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把玩还给童年

2022-06-01 09:42 作者:陈静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大字号

 “六一”儿童节,是众多小朋友的期待,这一天,家长们会暂且放下清规戒律,停止唠唠叨叨,让孩子们在“玩”中享受节日的快乐。 

如果我问你,“你的孩子会玩吗?”也许你会奇怪,“玩?谁不会。”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孩子说:“妈妈,我想玩那个。”妈妈打断孩子:“那有什么好玩,回家我陪你下棋”“陪你画画”“陪你玩机器人”等等,家长们往往费尽心思打着玩的名义让孩子学习。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蜗牛爬行,家长说:“这有什么好看,还不如玩拼图呢。”下雨了,孩子想踩踩积水,在浅浅的水洼中跳来蹦去,在水花四溅中笑得忘乎所以,家长们生怕他们弄潮了鞋子,弄脏了衣服,恨不得给孩子创设一个无菌空间。

《小舍得》中子悠用自己偷偷攒下的零花钱买了一盒蚂蚁,被妈妈发现了,妈妈竟然威胁子悠,学习不好就把它们全部扔掉。这样的桥段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不少家长为了逼孩子好好学习,常常以孩子的兴趣爱好相威胁或作为交换的筹码。我一亲戚家小孩,从小就喜欢玩电脑游戏,把父母给的早饭钱省下来买电脑游戏的专业书籍,怕被家长发现,就把书藏在自行车库和床板下面,专业程度远超同龄孩子,计算机课上老师有些问题都要向他请教,后被家长发现统统没收。好在孩子的兴趣爱好比较专一,高考时填报了计算机专业,现在已经成为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才。

曾几何时,家长们就是这样,用人云亦云的世俗理念控制着孩子们的行为,用所谓的人生经验蚕食着孩子们的纯真和童趣,用家长心中遗落的梦想规划着孩子的未来,而无视孩子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牺牲孩子的快乐和童年。家长们是否可以静下心来想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是孩子想玩的,有多少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兴趣爱好,又有多少孩子可以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

想想现在的孩子想要“玩”那真是不容易,少子女现状让孩子们成为家庭的焦点,不敢有任何闪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育子理念,让许多父母的焦虑不断升级,孩子们的生活早早地挤满了各种早教班、兴趣班,被各种竞争所裹挟;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各式花式翻新的电子产品扼杀了孩子们邻里交流群聚游戏的兴趣;少数图谋不轨的陌生人和各种不安全因素禁锢了孩子们自由行走的脚步……许多孩子的童年成为“痛年”,即使玩也是带着“镣铐”跳舞,不能全身心地投入。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那些无人关注也无人干涉的童年,反倒显得弥足珍贵。多子女家庭,父母根本顾不过来,一放学人影都找不到,寒暑假更是放飞的风筝,都是在家长回家吃饭的声声呼唤中,才依依不舍地告别小伙伴。为了一场露天电影跑上几里路也不知疲倦,翻爬到桥孔里捉迷藏也不知害怕,自然界的各种小生命都成了我们的玩具,春天在土墙孔里抓蜜蜂,夏天在树枝间抓知了,爬到树上摘各种果子,夜晚抓萤火虫,下雪天还想着抓麻雀,自然界蕴藏着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疯玩”资源。

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长时间、高质量的玩耍,对今后的学习质量和一生的幸福感都会有显著影响,“玩”不仅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长必需的营养剂。孩子通过玩能认识世界,了解生命的过程,在玩中亲近自然,激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孩子通过玩学会灵活应对各种情景,特别是在和同龄人一起玩时,会慢慢摸索出如何与人相处,怎样与人沟通;孩子通过玩可以转移注意力,忘掉一些不愉快,平复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有效释放压力,放松身心。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童年,让孩子拥有什么样的童年是每一个父母的必答课题。正如周国平所说: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作为家长要舍得花时间陪孩子玩,在玩中寻找孩子的天赋,激发孩子的潜能,保护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享受亲情的同时培育独立的精神。


作者简介:

陈静,笔名爱玲,出生于江苏如皋,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机关工作。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文学创作以小说、散文为主,作品主要发表在《中国妇女报》《天津文学》《雨花》《莫愁》等省级以上报刊杂志。

【责编 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