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水浅教难作浪 山花好在不知名

——乾隆帝师徐用踢
2022-07-05 10:46 作者:徐守京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大字号


 徐用锡:(1656—1740)清宿迁西南圩(今宿城龙河镇徐牌坊)人,初名杏,字坛长,号鲁南。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编修,翰林院侍读。清代理学家,书法家,教育家,诗人,著有《圭美堂集》。

《宿迁县志》记载:“宿迁之称诗者,始徐用锡,而陈玉邻继之。际时隆其诗率流连胜赏导扬中声。襞之晚出,传其父学益之,以深造泛滥百家雅正。又值潘德舆氏崛兴,淮表大昌其诗。孔继、鲁一同复羽翼之诗遂如日再中。襞之服膺潘氏之说有与继一同相切磋,诗益道上,以社基,以陶为归。……遂为宿迁诗人之冠,其后陈环、叶道源辈有承继之。”   

春秋后期,徐国逐渐衰落,有一支徐人逃亡到福建莆田繁衍生息,后有状元及第的记载。据“宿迁西南圩徐氏祖谱”记载:明朝初年,其先祖徐旺思念故土,由福建兴化府莆田县迁于宿迁,先是在骆马湖东边的洋河滩住下,捕鱼为业,因这里每年水患较多,不适合长期居住,数年后徐旺积攒一定的物质基础后,最后选择了龙河镇徐牌坊这个地方安家兴业,也就是“宿迁西南圩徐氏祖谱”里的西南圩。在这里徐家世代务农为业。至徐用锡祖父徐之龙这一代,已富甲一方。富裕之后的徐之龙着力培养后代,在家中开私塾,请来先生,对儿子徐尔珍的学习上要求非常严格,徐尔珍非常聪明,经过一番苦读,他终于跳出农门,走上了读书应举之路,被取为顺治年间岁贡生。《同治宿迁县志》载:“用锡父,徐尔珍,岁贡生。以子用锡官翰林院侍读封。叔,徐尔瑁。子,徐象贤。字念诒,工书法。孙,徐敦诚,字汉方,廪生。”

深知读书中举的重要和不易,徐尔珍对后代的教育更为严格和重视。他仿学父亲,在家中开私塾,请来当地名师,教授三个儿子的学业。老二徐用锡出生于徐牌坊,在这里度过优裕而愉快的童年,在他哇哇学语的时候,他父亲和他的哥哥就是他最早的启蒙老师,开始教他《千字文》、《百家姓》,唐诗宋词元曲了。少长在家中读私塾,他才智过人,过目不忘,好学成避,少有大志,博览经典,以诗书琴画名动十里八乡,《嘉庆·宿迁县志·卷之四》中《人物·文苑·徐用锡》中有云:“徐用锡,原名杏,少好学,有文名。”徐用锡8岁那年,在自己扇子上题写了“但期铜臭远碧血,岂容书香近浮名”这两句明志诗。其父看到后大喜,深感欣慰,感觉这个儿子是个可造之才,将来定能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为徐家光宗耀祖。

为进一步培养儿子,他下大决心投资在钟吾县城(今宿城)大运河东岸雨露村(今顺河镇雨露居委会)附近运河边,选址买地建造学区房,为徐用锡上学之用,徐用锡自9岁离开家乡,随父到钟吾县城读书,后来徐用锡在《圭美堂集卷二十一,同舟逸兴画册小跋》中描述:“余家旧墅傍故运河,河徏而水不涸,种荷十余里,桃花夹岸,先大人筑室八楹,课余辈其中。”指的就是这个家,这也是很多后人误认为徐用锡的籍贯为运河东的原因,徐尔珍给另两个儿子自然也安了家,老大叫徐森,后来考中秀才,长大以后父亲让他掌管龙河镇徐洼那片家业,并被任命为乡里地方官,现在那里成了一个很大的村落。老三徐迟,自然徐牌坊的老家留给他,徐迟在私熟里读书,也很聪明,虚心向哥哥学习,深得父亲的喜爱,后来乡试中举,被举孝廉,与徐用锡后来同朝为官。

