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昆曲源头巴城古镇

2021-04-10 10:46 作者:王业松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大字号

农历早春二月,在江南的苏州已是草长莺飞的踏青赏花的美好季节,我夫妇换掉了海南的夏装来到了苏州市的昆山市。这次到昆山,主要目的是通过参观游览,了解昆曲的起源和发展情况,也等于重温六十几年前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上学时聆听昆曲研究泰斗吴新雷教授的讲课。

为何叫昆曲?因为戏曲发源于昆山,故曰昆曲。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在被称为昆剧,被誉为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又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

早在600年前,江南巨富顾阿瑛在绰墩山一带筑玉山佳处,广邀天下文人雅集。在这样的氛围中,提升了昆山“土腔”,形成了昆剧。

现在昆山有个按顾炎武的号命名的亭林公园,公园内有个昆曲博物馆。这是了解昆曲起源和发展的好地方。一进门有三尊太湖石组成一个舞台演出的三人画面,巧妙地表达了博物馆的戏曲主题。

昆曲由南戏发展而来,后来由“南戏四腔”中形成了“惟昆山腔为正声”。

昆曲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群众基础有密切关系。在昆曲艺术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历来有两路大军,除了专业的戏班艺人外,还有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以研习和传承昆曲为目的的业余组织和个人。

昆曲的形成和发展与上方倡导颇有关系。唐玄宗时的宫廷乐师黄幡绰,安史之乱后,流落昆山,把宫廷音乐带到了昆山,他教当地村民演出傀儡戏,村民们创造了水上演出形式。元朝末年,吴中巨商顾阿瑛弃商从文,延揽天下名士,举办玉山雅集。昆山人顾坚,元末明初戏曲家,太学生,“善发南曲之奥”,与顾阿瑛等人常在一起诗客宴会,吟唱南曲,于是逐渐形成了昆山腔。

明代初年,南戏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约1305-约1371)编写的南戏《琵琶记》后,大为赞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使南戏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昆曲的发展中不得不提到魏良辅。这位江西南昌人,12岁就考中秀才,但他不喜欢读圣贤之书,着迷于音乐,他流寓于昆山和太仓两地,潜心研究南曲,立志把昆山腔改革成可以与北曲相抗衡的雅曲,为此,他十年不下楼,终于在嘉靖39年前后,昆山腔的声腔和音乐的改革基本成功。没有魏良辅,就没有昆曲。因此,他被后人称为昆曲的“曲圣”、“鼻祖”。

梁辰鱼,昆山人,以诗歌和书法闻名,尤其喜欢唱曲,并得魏良辅真传,又有所创新,他对昆曲最大贡献是按照昆山腔的音乐乐理创作了《浣纱记》,并把《浣纱记》搬到舞台表演,开创了昆曲的新时代,从而奠定了昆曲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地位,使昆曲进入繁荣期。

现代的吴粹伦、殷震贤、沈彝如等在昆曲发展中都起了继承和发扬作用。

2000年3月,中国首届昆曲艺术节在昆山召开,文化部命名昆山市为“中国昆曲之乡”。世人皆知昆曲发源于昆山,但昆山之大,昆山究竟发源于哪个乡镇?这次昆山行,我们寻访了昆曲源头。这个源头就是昆山市的巴城古镇。

巴城有许多与昆曲密切相关的遗迹:1200年前,第一个唱昆山腔的黄幡绰在巴城;600多年前,昆山腔雏形诞生的“玉山雅集”在巴城;第一个拥有昆山私家班的巴城人顾阿瑛;400多年前,第一个把昆曲搬上舞台的巴城人梁辰鱼;近代,救昆曲于危难的昆曲传习所创始人之一吴粹伦(1883-1941)就是巴城人;民国时期昆曲名票、与俞振飞并称沪上曲界“双璧”的殷震贤也是巴城人。

我们参观了昆曲博物馆,第二天又寻访了昆曲原头巴城古镇。进入古镇“巴城古街”的牌楼,映入眼帘的第一景就是倒影于水中的“昆曲小镇 大雅巴城”几个大字书于绿色墙上。然后顺着小河边的长廊边走边停,边停边看。可以说,步步皆美景,处处都是昆曲文化。有昆曲的乐器造型,有昆曲的名人雕塑,有昆曲练功群雕,有关于昆曲的对联。沿河边的长廊,可以说有柱必有联,内容都与昆曲有关。其中有:“昆山戏曲风靡天下 吴越春秋誉满神州”、“看戏看文各得雅趣 听曲听调皆有闲情”、“一曲霓裳惊夜月 十分春色艳朝霞”、“戏中文文中戏千古英雄收眼底 音内调调内音数声雅乐拓心胸”、“气无烟火水磨调 南曲正音昆山腔”等。

在一家临街的酒肆里,陈列着昆曲剧本,有《牡丹亭折子戏》、《紫钗记折子戏》、《南柯记折子戏》等,剧本的纸已经泛黄腐旧,但它透出当时昆曲在社会流传的痕迹。

巴城古镇中的巴城老街一般指其中精华部分的大街,东西长280米,宽不到2米,街道由石板铺设而成,因狭长而逼窄有“一线天”之称。整个巴城古街弥漫着昆曲文化氛围,好多店名都用昆曲命名,其中有昆曲酒家、昆曲艺术酒店、昆曲酒舍等,昆山酒也排列其中,有副对联曰:“昆山水镇昆山酒  酒缸有酒九纲缘”。

可喜的是,昆曲在巴城有所普及和发展。自2015年起,重阳曲会每年在巴城镇举办。此时聚集了80余位专家学着、33个昆曲学社100余位昆曲爱好者,共同探究昆曲起源、研究昆曲文化,弘扬中华瑰宝。同时,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年会2017年理事会也在巴城镇举办。

昆曲进校园,昆曲发展从娃娃开始。2001年巴城镇石牌子小学成立了昆山小梅花戏剧团,之后,又成立了杨守松工作室、俞玖林工作室等昆曲组织七个;出版了《昆曲探源》、《昆曲之路》、《大美昆曲》等昆曲著作19部,输送优秀学员至专业戏曲学校深造近10名;吸收昆曲动漫、昆曲主题民宿餐厅、昆曲酒等各类昆曲产业企业10家;还举办了中国少儿戏曲教育巴城论坛等活动,昆曲文化已在巴城遍地开花。

我们一行3人尽兴地走了廊,过了桥,逛了街,赏了景,享了昆曲文化大餐。此时很想找个茶馆歇脚喝茶。想着走着就进了一家小茶馆,名叫“一九人茶馆”。主人是本镇人,扬州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租房开了茶馆,另外还做销售蟹、虾生意,一脸从容自信的样子。我们点了当年新茶碧螺春。主人边为我们斟茶,边讲茶文化和巴城故事。当我问店前这条小河为何名时,茶馆主人微笑着说:这条小河没有名字,因为像这样小河昆山有成千上百条。

此次寻访巴城古镇饱尝了昆曲文化大餐,可惜没有品到巴城酒,最大的遗憾是无缘观看一场昆剧演出。

我们离开了巴城古镇,但还想着昆曲:如果能在河边长廊和280米古街播放昆曲并设置一个电影放映室,轮番放映昆剧片段,将会增加昆曲文化气氛,有利于传播昆曲知识。

【责编 李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