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土生:尽忠行孝家与国 内仁外义道及法

2021-01-07 10:18 作者:邓丽君 吕月华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编 者 按

“百善孝为先。”数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孝道文化不仅是中国社会自古及今所遵从的基本道德规范,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大师李土生先生半生忙于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2007、2009及2011年三次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专著《土生说字》和《手抄国学经典》新闻发布会,第一次,双亲坐在台下,后两次父亲则永久地缺席。有感于“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便发愿,在有生之年将力所能及推行孝道文化。此后,他一方面坚持逢年过节为家乡老人送温暖送福利,另一方面在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常年组织每月一次的敬老慰问活动,风雨无阻,从无间断。不少社会人士被其善举所感染,纷纷加入,活动办得越来越精彩,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2019年4月26日,北京东直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迎来土生团队第100次慰问活动,值此活动之际,本刊对李土生先生进行专访,一探初心,并对活动给予跟踪报道。

694014
王颖卿 摄

李土生,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从习武到挥毫,从易学到中医,从著书立说到力行公益,从说文解字到弘扬孝道,样样涉猎,又行行精通。独处时,他习字作画或悠游书海,乐在其中;社交时,他慈悲为怀且一视同仁,以德服人。“文武双全”、“著作等身”已难以概括他的半生所学;“胜友如云”、“广受爱戴”也不足以形容他的人格魅力。他用生命书写的传奇不同于旁人的特立独行,不是“举世皆醉我独醒”式的愁苦,亦非横扫天下的遥遥领先,只是安于一字一句的积累,冀图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华夏文明普照万世;只是立足于一家敬老院和家乡老年协会去推行孝道,以推动全社会的和谐美满。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被历代学者和仁人志士奉为至高的理想与使命,虽穿越千年尤熠熠生辉,任思潮更迭仍直抵人心。

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不少勇担使命的先锋于滚滚浪潮中洞察时需,以一己之长反哺社会,日积月累,成就斐然。他们往往不事张扬,却总能以诚感人,以学惠人,以德服人。从军营中走出来的国学大师李土生就是这样一位典型代表。他虽然已过了退休的年纪却仍然将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因为他那一身绝学尚有用武之地,满腹经纶尚待进一步传播,满腔抱负尚未完全实现。

上 篇  情牵公益——深仁厚泽,天天向善

李土生就是凭着一颗纯然的赤子心,在老人们面前努力扮演好“孩子”的身份,从2011年开始,每月专门抽出一个下午来看望这群老人,陪他们聊天,给他们送礼,给老人们带来欢乐,这一坚持就是八九年。

“我取得的一些成就是爸爸妈妈的骄傲,但是爸爸去世那天,我感觉对不起他们。”

敬老孝亲,始于足下

2019年4月26日是个寻常的周五,而对李土生来说则是个意义非凡的日子,因为他要把整个下午用来履行一场约会,兑现一个诺言——在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举办第100次敬老慰问活动。所以,尽管四面八方请他讲课的邀约不断,但他仍然雷打不动把这一天空出来留给敬老院的老人们。

694015
李土生92岁高龄的母亲

单纯从年龄上来讲,现年66周岁的李土生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人”了,然而,在一群耄耋老人的面前,他无疑还是个“孩子”。而他,就是凭着一颗纯然的赤子心,在老人们面前努力扮演好“孩子”的身份,从2011年开始,每月专门抽出一个下午来看望这群老人,陪他们聊天,给他们送礼,给老人们带来欢乐,这一坚持就是八九年。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让自成一派的一代书家、文字学家将目光从创作中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老人群体呢?话要从2008年说起。

“那一年,我爸爸87岁了。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我正在南京大学讲课,但是总感觉不对劲儿,爸爸会有事。后来实在坐不住了,就跟领导请假,第二天早上坐着六点半的飞机就赶回了北京。要是在平时,我会把行李先送回办公室再去看望爸爸妈妈,但是因为感觉不好就直接回家,说要见爸爸。妈妈说,爸爸没事啊,思维也跟以前差不多。我看到爸爸确实挺好的,就回办公室了,刚好当天的《北京日报》有一篇报道介绍我的汉字,想到爸爸看到我的名字和作品见诸报端会很高兴,就拿着报纸回去给他看。”没想到这一见竟是人间永别。那些日子对李土生来说是极其煎熬的,既要照顾老母亲的情绪和健康,又要压抑自己心中的悲痛。

