界。

郑希林还将充满道骨仙风、形态栩栩如生、人物呼之欲出的《道教七真人》搬上了画卷。而让郑希林更为满意的则是近年来创作的7米×0.65米的砺金长卷《金陵十二钗》,郑希林在仔细研读原著的基础上,捕捉金陵十二钗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把她们最灿烂的人生凝固在画卷之上,让人们在欣赏这幅画的时候,心中充满愉悦,真正得到美的享受。 

“孜孜不倦,笔耕不辍,旁若无物,凝神作画。”76岁的郑希林,如今迎来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他用画笔为自己铺就了绘画事业的金光大道,为中国画坛的百花园不断增添异卉和奇葩。

(2022年第17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