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华:我辈的文化担当

2022-08-30 23:15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著名画家周韶华

周韶华

1929年10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现居武汉。1941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先后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文联主席,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 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北美术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是西安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曾获屈原文艺创作奖,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2015年获评2014年度“中华文化人物”。2021年获湖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多年致力于中国画理论与创作革新的探索与研究,是中国画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

因举办“大河寻源”、“梦溯仰韶”、“汉唐雄风”、“荆楚狂歌”、“77抒怀”、“黄河·长江·大海”、“神游东方”、“天人交响”等画展和发表《全方位观照论》、《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论》等为世人所注目。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曾以美术家身份先后在日本、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德国、瑞士、奥地利、美国、波兰、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摩纳哥、韩国和港澳台地区举办画展、艺术交流或讲学,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80余次。

出版《大河寻源画集》、《周韶华画选》、《周韶华六十年艺术探索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周韶华》、《周韶华梦溯仰韶画集》、《周韶华汉唐雄风画集》、《荆楚狂歌 周韶华画集》、《黄河·长江·大海——周韶华艺术三部曲》、《周韶华全集》等个人画集十余种,出版《大河寻源记》、《抱一集》、《艺海纵横》、《面向新世纪》、《大家之路——周韶华》、《感悟中国画学体系》等文集6部。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台湾省立美术馆、德国斯图加特民族博物馆、西柏林东方美术馆、俄罗斯东方艺术博物馆等机构以及个人收藏。

《白云岩》 纸本水墨 123cm×247cm  2000年


建构中国画新时代坐标的楷模

文/张晓凌

历史总是以时光的方式来雕刻它所属意的形象。在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历程中,许多艺术家一如时光雕刀下的碎屑,默然而无助地散去,只有周韶华等少数精英被雕刻成了时代的标志——艺术史书写的残酷性与可敬之处均在于此。前者的离去固然令人扼腕,后者犹如鼎鼐立于庙堂之上的形象却让人倍感温暖。历史似乎只眷顾那些创造历史的人,在周韶华风骨峻烈、气势撼人的作品面前,我们只能发出这样的感叹。的确,30多年来,能以全新艺术思想、探索精神和新画风震撼了文化界,改变了当代中国画格局,建构了中国画新时代坐标的,无出于周韶华之上者。

尤为令人欣悦的是,在周韶华身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一代宗师所特有的吞吐宇宙,牢笼古今的风范,还常为其难以遏止的创作欲望所动容:年逾耄耋,仍表现出年轻人似的虎虎生气,闻鸡起舞,笔耕不辍,佳作迭出,不可止息。每日薄明的微曦中,周韶华满头银发下思索的表情,以及被天光勾勒出的挥笔姿态,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动人,也最让人感慨的形象。

《九龙奔江之一》 纸本水墨  144cm×365cm  1998年

《巴山蜀水》 纸本水墨 123cm×247cm  1998年

所谓新时代背景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元素:全球文化秩序的动荡与重组,世界性的对“东方”价值的再认知与迷恋,市场化浪潮推动下中国美术的发展,以及中国美术前所未有的主体性诉求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时代性的趋势,即无论是西方的主流文化机构,还是中国美术的官民两界,都在急切地寻找、期待能满足“中国当代艺术”想象,代表中国当代艺术高度的观念、形态与人物。那么,究竟有多少艺术家试图为这一时代性课题提供答案,很难估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中国美术界,尤其在中国画领域,还很少有人能像周韶华那样以腹笥宏富的学养、奥义精审的观念、畦径独开的风格,以及孤峭卓拔的人格来回应时代的期待与渴望。

今天读周韶华的理论文字,仍为其机锋所逼,大有历久弥新之感。从具有宇宙观色彩的“大美”之论,到“全方位观照”的创作观,再到“文化寻源、隔代遗传”的策略,周韶华围绕中国画现代转型这一命题,提出了一套从艺术观到方法论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文字可谓外曜锋芒,内含筋骨,直指鹄的,一字一句,严峻厚重如“汉廷老吏”,动摇不得。以其社会影响力而言,周韶华之论与吴冠中的“形式美”,称得上一时瑜亮。若以思想厚度而论,前者尤胜于后者。