就是这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将他从埋头写书习字的痴迷中彻底激醒了。当父亲的骨灰被运回老家浙江东阳后,他找到村长、村书记倾吐自己的想法,想在村里捐建老年协会,把三四百号人聚在一起,给父亲办一场葬礼。葬礼当天,他站在回村的必经之路的路口,挨个发红包。随后,在这场几十年来全村第一次大聚餐席间,李土生承诺:自此以后,每逢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一定回村里看望老人、慰问老人,每年承担一次免费旅行。这种突如其来的一系列福利对许多一辈子过得紧巴巴、没出过远门的乡亲们来说是莫大的好事啊。

一诺千金重,转眼间,十年过去了。自村老年协会成立以来,符合年龄标准的老人们陆续入会,并享受到了李土生承诺的待遇,而那些年龄即将达标的老人们也都盼着早点儿入会。当老人家坐上大巴或动车走出家乡,住上星级宾馆,瞭望外面的世界,都纷纷落下感恩的眼泪。

“大善最美”

上善若水,大爱无痕

家乡老人的眼泪没有给李土生带来欣慰或满足感,他反而变得更加地惆怅。此时的他也已年过半百,对生命、生存和生活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生命的长度不是由自己来决定的,不是说你想来就来不想走就不走的,关键在生命的宽度和深度上怎么去把握。生存不是你说了算,但是生活呢?”想到去日苦多,想到还有那么多人一生劳碌而无所得,甚至膝下凄凉,他便决定力所能及做更多事,为身边的人,为能够接触到的老年人。

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驱使着李土生以最快的速度联系上了公司所在街道的敬老院——北京东直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表达意图并得到应允后,他立刻调动身边资源,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演员朋友和志愿者们一起,很快就促成了第一次公益敬老活动,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老人们的欢颜给了李土生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当我第二个月再去的时候,就有人问我能坚持多久,当时我还在吹牛,真的是在吹牛,‘我们中国人讲究60一甲子,那我就坚持60次。’后来我又说,‘八八六十四,我要坚持64次。’然后不知不觉就坚持到了九九八十一次,我自己也没想到能够坚持到第100次。我现在的想法变了,这件事没有终点,有生之年要一直坚持下去。我要给所在地的老人带来幸福感。”

当李土生跟养老中心的老人们在一起时,他调动浑身的热情和能量,时而手舞足蹈,时而放情歌唱,老人们都拿他当宝贝,当亲人。可是没人知道,每当有人唱起一首《我的好妈妈》时,他的内心特别酸楚。因为自从父亲辞世后,北京雾霾大,母亲便回老家定居。并不年轻的他,平日里唯有靠打电话以解惦念之苦。“我一年能跟这里的老人见面12次,但是和自己的妈妈呢,也不过只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几次。”

别看只有这几次机会,李土生却是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以尽孝道。“我回家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染头发,我的头发现在是花白,我就要全部染黑,还要换上一身干净崭新的衣服,平时不用擦脸油,进家门之前也要特意用上。你不能让妈妈看到你苍老、疲惫的样子,她会心疼的。不光如此,我下车后还会故意蹦蹦跳跳的,跟妈妈调皮,逗着玩儿,这样才显得很年轻,哪怕再累都要这么做。每次见面都会给妈妈包红包,如果有朋友在场,我会提前把红包包好,悄悄塞给朋友,叮嘱他们以自己的名义给妈妈。外人送红包,妈妈感觉是不一样的。”每次回家,即便出门应酬,他也要带上母亲,只因为母亲爱热闹,而且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若问他动这么多心思、长期这么做累不累?他反倒答非所问地说,“我是人类,怕累就不是人类了”,然后又反问一句,“新华字典里最后一个字是什么字?”不待你回答,他又立即翻出字典一脸严肃地说:“是‘做’字。为什么最后偏偏落在这个‘做’字?这是在教我们做人。怎么做人?做字本身就告诉你了,人+故,就是人要做好事做到死。”

