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羽

2022-08-15 18:30
大字号

青山在  人未“杳”

耄耋乔羽

编 者 按:

2022年6月20日凌晨,有“词坛泰斗”之誉的剧作家、词作家乔羽驾鹤西去,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怀念。

从《我的祖国》到《爱我中华》,从《牡丹之歌》到《难忘今宵》,从《大风车》到《夕阳红》,从《让我们荡起双桨》到《人说山西好风光》……在长达一生的创作里,乔羽以立意深刻、词境独特、风格多样、极易于传唱的逾千首歌词佳作,深情讴歌心中的祖国,多方记录多彩的生活,快意抒写人生的丰富,热情赞美伟大的时代。他的作品始终积极向上,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几十年经久不衰,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甚至超越了时空,既属于当时,也属于未来。


家庭教育为事业筑基

“1927年11月15日我出生时,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危急时刻。”乔羽生前曾多次回顾自己的人生,对时代与际遇给与的苦乐记忆犹新。在他10岁之前,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1933年日本强行攻占我国山海关;1937年7月爆发卢沟桥事变,日寇开始大举侵略中国;同年12月,30余万南京平民死于日军屠刀之下……“我来到世上第10天的上午,母亲正抱着我喂奶,突然一枚炸弹穿透屋顶直唰唰地栽到床前,冲起满屋烟尘让人喘不过气来,幸而那是枚哑弹,我和母亲才大难不死。后来父亲闻讯赶来,找人把炸弹拖到野外引爆。”

中青年时期投入创作的乔羽

乔羽的爷爷是清朝的秀才,父亲也是读书人。乔羽小的时候,父亲在对他的教育上颇费心思。“爷爷为了给爸爸启蒙,亲手制作识字卡片,教爸爸认字。”乔羽的女儿乔国子回忆父亲给她讲述的往事时认为,正是这种直观有效的教育方式,让她的父亲乔羽仅四岁时便认识了三千多个字,小小年纪读起《论语》《孟子》《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已毫不费劲。

“我的父亲是一位不是学者的学者,而且思想极为旷达,绝对不是市集上的冬烘先生。”乔羽后来回忆说,“即使我当时很年幼,但父亲也常常给我讲唐诗、宋词、西厢、红楼,言传之间极显情致,让我一生得益,至今不为时尚所惑。”

他的父亲还常领着儿子走出书斋,在真实的生活中领悟各种知识。“他善于寓教于乐,整天领着我出门玩。”乔羽记得,一次初春时节,父亲带他去看大片绿色的田野,“他带着我朝那片绿色走去,可走到近前却发现,大片的绿色不见了。”彼时的小乔羽在父亲的示意下抬头,望见前面还有一片绿色,再走过去,那片绿色又不见了。“这时候我父亲问,‘我教过你一首诗,正是写这样的景色的,你知道是哪首么?’我说我知道,是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

父亲生动科学的启蒙教育加上乔羽后来的勤学苦读,让少小的他就熟知了古诗词、格律诗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也为其后来的歌词创作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父亲温和的教育如出一辙的,是我母亲慈祥又温柔的谆谆教导。她一有时间就给我讲民间故事,我后来创作的《刘三姐》《果园姐妹》等剧本,都有母亲赋予我的灵感。”

毕生保有童趣的“乔老爷”

父母的关爱让乔羽自然而然地学会恭敬孝顺。从小在水边长大的他,十几岁便能熟练地钓起一条条鱼儿,拎回家给父亲下酒。“我一边盯着钓钩,一边把之前钓上来的鱼去鳞和内脏,再撒上盐,回家直接就能做菜,口味特别鲜。”少年的他不仅知道为父亲张罗下酒菜,还无师自通地会帮父亲赚酒钱。“我小时候书法不错,十里八乡常有慕名来求字的,我就把写字换来的钱都交给母亲,让母亲给父亲买酒喝。”

可惜,在动荡的时代下,小家庭的和美幸福一击就碎。1941年,弥留之际的父亲抚摸着幺子乔羽的小手,沉默许久后只说了一句话,你太小了。“那是我记忆里的多难之秋。”虽然只有14岁,但乔羽至今忘不了撒手人寰的父亲枯槁的面庞上,那两行混浊的泪水。“那一年我只觉得,人世凄凉无望,心里一片迷茫。”

幸而从小拥有父母关爱的乔羽性格积极向上,五年后的1946年春天,已在济宁中西中学读书的他早已振作,成为学校中成绩优秀的代表,更被一位中共地下党员主动接触,“对方问我,愿不愿意到共产党办的北方大学读书?”这对青年乔羽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他当即就答应了。

按照规定,乔羽赴北方求学必须是秘密出行。“我原名叫乔庆宝,为此必须给自己换一个新名字。”他正冥思苦想时,看到窗外正在下雨,于是灵感突现,想着就叫“乔雨”吧。“又觉得有点俗,遂又想到我自小仰慕的关羽、陆羽等历史人物,再加上‘羽’字有一种轻盈飘飞的感觉,与我对自由美好的未来向往相合,于是我告诉那位地下党员:我以后就叫乔羽了!不想这一叫,就是70多年。” 

歌唱祖国是永恒心曲

1948年秋,求学成功的乔羽一毕业,就进入了华北大学剧本创作室,与光未然、贺敬之、崔嵬等诗人、剧作家一起工作。“当年年底,北京即将和平解放。我作为文管会成员,奉命进驻北京长辛店。在迎接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日子里,我带领长辛店3000多名工人参加了入城彩排。”乔羽对自己初入社会的经历历历在目,因为那都是载入新中国历史的伟大时刻。“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用浓重的湖南乡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我站在金水桥上仰望国旗,热泪纵横。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顶天立地、扬眉吐气,我突然觉得天高地阔、春光明媚!”