《红日照高山》  纸本水墨  246cm×123cm  2001年 中国美术馆藏

《海滩观日》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7年

回望20世纪艺术史,不难发现,以“理论先行”“思想先行”的方式来开创中国画的现代形态,已渐次形成了跨越百年的新人文主义传统。前有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石鲁诸贤力着先鞭,后有吴冠中、周韶华孤岫兀傲。他们开创性的艺术观与方法论,标示出中国现代美术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纵观这段历史,不由得让人生出“苍黄起处,自有英雄辈出”的喟叹。

有论者将周韶华的山水新体称之为“气势派”山水,从形态上讲,这大抵是不错的。然而,我更愿将其称为人文山水。其理由在于,决定这种山水新体的人文精神、历史养分是如此之丰厚,如此之绵密。似可以这样勾画它的轮廓:在与宇宙万象交感式的体察与对话中,周韶华以强烈的主体精神驾驭并超越了客观物象,使其在导入预设的历史、人文走向中,升华为超视觉的审美意象。阅读周韶华的作品,无论是巨幛大幅,还是尺牍小品,但觉重岗复岭,山势岧峣,皆有尘埃不到之势;大漠巨浸,烟云轻蒸,高天迥地间,似有逸怀浩气贯乎于其中。思之令人心旌摇动,人画皆醉。鲁迅论汉末魏晋文章的八个字极适宜周韶华的山水:清峻、通脱、华丽、壮大。

《朝夕昆仑》 纸本水墨  68cm×136cm  1999年

《楚天听雨》  纸本水墨  68cm×136cm  2005年

20世纪以来,建构中国画的现代形态一直是中国美术发展的核心命题。对这个命题回应的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艺术家的历史价值与地位——这是我向来坚持的观点,也是我们书写“中国现代美术史”时所秉持的标准。张大千说:“历史上留下来的都是那个时代最新的”,大体也是这个意思。值得回味的是,即使在这个历史维度上,周韶华也处处表现出门庭独开的雄心。他的山水新体,务出已意,耻蹈前人,既与吴冠中的“形式派”保持了足够的距离,也与李可染、张仃的“写实派”相去甚远,甚至与他所敬仰的傅抱石也大相异趣。如果以艺术史的语言来描述周韶华的山水新体,可这样说:在中国画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中,周韶华由今入古,以发掘、重构东方人文与审美精神为策略,以感受宇宙万象为基础,以强烈的主体意识、丰盈的创新观念与语言实验,从观念、题材、时空、图式、结构、笔墨诸方面,完成了山水画的现代转型,开创了内蕴深醇,气象煊赫,笔墨沉雄,且具时代气息与中国气派的新画风。这一历史业绩,不仅从一个侧面呈现出百余年来中国画所积累的现代性经验,而且从观念、形态两个方面满足了东西方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想象。尤令人瞩目的是,在一个全球文化博弈的时代,这一成果还自信地证明了东方文化所固有的价值。

2008年2月,周韶华被授予湖北省“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

2015年1月,周韶华获得“2014年度中华文化人物”荣誉状

2021年11月,周韶华荣获湖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证书

2017年9月,周韶华作品《博浪》被“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主会场收藏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授予周韶华美术创作突出贡献奖

2015年,周韶华荣获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21年6月,周韶华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我辈的文化担当

文/周韶华

凡是受过革命熏陶的人,大都有一种使命感,尤其像我这一辈出生在民族危难的蹉跎岁月,从参加革命起,就把民族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系于一身。国家落后挨打,民众生命涂炭,在出生入死中渡过了大半生。苦难深重的历史对我最刻骨铭心的教育就是:“国家存亡,匹夫有责。”我深深体验到,只有国家繁荣强盛了,社会才能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过去的担当就是与民族同命运,与人民同命运,为这种大命运而抗争。