经年累月与汉字为伍,从书写汉字到研究汉字,李土生对汉字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更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信手拈来几个,阐述了自己坚持做好事的理由:“为什么是羊大为美?为什么善字以羊打头?又为什么吉祥的‘祥’里面也有羊?为什么但凡含羊字的汉字,它的意思都很美好?因为我们老祖宗认为,羊最善,它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一辈子都在咩咩地叫嘛。”

他的解释如此别致,令人难以辩驳。在讲字的时候,李土生显得愈发慈眉善目,都说“相由心生”,善,又何尝不是?!

 

中 篇  心系社会——正德厚生,天道酬情 

在他看来,想要活在当下,首先要遵照他提出的“六个好”:存好心,读好书,交好友,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身边没有仇人,家里没有病人,监狱没有亲人。

“人们都说‘天道酬勤’,但是真的勤快就能致富吗?勤劳就有福报吗?有的人一天24小时盯在电脑前去骗人,他不够勤快吗?所以,我从不写‘勤’,我相信‘天道酬情’。”

重情重义,以德润身

李土生广结良缘,朋友和徒弟遍及天涯海角,受过他恩惠和帮助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或许这与他重感情不无关系。因为在他的眼里,一个情字重若千钧,足以驱动他为之肝胆相照,奋不顾身;一个情字意蕴绵长,从亲情到友情,从人之常情到报国深情。

1974年,李土生应征入伍。18年岛上军旅生涯,与战友朝夕相伴,同一腔奋斗热血,共一段峥嵘岁月。战友之间情深似海自不必多言,只是李土生对战友的情谊表达,既当机立断又润物无声。

那是在1976年,一个同乡的战友接到家书后哭了,因为他妈妈生病了急需一笔钱。平素里大家都知道这个勤俭的小伙子非常孝顺,每个月把省吃俭用剩下的钱都寄到家里了。此时,他兜里再也没有多余的钱了。有时候真的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李土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他悄没声地跑到邮局以战友的名义给家里寄去了20块钱。在那个月补贴只有7块钱的岁月,这笔钱是他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所有积蓄。

不久后,战友的家人来信报喜:因为这笔钱来得及时,妈妈的病治好了。蒙在鼓里的战友一时间懵住了,随后在连队里四处打听,没人知道,一直是个未解的谜。

当时间来到1978年,战友退伍回到地方上工作,这一别就是好多年。直到1989年的一天,事业有成的战友突然出现在李土生的面前,兀自拿出几千块钱要留给李土生的女儿,正当大家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的时候,战友向在场的人出示了汇款单并道出了事情的整个原委。原来,当年整个连队都知道李土生酷爱书法,写一手好字儿,老战友回家后第一时间让家人翻出那张汇款单,一眼瞥见那熟悉的字迹就什么都明白了。一个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二话不说伸出援助之手,一个是知恩图报并假以时日涌泉相报。一件“小”事,成就了二人的半世情缘。如今,李土生念的都是战友的好,因为每次回乡,吃住行等一切活动都被老战友安排得妥妥当当,逢年过节,老母亲也必定能接到战友发来的红包,他感慨道,“钱不在多少,关键在于你用在什么地方,这就是仁。”

改革开放40余年,人们在打开眼界的同时,信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日渐浓郁的商业氛围里,人们把精力更多地用在眼球经济上,而有心人李土生却将心思都停留在身边的普通人身上。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岁月作用于他,能酿出一坛浓香的情谊老酒,而平淡的日子流经于他同样能沏出一杯芳香的清茶。

