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漫漫路

——纪念合肥刘文典先生
2023-09-11 12:24 作者:陈广忠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大字号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立言”,就是能够创立独到的学说和思想,而世代传承下去。

刘文典先生1932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淮南鸿烈集解》、1947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庄子补正》,这两部凝结先生心血的力作,现在又分别收入中华书局1989年5月出版的《新编诸子集成》、2015年1月出版的《新编诸子集成续编》之中,就是说,已经“立”于诸子之林。

百年以来,对刘文典、对其两部大作,颂扬也好,贬低也好;“博学”也好,“狂狷”也好,皆为过眼烟云。大浪淘沙。彼时一言九鼎、沽名钓誉的“杈杆儿”,只能沦为学界的笑柄。漫漫“立言”路,刘先生最终修得正果。  

皖派朴学,筑基“立言”

刘文典学识渊博,而他的知识源头,就是清代的皖派朴学。

皖派朴学的开拓者是婺源江永,旗手是休宁戴震,传承者之一是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受影响者是德清俞樾,光大者是余杭章太炎,卓越者是合肥刘文典。

江永通音韵、乐律、天文、地理等。《四库全书》收入他的16种著作。《清史稿·儒林传二》:“江永,字慎修,婺源人。读书好深思。长于比勘,明推步、钟律、声韵。所著有《古音标准》四卷,《四声切韵表》四卷,《音学辨微》一卷。弟子甚众,而戴震、程瑶田、金榜尤得其传。”

戴震为清代乾嘉时期的文坛巨匠。对天文、地理、经学、历史、算学,都有研究,尤其精于音韵、训诂、方言、文字之学。《清史稿·儒林传二》:“戴震,字东原,休宁人。从婺源江永游。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唯震得齐全。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其小学书有《六书论》三卷,《声韵考》四卷,《声类表》九卷,《方言疏证》十卷。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则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学术成就,卓绝一代,影响深远。《清史稿·儒林传二》:“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初从休宁戴震受声音、文字、训诂,手编《诗》三百篇、九经、《楚辞》之韵,分古音为二十一部。撰《广雅疏证》,阅十年而成书,凡三十二卷。引之成《经义述闻》十五卷,《经传释辞》十卷。论者谓有清经术独绝千古,高邮王氏一家之学,三世相承。”又,王念孙著《读书杂志》八十二卷,成为校勘、训诂方面的杰作。

高邮王氏,深深影响晚清学者俞樾。《清史稿·儒林传三》:“俞樾,字荫甫,德清人。生平专意著述,先后著书,卷帙繁富,而《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三书,尤能确守家法,有功经籍。其治经以高邮王念孙、引之父子为宗。”而其民初著名弟子有章太炎。

章太炎,余杭人,21岁时进入俞樾主持的杭州诂经精舍,拜俞樾为师。学习“七年有余”,学问大进。1906年秋,章太炎被清政府追捕,逃亡到日本东京。章太炎为留日的中国留学生开办国学讲习会,讲授内容有诸子、音韵、训诂、《说文》等课程。1910年,年约21岁的刘文典,拜师章太炎,学习《庄子》《说文》等内容。章太炎亦为《庄子》研究专家。章太炎1909年作《庄子解故》,其序云:“余念《庄子》疑义甚众,会与诸生讲习旧文,即以己意发正百数十事,亦或杂采诸家,音义大氐备矣。”章太炎又撰《齐物论释》,1910年发表于《国粹学报》。1912年加以修订,以《齐物论释定本》出版。其序云:“纲维所寄,其唯《逍遥》《齐物》二篇。”可以知道,刘文典效法其师章太炎,而作《庄子补正》。

皖派朴学,根深叶茂。江永、戴震、王念孙、俞樾、章太炎、刘文典诸君所传“小学”、诸子,仅为苑囿之一枝,则足以“立言”于世间。

《淮南鸿烈集解》,百年不衰

《淮南子》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所著,全书二十余万言(今存十三万多字)。刘安“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在《汉书·艺文志》和本传中,留下了署名“刘安”的十五部(篇)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化、学术、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的位。南宋史学家高似孙在《子略》中称刘安为“天下奇才”。

对《淮南子》的评价,近代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现代胡适在《淮南鸿烈集解·序》中称《淮南子》为“绝代奇书”。

在1917年至1926年的十年间,在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的推荐下,刘文典在北京大学担任国文教授。1921年6月,完成《淮南鸿烈集解》。1923年3月6日,胡适为之作“序”。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淮南鸿烈集解》,至今已经100年。

对于《淮南鸿烈集解》的评价,章太炎弟子、歙县吴承仕《淮南旧注校理·序》中说:“近人刘文典撰《集解》,旁征异文,博采众说,虽有疏漏,用力故以勤矣。”

