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从人生坎坷到人生学创始人

2022-02-17 16:23 作者:语琴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大字号

2022年元旦刚过,我便接到了一个邀请,采访人生学创始人王伟。听说王伟创立了一门学科,我一下子来了兴致,因为我深知创立学科的不易。与在资料上看到的照片不同,照片上,王伟老师一头乌黑的亮发,现实中却多了几分劳累的沧桑。毕竟已经年过花甲,很多年轻人都无法承担的工作量,他却仍旧在坚持。见我们进屋,他赶忙招呼我们坐下,又端来一篮子柑橘,让我们先解解渴。王伟老师的夫人在一旁帮忙,桌边堆放着这些年出版的书籍,数量较多,放不下了,便往椅子上挪了些。桌子的另一头,还有王伟的多年好友——心理学家刘树林。王伟先生原为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会长,后来为了创立人生学,出任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现在为了更好地推广人生学,出任全国工商联教育商会技能培训部主任。一番寒暄后,我们终于进入正题。王伟说“那我就从自己的过往经历说起吧”。

在不幸中成长

1954年,王伟出生在四川省广元市,他是家中老五,上面有四个姐姐。王伟刚出生时,父亲是广元粮食局的干部,母亲在广元南街小学教书。家中孩子虽多,生活上却也过得不错。唯一遗憾的是,王伟从小就患有严重的口语病。孩子多,意味着分享也多,弟弟出生后,父母将精力更多放在了孩子们是否吃饱穿暖上,一家人也生活得快快乐乐。

然而,好景不长,1958年,王伟的父亲被打为右派,下放回老家阆中农村。那时,王伟4岁,最小的弟弟1岁,而就算姐弟中年纪最大的姐姐也才12岁。母亲带着王伟一众姐弟跟随父亲,来到阆中农村。乡下的日子很辛苦,加上孩子多,母亲的忍耐到了极限。没过多久,王伟的母亲便去了新疆,与一个石油工人走到了一起。

家中没有大人照料,他童年最深的记忆便是饿。不仅吃不饱、穿不暖,姐弟几人还要忍受其他人的眼色。那时在农村,“右派”可是一件特别严重的事儿,加上患有口语病的王伟从小说话就不利索,在学校总有好事者想要戏耍他。但王伟自己是丝毫不担心的,因为他读小学的时候,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陈元勋老师。

王伟学习成绩好,陈老师很喜欢这个凡事都很认真的孩子。有人想要欺负他了,陈老师第一个出来说“不”,惹事者便要做好接受老师批评的准备。知道王伟家里吃食少,常饿肚子,陈老师每次上街买东西总叫上他,自己吃什么便给王伟也来上一份。如今,陈老师已经走了很多年,王伟却总记得自己提着小包,跟在他身后的样子。

母亲在新疆站稳脚跟后,便盘算着将孩子们一起接过来。除去已经结婚的三个姐姐,王伟和四姐、弟弟一起去新疆投奔母亲。三个孩子便是三张嘴,那时,王伟姐弟三人没有新疆户口,无法分到口粮,两个人的份量五个人吃,一家人几乎没能吃上一顿饱饭。正在上中学的王伟忍不住了,决定给毛主席写一封信,希望毛主席能看到,解决他们全家人的吃饭问题。

王伟已经不记得信封上写的什么地址,也不知道信终究寄走没有。没多久,那封带着王伟希冀的信被退回学校,顺便带着“上头”的一句“妥善处理”。学校工宣队准备处分王伟。但王伟是团员,时任校团委书记的张印雄老师不同意,处分一事就这么过去了。没多久,张老师还带来了好消息:王伟的户口问题可以解决了。这也意味着,王伟终于有自己的口粮了。

王伟一直很感激在学生生涯中遇见的这两位老师,他笑着说:“我能感受到两位老师是真心喜欢我,因为这两位老师待我像待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说比亲儿子还要亲。我上次回老家还去了陈老师的坟前拜祭。去年我联系上中学时期的张老师后,还亲自去杭州探望,为80高龄的张老师办了一张高端医养中心的年卡,每周可享受一次保健服务。”