记不清从何时开始,李土生逢年过节都会赶在回乡探望老母亲之前或者返回公司之后第一时间宴请包括小区保安、保洁员、修理工、门卫以及他经常光顾的两家饭馆的所有工作人员。别看他的公司只有几个人,逢年过节他预订的礼盒都有几百份,不是用来跑关系、联络客户,而是专门给这些常年为大家服务的人群表达一份感恩和惦念。提到他所接触的每一个普通岗位上的人,他都能看到别人的付出和不易,一心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把身边的人照顾好。在他看来,事分大小,情分远近,若你肯主动上前一步,心与心的距离就会近了很多。2016年,李土生到访西双版纳,偶然听到这里的少数民族学生有很多因为贫困原因上不起学,而不得不放弃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或者中途辍学。带着对贫困山区的关注、对贫困山区孩子的关爱,李土生先后前往景洪市基诺山乡,为50多名基诺族贫困大学生和大学新生送去总计25万元的助学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并继续学业,更好地弘扬中华少数民族的文化,报效祖国。

李土生常说,“世界上一共有多少人?其实只有三个人,你,我,他。他字怎么写?人也。所以,你要为他人着想。”李土生长期奔走在各个基层场所讲课,有时甚至会走进监狱近距离接触服刑人员,他了解到许许多多的背后故事,深知有太多的家庭因为不和谐的关系而濒临破碎的边缘,有太多生命因为不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而走向了极端。所以,格外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特别是看到有的人一家三代都在监狱里。将心比心地揣摩爷爷看到孙子也进监狱的滋味,他为之扼腕叹息。“一个人一生应该把学业、事业、家业三件事完成好。要为周围的人着想,要有敬畏心、慈悲心和感恩心。你坐在这里,有想过凳子是谁做的吗?你用电脑想过电脑是谁制造的吗?如果我们始终能为他人想,那还会有犯罪吗?人生还会有太多遗憾吗?”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冷眼热心,启心明智

每每有新朋友造访,一番交谈之后熟络起来,不少客人就会拿出自己带来的扑克牌,冀图一探李土生会魔术的虚实。若非亲见,任谁都不敢相信,他可以把你笃定的一张牌变成任意一张他想变成的牌。若对方被好奇心驱使想要了解背后的原因时,他则正色,将话题重新引回来:“明明是你自己抽的牌,我并没有看到,明明是你自己随口说的数字,最后却不是你以为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没有为什么。世界上没有一个是靠赌博发财的,凡赌必输,谁赌谁输。”在听者尚未从关于魔术的哲学思考中回过神来,他便进一步补充,“扑克牌没有对错,关键看在谁手里。在赌王手里就是害人,在我手里可以救人。”他常以此警戒那些嗜赌成性、不思悔改之人。

有人凭“雕虫小技”让无数人倾家荡产,也有人借“智慧”置人于死地。前几年,一位青年女性来拜访李土生,提及自己的父亲她泪水涟涟。原来,这位年仅59岁的老人本来无病无灾的,自从见了某个“大师”之后,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连吃饭也要躲在卧室里,完全杜绝了接送外孙、会棋友等一切正常的外出活动,只因为大师说了句“我推算你活不过今年”的鬼话。了解事情始末后,李土生气不打一处来,“这是什么大师?这不是害人精吗?白白骗人家3000块钱也就罢了,还把人往绝路上逼。”为了将痴人从魔怔中拉出来,在年轻夫妻的密切配合下,李土生想尽办法终于把人邀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一番聊天和玩扑克牌之后,待到时机成熟,他便佯装算命,句句对照,对方的戒备心理完全放下,好感与信服也在直线飙升。于是,李土生郑重其事地承诺:“等你80岁的时候,我会专门去你家给你过生日。但是呢,今天我这一卦也不白算,我算命是很值钱的。”对方一愣,随即问多少钱,他笑着回答:“至少十万!不过,这笔钱你不必现在给,等你过80大寿的时候再给我。”一瞬间的功夫,对方的精神面貌立即好转,来的时候是被女婿背着进来的,走的时候是自己轻松松踱着步子出去的。如今,几年过去了,那位老先生不仅活得好好的,而且还把做饭、接送孩子等日常事务都做得有声有色。对此,李土生感触颇深,“你说这是‘成事在人’吗?我认为是‘成事在仁’。”而类似这样受过他帮扶而改变人生的人不计其数。

