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再访会宁:红军精神永放光芒

2021-07-06 09:09 作者:王业松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大字号

 作者按: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我夫妇以87 、88岁高龄和65年党龄,于6月24日至30日由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淮安出发西行,游学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圣地甘肃会宁、改变红军去向的榜罗(甘肃通渭县)会议纪念馆和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29日一天行车400公里。

此行学习了党史,增加了志气,加强了四个自信,加厚了对我党我军和人民的感情,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我们每天都在兴奋和感动中。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的号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到来之前,我夫妇作为65年党龄的共产党人来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圣地甘肃会宁参观学习。

虽然5年前我夫妇来过会宁,但这次因为为了庆祝我党百年华诞而意义不同,而且在新征程开始之时思想正需充电之时,更觉心中有奔头,脚下有劲头。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地由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会师楼、会师塔、会师联欢会举办地文庙大成殿和300幅关于长征内容的将帅题词碑林5个部分组成。

当地主人为我们事先约了讲解员,我们跟着讲解员边听、边看、边问、边拍照、边受感动着,从容不迫,按参观路线走下来后脑子里装的满满的,手机镜头里也拍的满满的。这是一次思想净化的参观,是一堂党史、红军长征史的主题课,也是一次励志的动员。红军会师             

 一,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点是怎样选定的?

1936年9月下旬,关于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点,周恩来请示毛泽东时说:“现在二、四方面军即将北上,一方面军也正南下迎接,关于三军会合的地点,请主席考虑一下,军委也好提前协调安排”。毛泽东说“三军会合的地点要慎重考虑,选个好地方,上次和国焘会合,选了个两河口,结果分道扬镳了。这回再不能重蹈覆辙。”周恩来说,“我和德怀同志商量了,认为放在会宁为好。”并说:“会宁是陇东重镇和交通枢纽,北控靖(远)、海(原);西障定(西)、临(夏);南蔽秦(安)、通(渭);东跨隆(德)、泾(源),素有‘秦陇锁钥’之称。二、四方面军北上必须经过会宁。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既占领枢纽地区,又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毛泽东问:“胡宗南现在在哪里?会宁那边敌人兵力如何?”周恩来当即汇报:“胡宗南现仍在天水地区,据侦察报告,会宁只有甘肃省保安团和县保安队400多人守卫,兵力十分薄弱。”毛泽东说:“好,三军会师就放在会宁。”接着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这个地名很有含义,仿佛远古先人就是为我们今天红军三支主力部队在此会师而起的呐。”

二、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1936年10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陈列的红军长征途中穿过的草鞋、穿过的蓑衣、盖过的被子、用过的水壶和大刀长矛等等,件件展品都倾诉着长征的无比艰辛。一路挨冻受饿还不算,还有敌军围堵和轰炸,克服难以想象的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长征跨越了15个省份,翻越了40多座高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走过了世界上的海拔最高、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在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6.5万里征途中,红军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斗,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平均每天行军50公里以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烈士的遗骨。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损失到了7000人;红二、六军团主力(红二方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1.7万余人损失到了1.3万多人;红四方面军有8万多人损失到了3.3万人。

四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3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人。

即使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后,红军在会宁期间在会宁境内还进行了6次大的战斗,有1800名红军指战员献出生命,其中红四方面军第五军副军长罗南辉也把生命献给了会宁大地。

三,军民鱼水情。

会宁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也是全国最大的全面展陈反映各路红军长征历史的纪念馆。2009年,会宁的会师楼被评为“中国60大地标”之一,会宁的红军会师旧址是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的展品中充分说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情,军民亲如一家。在长征中,红军依靠人民,给养来自人民,兵源来自人民,力量来自人民。人民倾其所有支援红军,支援战争。

会宁人民在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期间,只有6万人的会宁养活了7万名红军近两个月。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红军在会宁消费粮食200万斤,征集带走的粮食500万斤,支援红军生猪、羊只2889头(只),支援布匹衣物6380件(匹),以及大批银元。当时全县有400多名青壮年积极参加了红军。为了解决红军西渡黄河造船急需,会宁人民拆掉了木房、门窗,捐出了老人的棺材板。

《十送红军》、《一袋干粮》、《丰碑》、《小红军救魏煜》、《红军血染大墩梁》、《征粮》、《大会师》等歌舞都表现了军民情深。《十送红军》的歌词说:“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革命成功早回乡。”最感人的是会宁《拥军民谣》:“最后一把米,端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为你缝衣裳。最后一件老棉被,盖在了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也要送到部队上。”看了这个歌词,听了这个唱,让观众不得不泪下沾衣。

看了展览,想起了陈毅同志的一句话,当年新四军军长陈毅说:“人民乃我军之父母,我军乃人民之卫士。”当地人民群众说:“新四军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

四,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什么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为了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精神;就是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斗争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党中央号召你们,“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全国9700万党员应当积极响应和执行。脱离人民就可能脱离江山,脱离人民就是背叛革命。

党员是党的遍布血脉经络的“红色细胞”,只有“红色细胞”强健了,整个共产党的肌体才能强健。因此,我们每个党员都肩负重任,切不可轻视自己的责任。

以史鉴今,学史为了增志,学史为了添力,学史为了践行。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不能丢,红色基因不能变。

2021年6月19日《瑞士日报》的文章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对中国共产党来说,100年不过是长征路上迈出的最初几步。”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说:“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现在开始的新征程也是揭开了新的一页。建党的100年已成过去,新的100年已经开始,我们应鼓起勇气,继承发扬光荣传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新的100年。

【责编 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