中学毕业后,王伟一脚踏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热潮,中断了学业,到农场工作。王伟初到农场时,正是初冬,他被分配到后勤班,担任班长。新疆的冬天是很冷的,每到冬天,气温一般在零下二三十度,猪要冻死不少。王伟不想第一份工作搞砸,他发动知青进行义务劳动,打土块,砌火墙,修猪圈。在农场领导的支持下,一千多平方米的猪圈很快就修成了。猪圈修成后,当年没有冻死一头猪。那年,因为王伟的事迹太突出,他从农场一千多人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局级先进个人,获得这项荣誉的,全农场只有他一个人。先进评上了,可到了汇报经验时,王伟犯难了。这些年,虽然他能写,但如何流利地将获奖感言说出来是他无法跨越的关卡,无奈之下,王伟只得写好稿子,请其他人帮忙照着念。后来,因口语病他不得不去汽修厂当了一名汽车修理工。在汽修厂期间,王伟也没有按部就班地混日子。修汽车有很多技能要从头学,王伟常忙得脚不沾地,车底下的空间很狭小,有时候王伟要在里面待上一整天。平日里休息时王伟就写作。没多久,《新疆石油报》就发表了不少王伟的文章。渐渐地,王伟的名声也大了起来,1976年,王伟被调到新疆克拉玛依广播电台工作,先当记者,后做编辑。

打开封闭之门

口语病一直是王伟心里的一根刺。王伟参加工作后,有了些许的收入,便踏上了求医之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大医院都留下了他的身影。3次住院,3次手术,一刀又一刀,一次又一次,割在了他的舌头上,但都没有效果。家里无法提供帮助,王伟只能自己一点点攒钱,一次不行,便又为下一次做准备。可一次次希望便是一次次失望,王伟不太数得清在这段生涯中自己到底受了多少苦,以及其间夹杂的绝望情绪,谈起这段时光,他只是微笑着说,在上海求医的时候,因没有钱,便借住在一位朋友的亲戚家里,在食堂吃饭,或许是因为自己长得乖巧,每次食堂的阿姨总要给他多打些饭菜。

我从采访中得知,王伟在上海陆军医院,听一位医生讲,西安医学院有个教授能治口吃,这个教授叫张乃华,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1978年,王伟来到西安。在西安医学院,他见到了张乃华教授。张教授告诉他:“治疗口语病,主要靠自信和锻炼。只要有毅力,口语病是能够治好的。”他为王伟定制了舌头吐字发音功能矫正、深呼吸训练和心理治疗的方案,王伟按照张教授的方法练习,仅半年时间,王伟就能流利地讲话了,发音也比较准确了。

1981年,因父亲落实政策,不必再流落他乡的王伟从新疆调回了四川,在广元县总工会工作。一年后,总工会领导安排王伟负责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不敢讲话的他遇到了难题,对工作怀着百分之百热情的王伟这一次只能对自己下狠手了。那段时间,他不得不每天对着镜子练习说话,再下基层和大伙儿交流,讲得多了,王伟说话的能力也就锻炼出来了。因为工作表现出色,没多久王伟被调到广元市政府任秘书。

从无法流畅说话的口语病患者,一步步拥有了美好的生活,其间的痛苦王伟有切身的体会。随后,他决定将这种能说话的快乐传递给更多的口语病患者。王伟开始钻研语言学、心理学和医学,同时总结自己与口语病作斗争的经验。我国仅口吃患者就有一千多万人,王伟想要帮助他们。

1983年,王伟在广元创立了我国第一家口语病医院,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其他口语病患者服务。面对越来越多登门的患者,1985年,王伟从机关留职停薪,专心投入口语病的研究和治疗。1992年,王伟在成都龙泉驿大面铺买了一块地,将口语病医院搬迁到成都。根据自己的经验,王伟知道,很多口语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困扰远远大于生理因素。很多时候,如果一个人过分的自尊,那么他和别人讲话的时候,便会千方百计想把自己展现得更加光辉一点,而若是怀揣这种心理,想要流畅讲话就更难了。

