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做民办高校排头兵 铺设学生成材之道

2021-01-12 14:16 作者:刘娜 图:王芳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

作为北京地区最早的民办高等院校之一,现代管理大学是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的事业法人单位,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的一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近三十年来,学校培养出中高层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近3—4万余人,为北京市及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华北乃至全国民办教育业界都有着重要的位置。

为此,我们专访该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孙权教授,他对学校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深有感触。孙权认为现代管理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为提升学生人生价值服务的,始终坚持: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塑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多年来,现代管理大学以鲜明的“现代管理”办学特色、优异的教学质量、严格的学校管理和通畅的就业服务为社会所关注。

把学生就业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大学生就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创业优先的战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更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落实毕业生创业就业计划。”这正是孙权一班人深入思考和认真领会落实的重要话题。

对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孙权认识得很清楚,他指出,就业是办学的晴雨表,折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等,反映出办学的路子正确与否;就业是办学的试金石,检验学校在育人工作上是否扎实有效,反映学校的工作状态;就业是学校办学的落脚点和归宿,不论是什么学校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举办,最终都要体现在就业上。所以说,就业是个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坚持“就业从入学开始”抓的理念,要把就业工作放在培养学生的全过程来抓。

“在这方面,现代管理大学走在了同类院校的前列。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仍保持到95%以上,连续三年没有一起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回到学校来的。”孙权举例说,以前,每年4月份我们有人才“集市”即供需见面会。2013年就取消了。因为搞这个活动基本上学生去的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学生早就找到工作了。

为促进推动就业,现代管理大学首先解决的是民办学校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对此,孙权的回答是,我们就是要培养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我们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有一技之长,有能端到饭碗的一双手。他举例说,我们学校可以弥补人才需求的一个档次,比如汽车专业,从事检测维修,重点大学毕业生一般不愿去,即使在汽车制造的流水线上当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人家也不愿意去,人家要搞科研开发,可第一线恰恰大量需要这样的人才。我们学生搞维修肯定比农民工强啊!农民工不懂机械和电器原理,我们学生懂啊!而且城里的孩子分到郊区他不愿意去,我们的学生愿意去。

在专业设置方面,由于具备民办高校设置专业自主权的灵活性,因此现代管理大学对于专业设置实行“三设三不设”,孙权解读说,首都不需要的不设,长线专业不设,学术性强的专业不设。设北京需求量大的专业,设尽快成材的专业,设应用性强的专业,比如计算机软件应用,航空乘务,电子商务,汽车维修检测,旅游,信息等专业。同时,抓住国家列为战略重点行业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我校29年办学实践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在全国各地树立的良好形象,以及众多有效的沟通渠道,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用人协议,开展订单式培养学生。

与此同时,为促进就业,在教育教学上坚持改革。孙权提出了“三个转变”,其中一个转变就是强调办学由应试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不仅拿文凭更要动手能力强。学校拿出很多精力让学生们动手,还建立了文科实训室,工科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们体验和实践,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现代管理大学的毕业生工作后上手快,留得住,干得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校企合作 学工结合的办学路径

学生是就业的主体。为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现代管理大学开展多层次、一对一、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连续几年举办“理想与成才”辩论会,学生们自己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求职技巧,保持良好的竞聘心理。同时,为帮助学生练好内功,增长服务社会的才干,学校大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孙权介绍说,我们连续三年开展“情暖房山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十几个社区支部书记到学校举行开营仪式,四万多人次的学生参加了服务,受众的对象达八千余人。学生到社区开展多种服务,如去办计算机、法律、艺术普及班和开展多类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既服务了别人也锻炼了学生,很受社会和学生的欢迎。为更好地服务地方,拓宽学生就业天地,我们组织校内外专家走遍了房山的山山水水,为房山区旅游做了规划;为了减少郊区烧秸秆对大气的污染,我们和有关单位合作搞科研,搞了秸秆有机处理的课题。服务首都,是我们办学的宗旨,在为首都服务的过程中,也为学生撑起一片天,铺了就业路。