《淮南鸿烈集解》的主要特色有:其一,“集”粹。首先,汇聚清代学者《淮南子》的研究成果。其中有(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清)俞樾《诸子平议·淮南内篇》、(清)孙诒让《札迻·淮南子许慎高诱注》、(清)王绍兰《读书杂记·淮南子》、(清)洪颐煊《读书丛录·淮南子》、(清)汪文台撰《淮南子校勘记》、(清)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等。其次,采撷、参考众多类书、文集等的《淮南子》原文、注文资料。比如,有(汉)王逸撰《楚辞章句》、(唐)虞世南撰《北堂书钞》、(唐)魏征等撰《群书治要》、(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唐)李善注《文选》、(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等。胡适“序”中说:“计《御览》一书,已逾千条。《文选注》中,亦五六百条。”再次,使用众多的“小学”文献。如训诂专著《尔雅》、(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梁)顾野王撰《玉篇》、(魏)张揖撰《广雅》、(唐)释玄应撰《一切经音义》、(宋)陈彭年等重修《广韵》等。其二,“解”析。刘文典发挥朴学专长,运用古音学理论,辨析通假字。比如,《原道训》高诱注:“冯夷、大丙之御,其耐如此。”文典仅按:“耐,古‘能’字。其‘耐’如此,犹言其‘能’如此也。”按:刘氏解说准确。耐,上古音泥纽、之部。能,上古音泥纽、蒸部。二字声纽相同,韵部阴阳对转,故可通假。《礼记·礼运》郑玄注:“耐,古‘能’字也。”

《淮南鸿烈集解》的主要失误有:其一,使用(清)武进庄逵吉本,备受诟病。比如,《天文训》:“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按:“修”,庄本、刘本因不明《淮南子》体例而致误。北宋本、《道藏》本、《道藏辑要》本、刘绩《补注》本皆作“脩”。修、脩,通假字。刘安避父亲刘长讳,“长”字全部使用借字“脩”。高诱“叙目”中说:“以父讳‘长’,故其所著,诸‘长’字皆曰‘脩’。” 其二,校勘讹、脱、衍、倒较多。比如,有未明文义而致误。《淮南子·原道训》“纮宇宙而章三光”庄逵吉注:“‘纮’非正义,故诱读从之。”按:“非”字讹,庄本、刘本同。“非”字当作“亦”,字之误也。若作“非”,高诱岂能从之?

《庄子补正》,传世76载

1923年2月26日,刘文典写信给胡适,欲仿效王念孙《读书杂志》,校正《庄子》。1934年12月18日给商务印书馆的信中说:“费十年精力,著成《庄子补注》十卷,稿已杀青。”1947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庄子补正》,至今已经76年。

当代学者陈寅恪“序”中说:“先生之作,可谓天下之至慎矣。然则先生此书之刊布,盖将一匡当世之学风,而示人以准则,岂仅供治《庄子》者之所必读而已哉!”

《庄子补正》的特色有:其一,“补”缺。《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到《隋书·经籍志》“晋郭象注三十三篇”,篇目、内容,变化巨大。首先,《庄子补正》广泛吸取从晋代到当代的研究精华。比如,(晋)郭象撰《庄子注》、(唐)成玄英撰《南华真经注疏》、(唐)陆德明撰《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清)王念孙撰《读书杂志·馀编上·庄子》、(清)卢文弨撰《庄子音义考》、(清)俞樾撰《庄子平议·庄子》、(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奚侗撰《庄子补注》、章太炎撰《庄子解故》、刘师培撰《庄子斠补》、马叙伦《庄子义证》等,皆精心选择,为本书补缺遗漏。其次,参考众多版本,进行对校。比如,唐写郭象注本、(宋)陈碧虚《南华真经章句音义》、(清)宣颖撰《南华经解》、《道藏》白文本及注疏本、(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清)王先谦《庄子集解》等。其二,“正”误。《在宥》:“祸及止虫。”《经典释文》:“止虫,如字。本亦作‘昆虫’。崔本作‘正虫’。”典按:“‘止虫’无义。崔本作‘正虫’,是也。‘正’‘征’通用,‘正虫’即‘征虫’,亦即‘贞虫’。《淮南子·原道训》:‘蚑蛲贞虫。’”