口语病主要指口吃、言语不清、语音鼻化和半失语的患者。虽然口语病矫治属于语言病理学范畴,但在口语病矫治的实践中,王伟有意将语言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等方方面面联系在一起,编写出版了第一本40多万字的《口语病障碍与矫治》专著,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他还发表了三十多篇论文。那段时间,媒体蜂拥而至,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一百多家媒体都多次报道过他的事迹。

王伟是龙泉驿区政协委员,当时刘树林在龙泉驿区政协工作,政协领导安排刘树林采访王伟。从此王伟和刘树林就成了合作近三十年的至交好友。这时,刘树林忍不住插起了话,“当时,我在龙泉政协工作,需要宣传一个当地的杰出人物,带着这样的任务,我便去了王伟的医院。看到王伟让学员去大学的课堂上演讲,挂着牌子去大街上与人交流……这些不正是心理学使用的方法吗?”。在医院来往大半年,刘树林见证了太多的口语病患者,不少人进医院的时候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甚至有的患者很难发出一个字。经过十几天的矫正,不少人都能流利地讲话了。这是让刘树林感慨最多的。

说到兴起处,刘老师又和我们讲了他现在都记得的一件事:“那是1996年,我去王伟的医院采访,有个湖南彬州来的小伙子,16岁,口吃病非常严重,半天都把一句话说不完整。他的父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他送进了口语病医院。你们猜他最后的情况怎么样?”刘老师顿了顿,卖了个关子,“我亲自看到他进的医院,住院一周后,竟然能说出完整的句子了。”孩子的父亲很高兴,出院时还写了一封感谢信:“原本以为自己的孩子“废”了,可没想到竟然治好了。”

这样的故事在口语病医院里有很多,本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但在王伟这里都治好了。在医院完成了采访后,刘树林意犹未尽,又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苦海有岸》,书的封面上,写着两句话:“有一种病,不摧残肉体,而摧毁心灵——口语病”“有一个人,不仅嫁接语言,而且拯救灵魂——王伟”。

一时间,王伟在口语病治疗领域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独创的“王氏口语病矫治法”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不仅有大量的大陆患者来此求医,还有香港、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患者,这其中有些人,他们曾尝试过很多方法,都没有起作用,在王伟这里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正常人的说话功能。

口吃患者大多性格内向,总认为自己一旦说话,别人就会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羞于和别人说话的他们整天都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里。可他们的发音器官和正常人是一样的,缺的就是正确对待口吃的勇气。所以,王伟就把患者一起带到大街上或者火车候车厅等人多的地方,脖子上挂一块写着‘我是口吃患者’的牌子,打着拍子慢慢朗读或演说,锻炼患者在人前讲话的勇气。可能现在看来这种方法有些激进,可这样练,大多数都走出了口吃的困境。谈起当年的治疗方法,王伟来了精神,“现在还有不少患者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希望接受治疗,我也只是小范围偶尔接收几个。”

报道多了,奖励也随着而至,1992年,王伟被四川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994年,王伟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王伟当选为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因为贡献颇大,王伟还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成就背后,王伟并不轻松,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让他认识到,生理上的病变都是次要的,心理学才是治疗口吃病的关键。这个问题王伟知道,可大众知道得太少。口语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我国仅口吃患者就有数千万人,再加上语言不清、语音鼻化和半失语患者就更多。这些人中,能找到正确治疗方法的毕竟是少数,还有大部分患者可能一辈子都会把自己关在笼子里,甚至有可能痛苦一辈子。为此,王伟开始有意识地钻研心理学,他想将心理学推广开来。

将心理学传向大众

90年代中期,王伟遇到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国家劳动部开发了很多职业标准,通过培训考试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当时开发的职业很多,但就是没有心理学职业。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人觉得,心理学是唯心主义的东西,就算到90年代,大家的认知虽然有所改变,但在职业规划上,心理学职业还是空白。