其四子徐云楼妻子徐蔡氏为西安府蔡莲之女,徐蔡氏自幼随父习读诗书,知春秋大义,为人谦和、贤良,四乡八邻、有口皆碑。徐迟四子经常随父上任,数年不归。徐蔡氏在家坚守妇道,孝敬公婆如同父母,常常亲自给公婆浆洗衣裳,端茶倒水,无微不至。徐蔡氏公婆两人安度晚年,都为高寿。她教导子侄读书做人,孝敬长辈、长幼有序。徐蔡氏还乐善好施、帮助邻里。乾隆皇帝下江南驻跸宿迁时,前往翰林墓拜恩师用锡公,闻知徐用锡胞弟徐迟四儿媳蔡氏特别贤惠孝顺,极为赞赏,遂下一道圣旨,封她为“节孝女”,并立云楼一处,以此勉励,诏书世人向其学习。

1810年,道光皇帝为弘扬民间贤孝之德,下旨为徐蔡氏立“节孝坊”,道光二十年十一月,这座节孝牌坊落成。牌坊上书石刻圣旨全文:“旌表邑增生徐云楼系翰林院侍读徐用锡胞弟文林郎癸乙亥恩赐亚魁候补内阁中书徐迟四子妇任西安府蔡莲之女。道光二十年十月十一日”,两根主方柱上是一副对联,内容是:“松柏耐岁寒非为此日族扬地,冰霜操节苦可想当年贤孝心。”被道光皇帝立牌坊表彰,这就就是今天徐牌坊的由来,也是徐用锡出生于徐牌坊的史证。 

 徐用锡在钟吾县城认真读书,从四书五经,到诸子百家,无不熟读领会烂熟于心。徐尔珍对徐用锡的日常生活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料理,确保徐用锡一心一意地读书,徐用锡一首《冬夜枕上》回忆了他父亲精心照管他生活的情景,“先子三冬课我忙,五更灯火问茶汤。浴堂云板敲残月,极乐钟声殷晓霜。脆叠芽饴松拌麪,烂煨山药满铺糖。眼昏慵起音容杳,一听晨鸡一断肠。”父亲在三冬天为我上课学习奔忙,在五更天时就起床问茶汤做好没有?……。反复细品着实让人感动。

康熙28年(1689)年经3场童试后为秀才,一时名动乡里。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徐尔珍又把徐用锡转到镇江求学。“地雄吴楚东南会,水接荆扬上下游”的镇江,南依宁镇山脉,北临浩瀚长江,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十万家”,镇江自古是东西、南北水运交接处,山水相连,风光旖旎,交通发达,物资繁荣之地,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称。这是诗的城市,历代的文人都曾游历过镇江,留下美丽的诗作。张祜的《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无不说明镇江是自古名人文人汇聚之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川壮美,城市繁华之地,正是培养诗人的地方。

徐用锡就读于镇江城南的鹤林寺之苏公竹院,师从“金坛十子之首”的名士高东生,徐用锡在这里得遇名师指导,学问、诗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精神和境界更高更远,

读书进京赶考,及第中举,走仕途之路,是古代读书人的梦想。可进京赶考,千里迢迢,车马劳顿,谈何容易。为了孩子的前途,徐尔珍不惜重金送其入京游学,先居住在北京南郊大兴县集北汉林庄,拜名师姜宸英(康熙36年丁丑科探花)为师。姜宸英看出徐用锡是个难得的人才,介绍徐用锡结识了许多京城朝野社会名流及治学精英,并与书法家何焯、天文家梅文鼎等人同为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的宾客,“究心乐律、音韵、历数、书法”。他们时常切搓学技,探讨治学的道理和方法,李光地还专聘他教己诸孙。经多年的历练学习,徐用锡学问大进,“从经、史、性、理之学以至乐律、音韵、历数、书法等无所不通。”特别是其书法作品,格调高雅,稳重劲挺,飘逸拔俗,不落窠臼。与大书法家何焯、李光地齐名,时被誉为“书坛三杰”。

康熙38年(1699年),徐用锡以顺天府乡试第八名中举人,康熙48年(1709年)以已丑科会试第55名拔贡士,经殿试获二甲19名登进士,钦选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1712年)授编修,预修《朱子全书》、《周易折裹》、《性理精义》等书。陛侍读,入南书房教授皇家弟子,徐用锡自己受过严格的家教,所以对皇家弟子从严教学。相传有一次,乾隆在课堂上调皮不学习,徐用锡拿着戒尺追着乾隆要惩罚他,被皇后发现,皇后很生气说:“读书是君,不读书也是君”。徐用锡对曰:“读书尧舜之君,不读书是桀纣之君”,皇后听后,觉得甚有道理,就给徐用锡道歉,从此徐用锡对乾隆严加教育,乾隆一生作诗5000多首,皂河乾隆行宫御碑亭上有乾隆的五首诗,均立意高远,关爱黎民苍生,且书法一流,丰满大气,正统有力,这与徐用锡的严格教学是分不开的。 

