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不负韶华,建功戈壁, 只为“万年”的承诺

2021-03-03 12:32 作者:齐殿斌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他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走来,艰苦生活的磨练让他养成了坚毅向上的性格;他刻苦学习,从国内大学的优等生成长为法国知名大学副教授;当祖国需要时,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待遇,归国投身于我国高放废物处置科研一线;他坚持扎根于戈壁无人区,克服高温酷暑、风沙肆虐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带领科研团队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了“万年工程”——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及工程技术研发奉献了青春年华。


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简称: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是关系到核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战略性课题。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技术可行的方式是深地质处置,即通过多重屏障体系、将高放废物埋置在500米到1000米深的稳定地质体中,确保高放废物在衰变至安全水平之前的上万年时间内与生物圈进行有效隔离。

在中国,有这样一批被称为“北山人”的科研团队,始终将安全处置我国高放废物作为团队的初心和使命。为了这个目标,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戈壁无人区、潜心研究、默默奉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80后”副院长陈亮,就是“北山人”中的优秀代表。他因为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科研一线的杰出表现和突出贡献,被评为“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经中国科协推荐,记者于2020年12月底的一天,在他的办公室采访了这位本年度年龄最小的“最美科技工作者”。“前一阵刚从北山回来,那边夜里零下20多度,山里没有光,踩到坑里,把脚崴了。现在走路还不方便,所以没能下去接您。”陈亮为没能下楼迎接记者感到抱歉。

记者面前的陈亮,年轻、帅气、热情、沉稳、睿智,多年戈壁无人区辛勤的工作与艰苦的生活,让年仅38岁的他生出了不少白发。书柜边放着的双拐,也见证了他对事业的执著与奉献。

天道酬勤,农村娃长成法国大学副教授

1982年6月,陈亮出生在山东省东营市一个普通农家。父亲常年在淄博煤矿工作,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在家务农。他说,那时谈不上有什么远大理想,就想长大了能考上学、有份稳定的工作就很好了。小学四年级时,陈亮随父亲“农转非”进入教学质量比较好的煤矿子弟学校。陈亮从小就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还非常懂事。在学习之余,不忘力所能及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家庭生活的重担。生活的磨砺,练就了他坚毅向上的性格,也激发了他刻苦学习的拼劲。

1999年9月,17岁的陈亮考入西安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求学期间,成绩虽然一直名列前茅,陈亮却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视野还很不够。为了继续深造,他决心报考土木工程最好的同济大学研究生。“当时条件比较差,但我很幸运,得到了学校多位老师、特别是何晖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为了让我安心复习,何老师在老师公寓里专门为我找到一室一厅的房子,并从家里搬来了洗衣机……”

2003年9月,陈亮以所报考专业全国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同济大学人才济济,有浓郁的学习科研氛围。我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差不多每天都在教研室工作到11点以后才回宿舍。忙了一天,深夜在空旷的校园里骑行,觉得特别充实。现在想来,加班的习惯好像那个时候就养成了。”陈亮说,在同济学习期间,他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专业素养、开拓了视野,更深受“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校训的熏陶,培养了锐意创新、追求卓越的工作信念。硕士毕业后,2006年10月,陈亮获得法国全额博士奖学金资助,赴法国里尔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12月,获得法国工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得“全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并留校任助理教授。

2010年,陈亮参加法国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竞聘,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和法国国立里昂应用科学学院两所知名大学副教授职位。“当时每个岗位报名都至少有十几个人,全用法语面试。应聘者中法国人居多,有几个人还是本校实验室主任的学生。当时,我完全是抱着一种挑战不可能的心态去准备的。没想到,第一次参加面试时,法国该领域一位权威专家对我连说三个Bravo(太好了),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肯定。”陈亮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难掩兴奋之情。“回想刚刚到法国时语言都基本不通,最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当时真的很开心。”

心系祖国,义无反顾归国投身高放科研

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受到了所有核工业国家的高度重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瑞典、芬兰和法国等国家已研发了完整的处置理论和技术体系,确定了处置库场址和工程建设方案。在法国学习工作期间,陈亮一直关注着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领域的动向。他感到,随着中国核工业的迅速发展,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