1997年,成都口语病医院在四川省残联、四川省社科院等多方积极扶持下,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四川省语言心理障碍研究院,王伟任院长。之后,王伟以此为主体,在中国保健协会下面成立了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王伟任会长。

王伟看到了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由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专委会向劳动部报告,申请开辟心理咨询师行业。过程虽然繁复,进展工作却十分顺利,由王伟牵头,刘树林、张粹然等教授参与。在王伟和专家们的辛勤工作下,几个月后,心理咨询师(高、中、初三级)职业标准(草案)、鉴定方法(草案)、教材(草案)以及试题大纲题库编写完成。等把一切都做好了,上面的批复也下来了。在四川省残联、四川省劳动厅、重庆市劳动局等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研究院被允许开办心理咨询师培训工作。

1998年,心理咨询师培训开始在四川省语言心理障碍研究院试点。研究院第一批学员只有十几个。第二批、第三批的学员也不多。即便学员太少,也不妨碍他们认真教学。同时他们认真寻找原因,发现心理学是门新兴学科,很多人不了解,而脱产培训也将很多有想法的人挡在了门外。王伟和专家们决定改变思路,将脱产培训改为非脱产培训,还将培训班拓展开来,开办到各个大中城市,培训时间也不再局限于上班时间,夜晚和双休日都可以选择,老师们用自己的不便换来了学员们的方便。改革后很有效果,第四期就招收到了40多人,第五批更多,有80多人。王伟他们乘胜追击,又开办了函授班,并将函授视频刻成光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随后的两年,王伟他们的心理咨询师培训便在北京、重庆、广州、武汉等几个大城市推广开来。

刘树林接着说,“以前,心理学只是在大学和研究所研究,完全就是在象牙塔里边,它不能造福百姓。为了把心理咨询师培训推广开来,当年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报道《王伟:把心理学从殿堂引向市场的第一人》,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

培训心理咨询师渐渐有了知名度,王伟也没能闲下来,他又加班加点开始编写各类书籍。按他的话来说,培训总要有教材嘛。光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王伟就编写了十几来本。《中国员工心理健康手册》《中国干警心理健康手册》《中国公务员心理健康手册》《中国教师心理健康手册》……不管你是什么职业,都能在王伟出版的这些心理健康手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本。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心理咨询师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大家公认的职业。2017年,人社部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认证取消,但其社会需求仍然存在。正如中科院心理所一位教授所说:“根据人社部领导的谈话精神,取消职业资格不是取消心理咨询师岗位和职业标准,而是改由行业组织按照岗位条件和职业标准开展自主评价。”王伟在其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王伟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EAP员工援助计划,即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又横空出世。EAP教育最早从美国引进,由部分企业家和心理学家共同探讨研究。其主要探讨的是员工心理援助、企业为员工提供福利,解决员工的各种心理问题,这其间包含了自杀干预、情绪干预、婚姻家庭危机干预,以及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等。

以前,国内的企业管理模式基本上属于工业文明的粗放式管理,后来变为了小作坊式的管理,再后来企业强调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这些管理方式虽然好,但也表现出了不少弊端,那就是忽视人的需求,忽视员工的心理需求,忽视员工的人性化管理。王伟说,“企业认为只要我给你发了工资,你就要给我效率,但实际上肯定不是这样的。”王伟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涉及民生、就业和劳动关系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关注,在全社会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和环境,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心理健康,打造企业同心文化,不断投资员工的情感账户,这样的企业才能赢得人心、赢得市场、赢得发展。”

2014年11月25日,由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主办,王伟承办的中国员工心理健康专项基金成立大会在成都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界、心理学界代表共两百多人参加了大会。随后的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体改司、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相关领导和专家,对王伟创立的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项目进行了评估认证。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应该大力推广。

终于创立了人生学

其实最早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包括中国的国学都是统合在一起不分的。就像孔子、孟子及诸子百家,他们的学说都是不分的,没有学科之分。学科的概念是近代以后才有的。人们学习数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等都是近代以后的事儿,但走到最后,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间隙,它们之间有了一条很深的鸿沟,最后就是你不认我,我不认你。

