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海门区:以基层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创新

2021-04-20 16:35 作者:袁园 嵇琳涵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委组织部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的重要指示,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

一、强化组织建设,构建适应基层治理需要的组织体系

牢牢抓住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根本,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领导。一是全面推行“并网融合”。针对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人口流动性增强、群众利益诉求多元等特点,早在2019年,在全区全面推行党建网格、治理网格“并网融合”,按照“一网格一支部(党小组)”的模式,在全区1141个治理网格上建立党组织,将网格内的党员编入党支部(党小组),确保每个网格都有党组织,每名党员都在网格中,形成了村(社区)建总支(党委)、网格建支部、片区设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建“365党建服务点”、党员联农户的 “五位一体”组织架构,构建“党组织抓牢网格支部、网格支部严管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治理格局。二是实施乡村振兴“红色联盟”。着眼城乡发展一体推进布局,全面推行“百企联百村、百家部门联百村”乡村振兴红色联盟,组织230家非公企业、83个机关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和230个行政村开展结对共建,合力推动组织共建、产业共兴、富民共谋、文明共育、生态共创。全区95名党员企业主担任结对村第一书记,选派258名党建工作联络员;86家企业与村签订意向,投入资金1500万元,帮助村党组织提档升级党群服务中心;形成产业项目129个,预计总投资4000万元;66家结对企业将投资1300余万元参与路灯亮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等村级公益项目建设。2020年7月,南通市海门区委组织部作为唯一县市区代表在江苏省抓党建促联建会议交流发言。三是扎实推进社区“共驻共建”。健全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建立多方参与、同向发力的城市基层党建组织体系。大力推进城市党建综合体建设,建立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驻区单位场所相配套的共享型城市基层党建阵地矩阵。落实服务经费,按照每个城市社区20万元标准设立社区为民服务专项资金,形成了“放学来吧”、“银龄加油站”、“爱心理发”等一批有成效、群众欢迎的社区为民服务项目。四是持续规范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实施支部建设规范工程,提档升级党群服务中心,显化“党群服务中心”主标识,亮化“江海先锋”党建领航服务站,规范牌子和上墙制度,让村(社区)干部有时间和精力来为民办事。注重作用发挥,明确党群服务中心政治引领、文明实践、乡村治理、群团服务、三农服务、村域文化展示等10项功能,以用为本建立“四点半学校”、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功能平台,资源下沉培育“邻+”党建、“党建小场心”等群众家门口的党建阵地。2021年初,响应海门区委留海过年号召,组织开展了“党群服务中心陪你过大年”等活动,持续推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硬件提质、软件扩容、人气集聚。

二、强化队伍建设,培育适应基层治理需求的基层干部队伍

坚持把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关键性工作,在江苏省试点推行“五统五专五强化”村书记专职化管理,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在选优配强、教育培养、管理监督等方面持续用力,为基层治理提供队伍供给和保障。一是着力选优配强。着眼城乡基层长远发展需要,把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作为村(社区)“两委”换届核心目标,做到换出新活力、换出新面貌。高标准选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高质量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全区45岁以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占49.5%,大专以上学历占90.4%,致富能手、退役军人、机关下派人员占36.5%;“一肩挑”比例从换届前的55%提高到98%。着眼整体建强村(社区)班子,通过储备人才中选、致富带头人中请、机关事业中派等方式,拓宽“两委”人员选任渠道,换届后,海门村(社区)“两委”队伍实现“三升一降”(学历水平提升、专业素质提升、整体功能提升,年龄明显下降),村(社区)“两委”成员平均年龄39.9岁,大专以上占比82.1%,本乡本土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能手、机关下派人员占25%,班子结构功能更加适应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二是强化教育培养。建立村党组织书记源头培养、素质培养、跟踪培养体系,区委每年对293名村(社区)书记开展全覆盖集中轮训,选派14名优秀村书记到张家港、太仓等地先进村挂职学习,与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委培 “定制村干” 44名,育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着眼加强换届后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举办全区村书记誓师大会,分级分类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人员集中轮训,实施“双领双争”“履新启航七件事”等主题活动,全面开展“青蓝结对”,举办“乡村振兴”论坛,定期组织政治理论测试,切实提升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履职能力。三是强化管理监督。建立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全方位监督体系。运用“第三方”力量,对全区村书记开展满意度民调。组织村书记走进政风行风热线,接受群众工作问询。制定“微问题”处置机制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明确村书记履职18条正向清单和25条负面情形。完善区镇联动的村党组织书记考评体系,分级制定共性指标、个性指标,根据村书记年度履职、素能评价、述职评议等情况,对230名村党组织书记实行全区统考、统一排名,催生对标赶超的内生压力。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建立村党组织书记“五级十八档”职级晋升体系,实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档”岗位等级序列,以稳步的提级晋升和收入增长机制强化城乡基层干部的身份认同和职业认同。

三、强化作用发挥,探索构建党领导下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抓牢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效能。一是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凝聚群众功能。在新一届村(社区)“两委”人员中开展民情“大走访”和“领办开门一件事”活动,村(社区)干部深入村组,上门走访辖区群众,通过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家庭情况,掌握群众“急难愁盼”;聚焦治理难事、发展要事、民生实事,梳理一批基层最急迫、群众最关切的“攻坚清单”,新一届村(社区)“两委”干部每人至少认领一件,倒排时点、强化措施,用实干实绩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全区230个村领办“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1419个,计划总投入4.57亿元。二是以“先锋联户365”行动为载体,激发党员带头参与基层治理内生动力。在城乡社区开展党员“先锋联户365”行动。在农村,全面推行党员户挂牌,建立“党员小河长、小路长、小宅长”等志愿服务载体,建立群众点单、党员认领、支部统筹的党员联户机制,实现“每名党员都联系群众、每名群众都有党员联系”,全区6200余名农村无职党员有岗、有责、有为。在城市,全面推行党员楼栋亮牌,鼓励社区党员带头参选业委会成员、带头担任党员志愿者,广大社区党员在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以“四民工作法”为路径,创新党建引领城乡治理模式。创新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四民工作法”,一张组织融合“民情图”、一本干部走访“民情账”畅通民情,一村一站、一点多能建立“365党建服务站点”代理民事,半月一次党群议事会、每月一次舆情分析会恳谈民议,发动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帮扶民困,打破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凝聚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2020年,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四民工作法”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责编 李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