别看悠游于道学、佛学、儒学、易学之间,李土生从来不执著于某个人、某句话、某个学派或学说,他强调辩证,强调扬弃,哪怕是孔子所说,哪怕是传世经典。“什么叫觉?上面是学,下面是见,就是要对学来的知识有自己的见解!”李土生讲课幽默风趣,特别接地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总以质朴的语言触动人心。他在课堂上常说,“信佛、信道,但不要迷信,不论是求往生还是求长生,那都是有贪念的。如果有来生,我不要上天堂,而要下地狱,因为鬼是执法的,谁要干了坏事,半夜三更我就过去敲门。要是全世界的人都信鬼,谁敢干坏事?”显然,他是借“鬼”来提醒人要有敬畏心,不管是对看似容易的任何形式的馈赠,还是对一个普通的生命。

李土生特别推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传达出的安于当下、聚焦眼前的精神境界。他认为,人不管在什么年龄段,有什么样的身份,首先要守本分,都要敲好自己的钟,比如,当老师的要思考怎么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当学生的要考虑怎样完成学业,尊师重孝,报效祖国,而不能乱敲钟。正如他对“心”字的独到见解所说,“为什么心字有三个点?它们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为什么只有一个点被包在中间?这是强调人要一心一意活在当下,把这辈子过好。而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并不重要。”在他看来,想要活在当下,首先要遵照他提出的“六个好”:存好心,读好书,交好友,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身边没有仇人,家里没有病人,监狱没有亲人。

 

下 篇  志在报国——终身造梦,普照寰球

李土生怀揣一颗仁心,既深入山区助学莘莘学子,又深入社区孝行天下;既接济身边无名小卒,又感化铁窗内失足少年;既带动志同道合之人,又感召国际友人,以情促和谐,以智惠天下。

“我从汉字里悟出很多人生道理。”

字里乾坤,洞明世事

当北京东直门养老照料中心的老人们与亲人土生每月一次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时候,或许并不知道这个有爱心又幽默的“活宝儿”,实际上还是个文武双全的高手;当小区及周边普通岗位的异乡客接受李土生老师嘘寒问暖的时候,或许也不知道这位胸前戴国徽、身着中山装的长者还是个声震海内外的文化学者和传播者。

生于浙江东阳一个文化艺术氛围浓郁的家庭,父亲是家乡有名的武术师,李土生从三四岁就开始跟随父亲习武练太极;待到小学阶段,排行老三的他又受大哥熏习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抄起毛笔挥毫。青年时代,18年军旅生涯,让他在山水的包围下萌生了研究周易的想法,书香与墨香,一直萦绕在他身边。

当时光来到1999年,46岁的他突然放下了手边的一切奔赴北普陀,不求功名不为利禄,闭关抄起经典来,佛经、四书五经、唐宋八大家文集,一写就停不下来。2011年12月11日,李土生的手抄国学经典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累及至今,其书法长卷已长达800多米。

手抄经典,翰墨情深。不知不觉,他对笔下每一个汉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独到见解。有一天,他梦中梦到了一个汉字,倍感疑惑,“它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再醒来,他便对汉字萌生了新的好奇,决定研究起汉字来。于是,手抄经典告一段落,他将注意力转移并聚焦在厚厚的字典上。

想要逐字拆分解析并没有那么容易,加之他不会用电脑,于是便与弟子、朋友组建成立了土生文化有限公司,每天花半天时间讲解汉字,然后让员工们分头把所讲誊录为电子版文稿,再加修改、校对。浩瀚的中华文化,其魂都在汉字里。单常用字就有2500多个,于是,他将之分门别类,诸如养生、宗教、经济、政治、军事、建筑等十大类,写成了十本。随后,他意识到,次常用字1000多个,还有3500个通用字,都不能丢,决计“在有生之年一定要解完”,就这样,《土生说字》一写就是十年。