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很难把它们统合在一个逻辑架构内。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婚姻观,可能分开大家都学习过,像在学校里,大家都学过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课,虽然每一门学科都教了大家做人的道理,但很多时候,学科之间还是会存在着互相否定的情况。需要有一门学科把跟人生相关的全部统合起来,让它们有机的和谐,符合一个逻辑构架的,而且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逻辑思维。”

这就是我们和王伟在会谈中第一次听到的人生学。而王伟早已为这门学科的立学奋斗多年了。全国人生学大会于2019年9月20至22日在成都喜玛拉雅大酒店国际会议厅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主办,由王伟承办。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主管单位为国家教育部,登记机关为国家民政部。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学、大健康、传统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300多人参加了大会。

“当下,人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人生。大多数人在解决了温饱等生存问题之后,更期待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更有效率、更有意义。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渴望拥有成功的人生。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缺少正确的指导,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不小心误入歧途。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观念,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在人生开始的时候,应该让他们接受高尚的思想,修炼优良的操行,形成健康的习惯。”王伟说起自己创立人生学的初衷。

王伟认为:“人生学是一门研究人生现象及其影响下的个体功能和行为活动的学科。人生学包括人生理论和人生实践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人生发展、人生事业、人生艺术、人生哲学、人生幸福等许多方面,也与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教育、健康、情感、社会等发生关联。另外,它还与医学、生物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学科有关。当试图把这些问题都包罗在一个学科中的时候,一本系统的、串联知识脉络的《人生学》便成了必须。”

王伟说:因为读者的年龄、社会角色等的不同,这本书必须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但也不能太过浅显,最好是每个年龄、人生阶段都能在书中找到不同的感悟。就这样。王伟给《人生学》制定了二十专题,都在人生系统的大范畴下进行写作。2019年,一百多万字的《人生学》出版了,《人生学》书中有十个篇章二十个方面,即人生哲学与人生幸福、劳动致富与职业生涯、事业发展与职务晋升、婚姻爱情与家庭教育、心理维护与营养健康、社会适应与积极心理、妇幼保健与老年养生、美容按摩与运动保健、成瘾矫正与身心疾病、传统文化与人格提升。王伟打开放在桌面上的那本厚书,书面烫金的“人生学”三个字集结了他四十年的心血。

“人生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着各个阶段中会有不同的思想需求和实践需求。无论是成长期的青少年,还是奋斗期的中青年,或是成熟期的中老年,我们在思考人生、实践人生、体会人生时,都会遇到一些困顿和迷惘。《人生学》中的一些思想、观点,会给人以不同年龄阶段的参考,可以帮助人们调整视角,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本书不是趣味读物,而趣味读物也是不可能伴人终生的。作为理论读物,《人生学》具备了足够的高度;作为工具书,该书同时具备了应有的广度。”谈到这本书,王伟有些自豪。

而随后的2020年和2021年,王伟还编写了《人生与幸福》专著,也有上百万字。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会长关山越在《人生与幸福》的序言中评价:“对于人生问题的论述及阐释、理论探讨、实践总结,必将涉及到家庭学、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学、情感学、成功学、医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因此,这本书非常珍贵。”

《人生学》和《人生与幸福》都可以作为人生指导师的培训教材。为了将这套理论推广开来,现在,王伟已经辗转到全国工商联教育商会,就像当年培训心理咨询师一样,由王伟牵头在全国各地设点开展人生指导师培训工作。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将知识讲透,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选择幸福人生指导师,婚姻人生指导师,家庭人生指导师,圆梦人生指导师,心理人生指导师,健康人生指导师,国学人生指导师,事业人生指导师,学业人生指导师等专业。

社会上有故事的人很多,若要论起来,每个人都有;经历丰富的人就更多,但是真正能创立一门学科的人我还没有发现,因为创立一门学科是非常不容易的。人生学的创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是理论知识,它还需要实践经验。纵观王伟几十年的奋斗历程,王伟作为人生学创始人,名副其实。

【责编 李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