2010年9月,陈亮在入职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前,首先向校方说明了打算回国工作的意愿。“副教授在法国是公务员编制,招聘程序非常复杂、竞争激烈。我跟校方说,如果他们不接受这种可能性,我也可以放弃这个职位,不要浪费了这个宝贵名额。最后,他们还是向我签发了入职通知,并表示会尽力把我留下。”

陈亮说,之所以要坚持回国,与他在法求学期间学联工作经历有密切关系。“在学联工作期间,对一件事印象最深。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在法国遇阻,全球华人义愤填膺。当时,在法留学生决定组织一次和平示威游行。我当时任法国北部学联主席,在我们做活动准备时,发现法国买不到大幅的国旗。于是,我们就严格按照比例要求,自己做了一面国旗,有位同学还用针线给红旗锁边。游行当天,这是现场最大的一面国旗。托着这面国旗走在游行的队伍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无论身在何处,每个中国人与祖国都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我们几个朋友也约好,要学成回国、为国家的发展尽一份力。那位为国旗锁边的同学叫杨荷,现在也在核工业系统工作。”

2009年5月,陈亮在香港参加国际岩石力学大会期间,聆听了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王驹的一场特邀报告,第一次系统了解我国高放废物处置的整体战略规划和蓝图,第一次知道有一支科研团队扎根戈壁数十年,为绘就这个蓝图挥洒汗水。会议结束后,他第一个冲上讲台,表达了自己要回国参与高放处置研究的意愿。“在这个时代,依然有那么一批人为了真正的科研理想和国家需求在默默奋斗,这也是我的归属所在。”“我必须回国,加入这个团队为国家做贡献!”陈亮心中升腾出强烈共鸣。

2011年1月,收到中核集团的正式入职通知后,陈亮辞去了法国的教职回国。回国之前的最后一堂课,陈亮告诉他的法国学生:“为了追寻心中的一个梦想,我要离开美丽的南特和自己喜爱的讲台了。”

扎根戈壁,以苦为乐荒野大漠奉献青春

对于陈亮的选择,有人不理解,放弃法国大学终身教职的良好环境和优厚待遇,回国与戈壁荒漠、酷暑风沙“为伴”,究竟图什么?陈亮的回答是:“在遇到重大人生抉择时,要听从内心的召唤,追求内心的幸福。回国加入北山团队,是我人生最正确的选择,为此我感到非常幸运和幸福。”

北山,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北端,是普通人不愿踏足的无人区。这里寒冬酷暑、气候干燥、风沙肆虐、没有信号……陈亮说,“这里只有周边最高山顶上有一点点通讯信号。于是,大家在山顶竖起一个1米高的木桩,一天工作完毕后、轮流站在木桩上跟家人打电话。”

当陈亮首次踏入北山这一片土地上时,不但没有被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所吓倒,反而喜欢上了这片广袤辽阔的土地。“在那时候,北山于我,不仅是神秘,更是近乎神圣的”,陈亮曾这样描述他心中的北山。

陈亮回国后的第一年,正值野外工作最紧张的一年。陈亮与其他团队成员在北山戈壁无人区深处连续奋战200多天,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完成了3000多米钻孔岩心的裂隙编录和测量、40多平方公里的地表节理调查和综合分析,提出了高放废物处置库围岩适宜性评价方法,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5年,为研发地下实验室建造和现场试验技术,陈亮作为现场总指挥,带领着一支来自中核集团、中科院和高校系统的7个科研团队,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戈壁无人区启动了北山坑探设施项目建设和科研工作。坑探设施工程地处戈壁无人区,风沙肆虐、酷暑寒冬,最低温度达零下20多度。“现场科研人员大多都‘80后’和‘90后’,他们都表现特别优秀。当时,我们住在铁皮寝车里。到了晚上,身上裹着三层棉被,还是冻得无法入睡。白天还要指挥大量的爆破和现场试验工作……真是压力‘山’大啊!”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陈亮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和10余项大型现场试验研究,提出了地下实验室建设安全技术体系,为我国“十三五”重大工程——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项目建设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撑。陈亮至今还记得,北山坑探设施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的那天,他第一个沿着149米长的斜坡道走到地表,当时正值黄昏,一抹温暖的阳光照在脸上,“那一刻,我一直觉得是我工作以来最幸福的时候”。