在古代,不少文人忍得了十年寒窗苦多半是为了求取一己之功名,而李土生笔耕十年昼夜不舍,却只为了把中华文化之根留住并加以传承。3600多个日子,不分寒与暑,不问去路与归程。当样稿被送到办公室之后,往日点滴涌上心头,李土生抱着这摞凝聚着心血的书稿痛哭了一场。

《土生说字》释简识繁,交古融今,探汉字造字之根本,溯汉字部件之源流,揭汉字文化之奥秘,创一家之言,兼百家之长,将汉字特有的文化形态,历史积淀和现实变化,以平实生动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季羡林、文怀沙等著名学者的高度肯定。2013年《土生说字》被录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解析汉字数量最多的出版物。鉴于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的突出贡献,李土生被《人民日报》誉为“当代许慎”。

李土生在书法和文字等领域的突出作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2009年,他被《中华儿女》杂志评为“2009年度中华儿女”;2011年被《世界英才》杂志评为“2011年世界英才十大风云人物”,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评为“建党九十周年九大殿堂级艺术家”,被中国书画交流协会评为“风云百年中国十大书坛名家”;2012年被中国文化信息协会评为中国书坛四大领袖等。

李土生先后所出版的200万字的《土生说字》10卷本、800万字的《土生说字》全卷本以及160万字的《土生说字》精解版,分别在2007年元月、2009年10月以及2011年12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和出版座谈会。尽管父亲因2008年的突然辞世而永远地缺席了后两次活动,但有理由相信,为文字立传的杰出作为以及三次登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的殊荣足以告慰李老父亲的在天之灵。

书法与解字之于他是相辅相成的。从中越悟越深,他渐渐透过汉字串联起周易、太极、儒学、道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之间的联系。在他看来,“每一个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藏着一部文化史”,唯有真正理解了汉字,才能参透中华传统文化之堂奥,唯有掌握了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才能做光明磊落、仁义宽厚之人。“儒家强调站得正,行得稳,要‘有为’,就是要有作为;道家讲的是看得清,想得开,强调的是‘无为’;而佛家要求你拿得起,放得下,强调的是觉悟。什么是传统?传的繁体字写法是‘傳’,左边是人,右边是什么?上面是惠的主体部分,下面是分寸的寸,就是说对传统的东西把握分寸,什么东西该传不该传都把握得很清楚。而统的繁体字是‘統’,左边是千丝万缕联系在一起的绞丝,右边是补充的充,就是要对文化不断地相互补充。把先辈文化传下来并且不断地补充,不就是传统吗?”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整日里埋头于搞研究,李土生的内心世界却是丰富而细腻的,他看待这个社会和古今都没有分别心。他用最质朴的语言告诫那些一切向钱看的人:“我没见过谁带着钱上天堂的,倒是见过不少人为了钱而下地狱。”对于年纪轻轻就自暴自弃的迷途羔羊,他以一副对联相赠:“遵守法规须知行署有天鉴,去邪归正莫道铁窗无日光。”对于迷信宗教而放弃主观能动者,他以著作《你就是佛》来晓之以理:“家不是供佛的地方,那个佛不是佛,而是佛像。在危难的时候,那个‘佛’救不了你,救你的正是身边离你最近的人。佛在哪里?就在你身边。”对于时下人们对大自然丧失了敬畏心而过度开采和破坏环境,他撰文《土生说土》,呼吁人们从频发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中汲取教训,关爱大地母亲,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而这一切的根本,在李土生看来,归根结底应落实于家庭这个社会最小单位,诉诸于在亲子之间构建上慈下孝的和谐关系。好多次,他应邀去监狱给一群未成年犯人授课。面对一群稚气未脱却又戾气甚嚣的容颜,再看看一旁瘦得皮包骨头的警官,一向笑容可掬的他当场飙泪,他说自己的心一直在滴血。很快,他那慈善的容颜,渊博的知识,以及推心置腹的交流,叩击着听者良善的心弦,在少年犯们的心中激起了创造新生的渴望。他将自己对慈与孝的所有理解凝练在一副对联中:“慈为天之心怜子育子教子,孝乃德之本敬亲悦亲荣亲。”