康熙54年(1715年)2月,徐用锡主持分校会试,徐用锡决心为国遴选真才,他严绝请托,秉公执事,自然得罪了某些官僚权贵。一些落弟举子及官场上请托遭拒的小人,相互勾结,妄行参奏,康熙经调查了解,未见“弊事”,随后以“台臣徇私,发还原疏”,但众议难排,“终以浮议罢归”,让他削职归里。

徐用锡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自京城坐船沿大运河回归故里,船到皂河镇,突遇西北风,船帆鼓起,不久“相城在望”(《圭美堂集》语),徐用锡久别归乡,心情大好,徐用锡回到宿迁,先住在大运河边河东祖屋,每日清茶淡饭,何尝不是人生一乐。“何处飞鸿振远音,闲情历历楚江浔。霞暖幽障千年铁,雨沐冰心一线金。萝阳曾杆蹲白鸟,笠儿牛背入青林。归来舞向无边意,渔道桃源深复深。”这首《武陵晚泊》道出了他此刻淡泊的心境。

 归隐生活一段时间后,徐用锡决定到南游,放松多年的官宦生活,在康熙六十一年王寅(1722年)正月,徐用锡开始了南游,游历了安徽,湖北,湖南一带,徐用锡出发时间应为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年)初春,出发地点为宿迁新胜街,当天到达泗洪县归仁集,归仁镇在当时属于江南名镇,她位于潼河(今徐洪河)南岸,与安徽省泗县,睢宁县交界。早在宋、元时期,人们便在潼河南岸形成村落。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宿迁知县喻文伟据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定此处名为“归仁”,建归仁集。归仁集兴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有小苏州之誉。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民国时期一直是江淮名镇,交通便捷,商贾云集。所以徐用锡把归仁镇作为自己南游的第一站,他站在潼河岸上,眺望从西而来蜿蜒东去的河流,不禁诗兴大发。

《归仁途次》:累日春阴破,升車望遠空。草霜濃受日,堤水近含風。尘鞅归鴻外,人家野馬中。方看于耜動,犁索正春容”

徐用锡在春天雨后初晴的天气,驾车出行,望着远方,路边的人家象野马一样奔走,草上露珠在阳光下好像一层霜,站在归仁的堤坝上,清风徐来,看着农人在春天里耕地播种,自己的尘世的不愉快早已随归鸿而去,心情十分愉快。当天早有徐牌坊的族人送来酒食共饮叙话。第二天向安徽宿州前行,到了湖北后,先后游历了赤壁,黄州,襄阳,武当关,江夏,汉口等地,进入湖南后,先后游历了岳阳,湘潭,衡州,长沙等地,一路上,徐用锡作了大量的旅行诗,反映徐用锡的才华和真性情。

在武当山上,徐用锡的《武当山头》:“蛇盘鸟道钻云上,碎砾千山线巨川。不敢层霄共飞步,知君怕近九重天”。他站在武当山顶一览祖国的秀丽的山川奇峰,与云共舞博大胸怀,跃然纸上。在洞庭湖的岳阳楼旧址,只有流传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章而不见岳阳楼了,徐用锡依然诗情大发:《登岳阳楼故址》:“楼已乗风去,层城尾砾宽。登临自诗句,今古任波澜。会此乾坤净,由来舟楫难。东南乏民力,何以复雄观。”虽然岳阳楼只剩宽阔的地基遗址,一片瓦砾,但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复岳阳楼的雄姿。

徐用锡在长达一年多的荆湘之旅后,从湖北黄州乘船沿长江东下,“轻舟已过万重山”,至自己曾求学的地方镇江,在这里他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感慨。这时他得知自己的长兄徐森去世的消息,立即乘船沿大运河回乡奔丧。在路过大运河边的崔镇即今天的郑楼镇,作诗一首《归舟至崔镇》来表达自己思念长兄凄惶的心情:“寒岁经沙岸,频倾鲁酒觞。谁知秋又晚,不见菊新黄。客迹怜鸥片,归心如鹰行。咋宵骥子信,聊得慰凄惶。”