现代管理大学坚持走“校企合作,学工结合”的办学之路,坚持“就业从入学开始”抓的理念。与企业紧密结合,同市场保持零距离,全方位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竞争能力。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推出订单培养、定向就业、定岗实习、实训等措施,坚持数年定期召开“人才集市”,数百家用人单位来学校选拔人才。学校还与数十个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了以北京现代、宏福集团、海尔集团、东方航空、长安汽车等单位为代表的多个实践、实训、就业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和就业的平台。其中,长安汽车公司和现代管理大学建立长期深度合作关系。设立了“长安班”,公司提供助学金,奖学金,服装,实习场所和就业基地等,这样既省了用人单位的培训时间,学生也是学以致用。同时,搞培训其实也是民办高校的主业。比如我们举办的青钢干部培训班,全国幼儿园院长300多人的培训班,中职校长(河南安阳)培训班,安保培训班,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在孙权看来,学校不但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精神升华的熔炉。他强调教育学生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现代管理大学充分利用北京市的政治、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下乡活动、志愿者义务服务活动及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100余个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在学校党委、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的指导下,经常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卡拉OK校园歌手大奖赛、计算机大赛、形象大使选拔赛、文艺汇演、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空间。每年都有先进学生加入党的组织,为党的组织增添新的力量。这些都是现代管理大学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而做的努力。

学风是民办高校管理的“牛鼻子”

现代管理大学实行的是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一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孙权从公办高校退休后在这里负责全面工作。他的态度是,既然来了就要把这里的工作做好,让家长放心,学生放心,让学校走正确的路。孙权提出,工作要上水平就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以制度规范工作、管人、管事。制度建设要接地气,特别是要从民办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因校而立、因人而建、因材施教。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办有自己特色的学校。

众所周知,教师素质是学校的决定因素之一,利用首都丰富的资源,孙权一班人从多角度培养和聘请好老师、名教师,让学生享有最好的教学资源。现代管理大学许多教师都具有“双师”资格,既是工程师又是教师,只有具有这样素质的教师才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占67.9%,外聘的教师大都聘自于首都名校,学校还拥有了一批较有名气的管理干部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与此同时,由一批相同或相近专业的研究生、大学毕业生担任班主任和辅导员,推行“五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狠抓学风建设,孙权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学风问题是民办高校管理的牛鼻子》。现代管理大学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的实际,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实行“三多一严”的举措,就是多激励,多奖励,多活动。 通过“三多”激发学生自信、自尊、自爱、自强心。一严就是严格管理,班主任进课堂,学生上课班主任也来,晚自习班主任也跟着,目的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代管理大学的平均到课率都在90%以上,这是一般民办高等院校难以做到的。

牢牢把握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为核心,现代管理大学采用竞争机制,配备数量充沛的优秀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督导体制、文明创建体制、学生管理体制、毕业生就业指导体制、校园安全管理体制、后勤服务体制等等。它们环环相扣、彼此呼应、完善有效,从体制和制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事事有人抓、时时有人管,从而实现了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这一干就是六年多,令孙权欣慰的是学校越来越规范化、正规化。现代管理大学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先后被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华慈善总会等评为“中国诚信办学示范大学”和“中国高端人才培养示范大学”;被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评为“中国社会信赖名校”,在“回响中国”2007教育年度总评榜中荣获“全国就业十佳大学”称号,被北京市政府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学校”,被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授予“绿色教育基地”称号。

在国家制定“十三五”规划之际,孙权透露,作为北京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制定五年发展计划的第一家,现代管理大学今年也要制定第二个五年规划。站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起点上,孙权信心十足,他表示,我们的五年规划就是要把我们学校办成同类学校的排头兵,保持在第一梯队位置,同时要办出水平办出质量。为保持学校办学的生机和活力,办学要多样性的发展,实行多条腿走路,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办学育人格局,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建设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材!

(2016.01.01 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