或许,用李土生自己的话最能概括他的传奇人生:“道德决定命运,慈善改变人生。”

“真正的文明在中国,我们是最讲文明的国家。明,就是太阳和月亮,是阴与阳,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就是要明白对错是非,坦荡做人。”

德艺双馨,法礼共赢

李土生绝对是一个言行高度一致的人,他对心字的新颖诠释体现在他的行动上,就是不管所为何事,置身何处,都能够心无旁骛,聚焦当下。闭关时,他著书立说,日夜兼程,以修正见;书成后,他全心全意奔走四方,交流讲学,传递正能量。

因着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扎实的积累和独到见解,他在任何场合下都不需准备演讲稿,现场信手拈来大把的案例,经典语句旁征博引并加以延伸,所以一旦开口,台下必定座无虚席;一经交流,听者必定为其德行和学养所征服。

2016年,李土生应邀去台湾讲学。开讲前,有人善意劝告他摘掉胸前的国徽,讲课时不要提祖国统一、回归祖国,千万不要提台湾省三个字。然而这位有着46年党龄的老军人,带着骨子里对祖国和共产党的忠诚,不仅坚持佩戴国徽,而且在登上讲台后更是以激昂的气势慷慨陈词,激荡着在场观众的心,并赢得了满堂喝彩。最后,又当场挥毫,以一个硕大的“和”字表达着两岸同胞“和谐统一”的夙愿,并从六个层面诠释了“和”字的内涵:身心和畅,家庭和睦,单位和气,社会和谐,国家和顺,世界和平。此外,又配一副对联将台上台下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对联云:两岸同宗百年常怀乡关梦,一衣带水万顷难隔骨肉情。

但凡在李土生身边待上个把小时的人就知道,他的手机铃声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他的电脑桌面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他最喜欢送人的小见面礼是国徽。一经走出国门,他更是时时处处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弘扬传统中华文化,传递深沉的爱国情愫。他借助餐具诠释中国人的宏观视角,“就像我们吃饭不用刀叉而用筷子,这就是一种‘合二为一’思想的体现,说明我们解决问题是从总体着手。”当应邀登上哈佛大学这样的世界知名学府的讲台,他通过一个“國”字向大洋彼岸传递中国人永不称霸的姿态,以和为贵的精神——我们用大框把自己约束在内,我们是遵守规则与礼法的国度。他广收徒弟传授绝学,不分国界,不限男女,但有一条明确要求:但凡来自八国联军的弟子,拜师时必须行跪拜礼,以代先人谢罪,而来自其他国家的徒弟则不必如此。因为他胸有气节又以理服人,慕名而来的外国徒弟仍是络绎不绝。近年来,他多次参加国际武术比赛并担任名誉主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要求每届参赛选手必须佩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才能参赛,因为武术本身就是发端于神州华夏且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

满腔报国志,此生却有涯。李土生深知,若要给世界留下点儿什么,让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腾飞,单靠写几本书、对周边人做些实事儿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同频共振。于是,土生书院先后在上海、西安、石家庄、曲阜、常州、徐州、韶关、厦门等地成立,以燎原之势行公益、办讲学。他愿意参与更多人的生活,更多人也愿意向他靠拢。但是,他反对自己被抬高,反对被视为偶像。2019年新闻发布会后,媒体报道他的文字贡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建议改为“厚待来者”。他以发展的眼光,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的发展,坚信未来的光明。

“学来的是知识,悟到的是智慧”,李土生此生带着使命做好人行好事,“所谓智,下面的日,不是每一天的意思,而是日光普照之意,就是要我们去传播,去为社会服务,这才叫智慧。”

李土生怀揣一颗仁心,既深入山区助学莘莘学子,又深入社区孝行天下;既接济身边无名小卒,又感化铁窗内失足少年;既带动志同道合之人,又感召国际友人,以情促和谐,以智惠天下。