我有幸活到现在,活到改革开放的年代,身逢盛世,倍感珍惜。反映在刚刚出版的《周韶华全集》的鲜活内容,是我在思想解放、社会转型期,站在时代前沿,呼唤大美对中国画领域最敏感问题的探索,用我的生命直观体验对中国画新发展的追问,秉承着极强的文化使命感,把传承与革新的双重任务担当起来,为中国画的新发展,进行了数十年的艰难探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为建构盛世文化,不仅仅是对个人艺术风格变化范畴的探索,而是对整个新时期中国画发展的关注,以求对东方绘画美学作出新的解释。如“抱一论”“横向移植论”“隔代遗传论”“全方位观照论”等,追问时代与历史,追问生命与艺术,追问人类文化与社会种种解答的大融合。这一切都涉及到对当代国画界关于国画革新的回答,不仅画了难以计数的作品,而且先后写了约百万字的论述 。

《碧海银光》  纸本水墨 144cm×365cm 1998年

《不尽长江万古流》  纸本水墨 122cm×247cm  1998年

中国画的新发展,必须张扬大传统观念,就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大传统;必须扩大视野,拓展表现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地突破文人画家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就是对信息时代和当代人的视野和思维空间的紧追不舍。

在艺术创作中,我所崇尚的超大灵魂和浩然之气,具体一点说,就是推崇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因为英雄是我们时代的脊梁,理想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支柱。这是我的艺术价值取向,是我在艺术上的核心价值观。

艺术探索和变革之路是走出来的,是脚踏实地的苦干出来的。生活现场即艺术现场。数十年来,从“三江”源头探险、喜马拉雅山探险、帕米尔高原探险,足迹几乎遍及祖国的大山大河,去追寻宇宙大生命。这相当于一次“文化长征”之旅。我的直接感受是博览天地大观,得天地之道,人文之助,大道与天地同和,这是构成我的艺术生命的内在根源。艺术大灵魂无不与我的“文化长征”紧密相联,也是我的实践观的最生动体现。

《虎啸龙吟浪排空》  纸本水墨 195cm×770cm  2007年

《狂澜交响曲》  纸本水墨 125cm×248cm 1983年 中国美术馆藏

当下的美术工作者,不仅要面对社会,而且要面对自己,特别是要管好自己,坚守本业阵地,始终不渝地为提升艺术的本体性而努力。如果忘记了艺术本体性,去做画外之事,追求身外之物,被功名利禄所俘虏,便会走向艺术腐败,就不再是一位人类灵魂工程师。艺术家的本质是艺术创造,创造最好的作品,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人民,这是我新的担当。

我们已告别了闭关锁国的时代,处在全球交流与对话的时代,我们的中国画艺术不仅是为了中国,也是为了世界,要以全球的大视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融汇中西,以浓郁的民族文化风采为全人类服务。

(原载于201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第8版)


著名画家周韶华  王保胜摄

我的艺术实践纲要

文/周韶华

一、在传承大传统中,追寻写意象征和东方表现主义。但传承开掘并非简单的延伸。它是由历史连接未来,由民族通向世界,使传统发生质的飞越。

写意象征表现主义的核心价值,是把对艺术精神的追求,提升为更高的人文价值。

二、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中,旨在弥补传统中的短板。以跨界超越进行优势互补,以改变固有的视觉方式。坚持从内心体悟出发,把绘画元素和情感意图与形式语言接通,使内容与形式发生新的质变,充实地走向未来。

《黄河魂》  纸本水墨 80cm×94cm  1982年 中国美术馆藏

《河套孟秋》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3年

《长江源头》 纸本水墨 32cm×44cm  2009年

三、要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接通,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必须同构相联,双向推进,以成为有思想灵魂的艺术家。为此,应高度重视理论的导向作用。

四、艺术创新具有划时代意义,非一人所为。必须联结群体优势,以共襄民族伟大复兴梦。

2017年7月7日于武汉

《金山阿尔金》 纸本水墨  249cm×123cm  1995年

(2022年第02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