《庄子补正》的失误有:其一,求“正”失“正”例。比如,《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典按:“‘无非’下脱‘死’字,‘全’为‘生’之误。《吕氏春秋·精通篇》:‘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并以‘生牛’‘死牛’对言,是其塙正。”对于《吕览》之误,陈昌齐《吕氏春秋正误》中说:“此讹‘全’为‘生’,又于‘无非牛者’句妄加‘死’字,遂不成文理。”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中说:“刘文典反据此以改《庄子》,谬矣。”就是说,《庄子·养生主》和《吕氏春秋·精通》的表述,各自符合文理和逻辑顺序,刘本改动,失去正义。其二,校改失误例。《大宗师》:“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典按:“《淮南子·精神训》:‘且人有戒形而无损于心,有缀宅而无耗精’,即用《庄子》此文。是‘骇’为‘戒’字之误,明矣。”陈按:《庄子》“骇”字不误,刘本失校。《文选·张衡<西京赋>》李善注“骇与駴同”。《文选·曹植<七启>》李善注:“駴,古骇字。”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戒者本字,骇者借字,駴者俗字也。”可知,骇、駴为异体字;骇、戒,属通假字。《庄子·大宗师》用“骇”字、《淮南子·精神训》用“戒”字,都是正确的。

国学经典,薪火相传

《周易·系辞下》中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弘扬中华学术,殊途同归。在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问世57年、《庄子补正》行世33年之后,处于不同时代、学术背景,而同为本省、本校的本文作者,也踵武前贤,作起了《淮南子》和《庄子》研究。

1980年9月,我追随山东著名学者李毅夫先生,研习文字、音韵、训诂、文献之学,并旁及古代天文、历法、音律、科技等知识。在研究上古音的过程中,参阅罗常培、周祖谟所著《淮南子韵谱》。李先生说:“你是淮南人,你就研究《淮南子》吧。”并说:“研究《淮南子》,必须五子(《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淮南子》)共同研究。”四十多年来,已经出版有关著作35部,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中华书局2012年出版《全本全注全译·淮南子》等四部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出版北宋本《国学典藏·淮南子》、2016年出版《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淮南子译注》二种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出版《庄子研读》。可以说,与刘先生的研究,虽时空迥异,却不谋而合。

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全本《淮南子》,全文75万字。从2012年1月北京第1版发行以来,已经先后15次印刷,发行量达105000册。作为古老的西汉典籍,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三全本《淮南子》受到社会、学界的关注,主要原因有:其一,这是中国第一部经过修订的今译今注本。1990年吉林文史出版社首次出版白话译注本《淮南子译注》。1996年台湾建宏出版社出版繁体、注音字母版的《淮南子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全本《淮南子》,按照30年、50年不过时的要求,经过全面的修订,成为研究与通俗兼备的流行本。其二,为复杂的古代科技知识作注解。《淮南子》中牵涉到天文、历法、数学、音律、五行、农学、气象、阴阳、堪舆、占卜、物理、化学(含炼丹术)、医药、度量衡等众多的科学门类,代表着西汉最高的科技水平;其中《天文训》完整、科学记载的二十四节气,2016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遗名录”。本书把古代科技与当代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了科学的解读。其三,选择最佳的北宋本。上海涵芬楼景钞宋本、署名许慎“记上”的《淮南鸿烈解》,收在《四部丛刊》之中,这是《淮南子》传世最早的版本,优于《道藏》本、(明)茅坤本、(明)刘绩补注本、(清)庄逵吉本等。其四,准确的标音。《淮南子》的原文及东汉许慎、高诱注本,通假字、多音字、异体字、冷僻字、消亡的字词众多,本书依据《切韵》等古代韵书,以及古今声、韵、调、等的音变原理,为关键字词标音,更适合今人阅读。

《庄子研读》,全书72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学术价值,主要有八个方面:第一,精校。《庄子》篇章巨变,版本舛讹。本书以《四部丛刊》影印覆宋本郭象注为工作底本,并用唐、宋、元、明、清版本进行对校。第二,正音。《庄子》难读。自郭象以后,历代注家之反切、直音,纠杂不清;坊间传本,标音混乱。本书依据《唐韵》《广韵》《集韵》《韵镜》等音学著作,给原文、注文、引文的字词正音。第三,韵谱。清代顾炎武作《音学五书》,江永撰《古韵标准》,江有诰有《音学十书》,筚路蓝缕,其后三百余年,学者殚精竭虑。本书采用王力古音学理论,标示出全书的韵读,彰显《庄子》韵、散结合的文学特色。第四,释义。本书依据《尔雅》《说文》《方言》《释名》《广雅》等文字、训诂、方言学资料,以求得《庄子》之本义。第五,段义。本书根据《庄子》的内容,合理分段,并揭示每段的意旨。第六,直译。本书贯彻字、词、句三落实的原则,“信”“达”求“雅”,避免意译的望文生义,添枝加叶,失去旨义。第七,科技探秘。庄子博学。其书涉及的科学门类,极为众多,本书皆为之准确解读。第八,比较研究。从《淮南子·要略》中“老、庄”并列以来,其后《庄子》之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如影随形,探源索流,以彰显对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

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只有励志者、“发愤”者,才能成功,才能“立言”。曾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教授以及安徽大学校长的合肥刘文典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作者系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