徐用锡一生多次出游,留下大量的诗篇。早行》“野草香生带露风,一轮晓月万山空。鸡声独报前村静,无数居人在梦中。”这早行的一首诗,充满清新,晨趣。

徐用锡一生喜欢水,他住在大运河畔,经常游缆河,湖,很多时间在船上渡过,有很多的诗作是在船上作出来的。《舟夜》“夜深江冷透衾裳,板逢条条雪月光。梦觉不知身远近,枕边时见一痕霜。”

其中一首怀念自己母亲的,非常感人。在十二月二十三日母忌日舟中作:“四岁遂无母氏憐,素冠作忌倍凄然,算来风木悲都有,恨是音容记不全,一纪香灯羁宦外,满天冰雪楚吴边,伤心寸草今宵甚,萱影堂空六十年”。徐用锡四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当天他母亲忌日时,他穿戴素衣素帽纪念老母亲,感觉内心悲凉。他的母亲音容笑貌已记不全了,一纪香灯,伴随他在外做官,想起母亲,虽身在楚吴的江南,也感觉是满天冰雪一样的悲凉。如寸草一样的心啊,他实在悲伤过度。故园堂空,慈母己离开他六十年了。

《圭美堂集》中长诗《朱海行》是徐用锡成就最高的一首诗。

“雍正三年六月半,朱家海子水平岸。星火一勺试可扑,司事乘夜正荒宴。河决一百四十丈,贫弱男妇死鲁莽。可怜天子不知谁核数,岂止万家田庐随漂荡。君不见,邵阳人民误死兵,贼臣隐匿八百名。赫然之怒屡按问,赐恤合邑且免征。此地死者自安命,独诧生者重不幸。当事爱惜大农钱,抑配稿秸万牛送哀哉牛乃农之天,匍匐冻饿哭霜田虎胥鹰役忍不顾,驱迫留索巧万千。薪苏踊贵不可说,高门白日突无烟。岁宴堵筑合龙口,向夜流澌掃复走。蚁附夫役随断绠,水面红灯甫脱手。平时腰鼓躁春雷,相逢面面如死灰。疑向犁锄事东作,定看沟壑转饥羸。中牟武陟决后河身高,今年例较水实尺寸不满槽。朱海已下高倍增,况复搜刮各工储料无秋毫。杞人之忧非一端,洪泽洪流逾半年。淤填淮泗何以容,淮扬一发千钧悬。苦忆园林动春事,柳暗花明成锦绮去年柳陌看花人,转眼潜寐泥沙底沧桑陵谷在达者官,咫尺君门信万里”

此诗具有诗史性质,气魄宏大,生动详细记载了雍正三年黄河在朱海决口一事,我们可复原出往昔黄河决口的灾难场景,让我们知道王官集朱海村的前世今生。

“入坐半为求字客,敲门都是送花人。”徐用锡晚年早已搬到马陵山西麓花厅村(今小徐庄)居住。同治《徐州府志》里记载:“徐用锡笃于论谊,平生睦族人,待师友皆有可纪,晚年所养益醇,及殁,视听不乱。”

《拾菌》“青林宿雨晓模糊,一杖清风路有无。松菌云根擎五色,何人解作采芝图。”《春游》“乾鹊檐前报晓晴,郭门绕出眼先明,一年春景成忙事,今日风光为野行。塘水浅教难作浪,山花好在不知名,归来卧听云英奏,夜课儿孙诵书声。这两首诗作反映了徐用锡在马陵山悠闲的山居生活。

“自是青天在上头,人间万事总悠悠。云开一片千山月,常向胸前挂到秋。这首诗反映徐用锡时常反思自己, 悠悠人间万事,自有青天在上,人在做,天在看,心中常有一轮明月挂在胸前,徐用锡是无愧于心的,内心是平静的,这是最好的人生,也是最好的养生。 

   他一生心境平和,年迈却还耳聪目明,寿之八十三岁,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徐用锡死后“葬司吾山顶徐家花厅子东”(《徐氏族谱》)即宿迁北马陵山西麓。《嘉庆·宿迁县志》卷之六《古迹·冢墓》中记载:“徐用锡墓,在治北七十里司吾山阴。”徐用锡墓的墓碑文为“清侍读徐公用锡之墓”,当地称之为“翰林墓”。墓三面环山,前临绿水。右有九座小山丘环绕,称“九龙抱珠”。徐用锡选择一个绿水青山的地方,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作为百年后之归宿,人们理解他,更加敬仰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代诗人徐用踢的正气风骨和文章诗情长留青史,民间永传。

(供稿单位:宿迁市公安局宿城分局)

【责编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