孝顺的女儿乔国子把晚年的乔羽夫妇照顾得无微不至

新中国的成立也成为了乔羽毕生不竭的创作灵感与动力。“从此,我把祖国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及歌词的创作紧密联系起来了。”直至耄耋之年,他依旧感慨地说,自己从青年写到老年,虽然歌词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或主旨永远只有一个——歌颂祖国!“我老家有个作家出版了两本书,一本叫《乔羽恋歌》,一本叫《不醉不说 乔羽的大河之恋》。这两本书都没离开过一个‘恋’字,其实就是我的祖国之恋!”

在乔羽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中,《我的祖国》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而其创作过程,则尽显乔羽对待歌词创作的认真严谨以及在这一领域的灵气才情。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故事片《上甘岭》的导演沙蒙邀请乔羽为影片创作一首插曲。当时,沙蒙要求“要人们因唱了这首歌,记住这部电影”。“开始我写不出来,但当时电影已经拍完,只等着歌词。导演急着要,经常到我住的长影厂招待所来喝茶。”

女儿乔国子为父亲画的速写

眼瞅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有一天,长春正下大雨,同样心急的乔羽坐不住,冒雨在招待所里散步。“突然,大雨让我想到不久前见到的长江。”因为乔羽是山东人,此前只看到过黄河,对小麦、高粱这些黄河两岸的农作物很熟悉,却从没见过水稻。“我想起第一眼看到长江两岸的一片片稻田,回忆起长江浪涛滚滚的气势,于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就从心头奔涌而出。”

当乔羽把这首从构思到成稿用了整整10天的作品交给沙蒙后,对方觉得甚好,只是提出“一条大河波浪宽”有点小气,问乔羽为什么不写“万里长江波浪宽”,岂不更有气势?乔羽认真地回答道:“长江气势虽大,毕竟只有在长江边生活过的人才有体会,可能会让没见过长江的人,在心理上产生距离感,而从对祖国的体会看,不管你是哪里人,家门口总会有一条河,只要你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沙蒙听后立即拍板,“就是它了!”

当电影《上甘岭》上映后,插曲《我的祖国》果然如沙蒙要求的一炮而红,歌词更是被誉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项筱刚认为,开头五句歌词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方面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堪称词作经典。词作家屈塬认为,《我的祖国》没有一句拔高和刻意渲染,抒发的全是真挚的感情,因而能持续引起共鸣。它没有一个字眼写到“爱”,但却无处不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深厚而热烈的爱。

歌唱家李谷一说,乔羽的作品将永远流传

“《我的祖国》为我的歌词创作生涯开了一个好头。在我的上千首词作中,流传比较广、唱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歌唱祖国的部分,可称之‘祖国系列’”。乔羽在受邀出版整理他的歌词集时,统计后发现属于这个系列的共有45首作品:比如上世纪50年代的《我的祖国》《祖国颂》;60年代的《祖国晨曲》《雄伟的天安门》《人说山西好风光》《汾河流水哗啦啦》;80年代、90年代之后的《难忘今宵》《爱我中华》《祝福中华》《问国耻谁雪》,等等。其中《我的祖国》《爱我中华》《难忘今宵》还被“嫦娥一号”卫星带入月球轨道,唱响在浩瀚的太空。

《让我们荡起双桨》《难忘今宵》《思念》《牡丹之歌》《说雍正》……几乎每一首在全社会流行开来的乔羽经典之作,背后都有一个颇具趣味的创作故事,“词坛泰斗”的美誉就这样随着一首首成功作品的诞生而诞生、流传。面对众多赞誉或“取经”,乔羽坦言他的歌词创作有“五寓”:寓深刻于浅显,寓隐深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率,寓文于野,寓雅于俗。他常说:“我不喜欢‘涂脂抹粉’,喜欢直来直去的大白话。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玉食、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菜、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词作家宋青松认为,作为当代词作家中作品流传最多的人之一,乔羽寓深刻的思想于生动浅显的表达方式,让歌词有情、有理、有趣,这也正是他作品的活力密码,他扎根群众、服务人民的质朴精神,值得后来人永远铭记传扬。

词作之外,乔羽还曾发表过诗歌和小说,也写过秧歌剧、歌剧、音乐舞蹈剧。在担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名誉会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务时,他大力培养后辈,促进艺术生产创作,推动行业前进发展,在本职的创作工作外,做过数不清的协调类服务工作,为新中国的音乐事业添砖加瓦。

乔羽的书法如其人,恢弘大气、舒展潇洒

6月26日,乔羽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众多文艺界人士、歌迷与生前好友前往为他送行。已在央视春晚上演唱了乔羽作品《难忘今宵》近40年的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说:“乔羽的爱国精神,朴实无华、善良幽默的人品性格,伟大的艺术才能和作品将永远留存在人世间,留存在人们心中。”歌曲《人世间》《孤勇者》的青年词作者唐恬说:“希望以乔羽先生为山为路,一生敬仰与追赶。为人间烟火写歌,为人民的生活写歌。”而在网络平台上,网友们怀念乔羽的气度与风范,怀念他作品的艺术高度,网民们一人一句,用乔羽创作的歌词送别这位词坛大家……

青山在,人未“杳”。今天,乔羽与时代共振的作品,依旧在稚龄童子中广为传唱,且深入童心,他的创造力之光,依旧闪耀在他深爱的祖国大地上,且激发后人。“告别今宵,无论新友与故交,明年春来再相邀,青山在,‘人未杳’。”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2年第15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