鉴于陈亮的突出表现,2015年他被任命为所在一线科研单位的负责人。自此,他不仅要负责科研,还要兼顾地下实验室工程立项、项目管理等事务。家在北京通州,离单位太远,他索性在办公室放了一张行军床,工作晚了就在办公室里睡下。同事们做过统计,最长的一次,他居然有近两个月没有回家。家人说他,在北京和在北山没啥区别。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青年人应该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和智慧融入到国家发展需求中。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我们克服了这些困难时,那种幸福是无以言表的。”陈亮感慨道。

肩负使命,将事业追求融入国家战略需求

2019年12月,陈亮被国家国防科工局任命为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工程副总设计师,入选国家创新团队负责人。2020年6月,年仅38岁的陈亮被任命为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他所在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也不过30多岁,而且大都是知名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不少是像他一样的归国留学人员。

为什么这么多像陈亮一样的高层次年轻人才愿意远离亲人、长期扎根在这生活物质极度匮乏的无人区里,即使每日咸菜就馍也不离不弃呢?“我国作为核工业大国,高水平放射废物的最终安全处置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我们对子孙后代的一种承诺和责任”,陈亮认为,“利用好核能的同时,还必须处置好放射性废物,这是核工业大国的使命担当”。

陈亮表示,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是百年科研、万年工程,是一份值得我们“北山人”用一生奋斗的事业。他告诉记者,为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永久安全,从第一代苏联留学归来的我国高放废物处置研究的开拓者徐国庆研究员,到现在我们项目负责人王驹副院长,“接力棒”在一代一代“北山”人中间传递。三十多年来,逐渐形成了“扎根戈壁、团结奉献、争创一流、永久安全”的团队文化,并在“80后”和“90后”为主的科研队伍中不断传承发展。北山团队也成为了“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

归国10年来,陈亮带领科研团队在处置库选址和处置工程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推动国家高放废物处置北山地下实验室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动力何在?用陈亮的话说,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这份事业,“我们要将个人的成长、团队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国家解决最终的问题,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研发采取“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处置库选址、地下实验室科研和处置库建设。其中,地下实验室工程是高放废物处置技术研发承上启下、必不可少的关键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三五”百项重点工程。

近年来,陈亮率领科研团队攻坚克难,解决了一系列地下实验室工程选址和建设中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其中,他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定量的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适宜性评价方法,为地下实验室选址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相关成果发表到国际学术期刊后,受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Nick Barton教授等国际权威专家的关注和好评。基于各项研究成果,陈亮与科研团队完成了列入国家“十三五”百项重点工程的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的初步设计和工程建设方案,得到了国家的立项批复。作为第一完成人,陈亮团队提出的“高放废物处置围岩长期稳定性评价技术”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采访中,陈亮从不提及工作中的苦与累,却把“幸运”“幸福”挂在嘴边:“人生的一种幸福状态,就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奔跑。”

对于获得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这位“80后”青年科技工作者十分谦虚。“我在工作上的贡献距离这样的称号还有很大差距,这份荣誉属于数十年扎根在戈壁无人区的整个北山团队”,陈亮说,“对自己而言,这份荣誉更多是鼓励和鞭策,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力争做出更大贡献”。

追求科学的道路永无止境。虽然地下实验室建设已经启动,但更艰巨的挑战还在后面,陈亮说:“高放废物最终安全处置任重道远,后面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人物简介

陈亮,198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十三届全国青联常委。长期致力于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处置岩体适宜性评价、岩石力学及多场耦合特性、处置工程长期稳定性分析等。主要承担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重大项目等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2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现任国家级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项目副总设计师。

(本栏目由中国科协提供支持)

(2021.01.16 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