694013
忠诚奉献为民,爱党爱国爱军  王颖卿 摄

人物简介

李土生,1953年出生于浙江东阳,著名传统文化学者、著名医学家、文字学家、书法家、中医学者、国学大家及慈善家。现任北京土生书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汉文化委员会主任、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养生文化首席专家)、韩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泰中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名誉理事长、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以孝治家委员会爱心大使等200余个社会职务。李土生先生博学多才,其于易学、佛学、儒学、道学、中医、汉字、书法、绘画、武术、气功、养生、宗教、魔术诸艺均能登堂入室,造诣颇深。多年来,他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己任,不仅在国内知名大学进行传统文化演讲,也先后多次应邀到哈佛、牛津、剑桥等国外知名大学演讲,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因孝结缘 以爱相聚

——北京东直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第100期爱心公益活动现场报道

2019年4月26日下午2时许,在北京东直门街道养老中心一间不大的活动室,一场别开生面又意义深远的敬老慰问演出正在举行。活动的倡导者是北京土生书院院长李土生先生。自2011年开始举办每月一期的慰问敬老活动以来,此次活动是承前启后的第100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也得到了广泛支持,应邀参加为老人们带来欢乐的有来自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的专业演员以及包括海归学生在内的一批志愿者们。

李土生是当代书法家、文字学家及国学大师,受聘于国内外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同时兼任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务。他虽平时忙于讲学,但每月一期的东直门街道敬老慰问活动,则是李土生行程表上雷打不动的保留环节。

记者观察到,几十位老人,虽然年龄不一,精神状态各异,但是看李土生的眼神都是慈柔而欢喜的。李土生也笑容可掬地称呼老人们为“亲爱的爸爸妈妈”,在老人们面前,66岁的李土生俨然变成了一个顽皮又幽默的孩子。一位特别健谈的82岁老人笑意盈盈地对记者说,她的子女在国外,有时候会出国探亲,但是她务必会在每次活动之前赶回北京,为的是不错过每一个跟李土生的见面机会。

活动中,军旅歌唱家陶红、贾真等演员以饱满的热情、活泼的表演给老人们带来了精彩的曲目和脍炙人口的老歌,激起了他们美好回忆。李土生也参与其中,邀请一位99岁的老红军一起高唱《打靶归来》等慷慨激昂的军歌。

李土生的出现,给这里的老人们带来了期盼、欢笑和多种形式的交流。而他的坚持,则给这家规模不大、原本并不起眼的养老中心带来了质的改观。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时候,院长细数院里的各种变化:有些老人刚被送来的时候是不会动的,而且有抑郁症,随着一期期活动的开展,每位老人都变得不同程度的开朗、健谈,有的甚至在互动中受到鼓舞,信心大增,加上精神上的愉悦而最终重新站了起来。八年多下来,不少新面孔参与进来,给老人们带来更多欢乐和支持。原本只是一个街道敬老院,现在由于老人不同寻常的精神面貌,以及各项软硬件设施的改善,东直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现在则一跃成了在国内名列前茅的典范,每个月都有不同程度的接待任务,来自外地乃至国外的参观团都慕名来参观学习。

活动间隙,演员们陆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都表示特别尊重和敬佩李土生老师,非常认可和支持这样的敬老公益活动,而且受李老师的感召,不仅跟随慰问团常年坚持,而且也有意识地在其他地方自主举办类似的公益敬老活动,愿意将这种风尚传递开去。

有一些参与者是第一次到敬老院来,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里,感受到爱的力量,感受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有一位中年人对记者说,他并不认识李土生,而是朋友的朋友,感动于李土生的公益之举,特前来参与学习。

最后,大家在分享蛋糕和大合影的欢乐气氛中,结束了历时两个小时的慰问活动。李土生深情地表示,“百善孝为先。我将在有生之年,一直不间断地组织敬老公益活动,有起点,没有终点。”

(2019.05.16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