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寒旱山区农业发展

2024-05-09 16:28 作者:杨习杉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大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发展需求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理论创新体现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个特征为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质态。农业新质生产力应牢牢把握高质量生产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遵循“孕育-生成-发展-扩散-持续”这一动态演进逻辑,针对高寒旱山区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海拔、寒冷、干旱是山区的普遍特点,从山区产业定位与规划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应片面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和房地产行业,当前区域产业链与供应链仍处于孕育阶段,找准新质生产力着力点,农业是高寒旱山区的优势产业,要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及资源优势,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细分产业与落实措施,在各城乡区域实现差异化。

协调资源要素,引导农业新质生产力战略方向。高寒旱山区资源要素的配置与科学利用,不仅代表配置效率的合理性与效益性,而且还能使各类要素边际生产率达到最佳水平,从而实现低边际成本、高回报率。开展区域资源普查和收集,合理利用丰富的耕地、水利、畜牧、种业、人文等资源,激活区域的经济内在动力,有力促进城乡区域供给体系的稳定性、持久性。明确农业战略发展方向,在落实耕地保护的同时保障耕地资源有效合理配置,深化土地资源入市,调整“粮果牛薯药”五大农业产业的重心结构,重视草坡及农田地埂牧草资源,扩大药食两用作物资源优势,利用荒坡资源开发风光电绿色能源经济产业,协调水资源生产分配及矛盾纠纷化解,建设农田水利抗旱保供水及绿色经济带,发挥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农业产业建设,盘活丰富自然文化资源打造新质生产力示范样本。

拓展渠道建设,奠定农业新质生产力优质基础。渠道建设本质是考验区域的为民服务能力,构筑立体化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要之举。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山区灵活就业岗位促进其规范化发展,构建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以朴素的乡土情结和家乡建设自豪感引回优质“归乡人”,加大当地龙头企业的人才“虹吸效应”,联系各类专家人才挂联指导乡村建设。畅通产业渠道,当前高寒旱山区普遍存在传统农业产业链存在诸多痛点,如信息不对称、流通效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产品质量不稳定,拓宽项目推介渠道、农业产业融资渠道、生产渠道、深加工渠道、运输渠道、包装销售渠道等各环节的畅通是孕育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基础。增加资金渠道,一方面是畅通城镇工商资本下乡渠道,激活农村资源交易市场活力,打造农业产业交互平台;另一方面是注重政策效能提升,聚焦关系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和种粮效益,为农民开辟更多财产性收入渠道。

强化创新体系,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核心能力。高寒旱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应为区域性范畴,重在引入“创”与构建“新”。新数据思维,积极推进农业数字产业化、农业产业数字化,开展作物生长算法、农业大数据统计新模式等;新生产思路,从人畜营养需求入手,开展养殖业“蛋白质”工程生产供给试点,利用“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新生产工具,着力从传统农业的“人畜劳作”进化为“机器换人”,农机装备补短板,推广山区丘陵专用小型农机,利用现代设施农业拓展农业生产边际;新人才体系,推动传统农民向更高素质劳动者跃升,加强存量农民的意识引导、农技培训,继续培育“领头雁”、产业带头人;新种业研合,积极发展种业科研创新,发挥土地优势引入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开展“校企农”种业研发合作。

把高质量生产发展作为山区农业的核心,不断将“高寒旱”的农业发展劣势转变为发展绿色高质量农业优势,全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子。

(供稿单位:云南省巧家县炉房乡人民政府)

【责编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