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生:从抗美援朝最年轻的小兵到优秀社区党支部书记

2021-01-13 10:47 作者:吕月华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他曾是抗美援朝队伍中年纪最小的士兵,用出众的杂技表演为志愿军战士鼓舞士气,也以童言无忌叩击了美军俘虏蒙蔽的心灵。抗美援朝胜利的70年也是他拼搏进取的70年,这期间,他当过文工团的台柱子,做过单位的主心骨,也担任过现代化社区建设的领路人。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进程,他以一次次的自我超越、突破创新,完成了党、国家和群众交托的神圣使命。

为了和平,10岁少年赴朝演出

1950年末,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举国上下掀起了抗美援朝的热潮。年仅8岁的张玉生,作为杂技世家“张家班”的第四代传人,夹在哥哥姐姐们中间,被父母叫到跟前,母亲眼含热泪欲言又止,父亲极郑重地说出这样一番话:用实际行动报答共产党的时候到了!咱张家的孩子都要响应号召到前线去,就是死在朝鲜战场上也是咱家的光荣……就这样,9个孩子中,包括小玉生在内七个孩子一起披上军装,分别入编志愿军文工团杂技队和华北军区赴朝慰问小分队。

赴朝鲜战场前,张玉生按上级要求着军装留念,做好随时牺牲当“遗照”的准备

1952年初,正是数九隆冬。刚满10周岁的小玉生在组织的安排下,穿戴着一身不合尺寸的行头跟随着又一批志愿军踏上了援朝征途。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连枪都扛不动,能在炮弹横飞、硝烟弥漫的战场发挥什么作用呢?这个安排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却在当时很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极佳效果,在未来的岁月里,也逐渐显现出它深远的意义,反复印证着党指挥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小玉生跟随华北军区慰问团演出小分队一路风尘跨过了鸭绿江,休息一晚,接着从新义州出发,直到第三天下午赶到了属于敌人控制制空权的战斗区。那一带美军特务活跃,我方稍有风吹草动,便有信号弹发出,紧接着就能看到美军飞机擦着树梢飞来。眨眼工夫,小玉生乘坐的第四辆车不幸被命中,紧挨着他的团长王佩芝大腿负伤,小玉生身上溅满了血。这时指导员跑了过来,问:“怕不怕?不怕就接着走!”这是小玉生第一次“领教”战火的无情。

张玉生赴朝后第一张阵地留念

为了给志愿军战士及时送去慰问,小分队日夜兼程。像小玉生这样的小兵多是自带铁锹、炒面、手榴弹等负重,被一根绳子捆住腰,由两个大人拽着走,一到驻地就准备演出。赶在傍晚,战士们在山坡上席地而坐,前三排手持蜡烛,随时做好吹灭蜡烛投入战斗的准备,演员们则以空地为舞台表演起来,一场演出约三四十分钟。若是白天,就趁着战士们吃饭的功夫,在“腿都伸不直”的坑道里表演。

小玉生作为压轴总是最后一个登场,表演结束后会做一段发言:“我代表全国的少年儿童来看望叔叔阿姨们,全国的青少年等着你们打胜仗回家”!此言一出,底下马上爆发出响亮的口号:“张玉生同志,你这么小的孩子就能上战场,我们一定要对得起你,对得起党,对得起毛主席,把帝国主义侵略者赶跑”!志愿军战士们就这样饱含深情、信心十足地投入到下一场战斗。事后,政委充分肯定小玉生的出色表现:“你来这一趟,相当于上几堂政治课。”自豪之情在小玉生的心底油然而生。

张玉生(前排右一)同指导员和小分队其他演员在朝鲜战场合影留念

要圆满完成一天三场的演出任务,演员们必须不断闯过封锁线,从一个战场赶往另一个战场。一日,演出完毕,部队派三名战士护送小分队。不料,这三名战士在途中被一发迎面而来的炮弹命中,身首分离,血肉模糊。“他们完全可以躲开的,因为在战场久了都有经验,炮弹从哪儿来,会打中哪儿,清楚得很。他们是为了护送我们……”还有一次,在行军路上,一架飞机从天而降,机关枪直接扫射车头,驾驶员为了保护小玉生,英勇牺牲了。生死面前,大家都保持沉着冷静,赶紧清点人数,继续上路。可是,小玉生知道,有些人再也站不起来了。他似乎懂得了,自己的热血里,流淌着志愿军战士无限的生之眷恋;自己的肩头,背负着为了明天的众望。

在上甘岭战役前后,小战士张玉生亲眼目睹了一场殊死较量的全过程。那时,敌方炮兵占据着山头,不停地向我军喷射,而志愿军战士们依然一轮轮往山上冲,前赴后继,死伤惨重。透过望远镜,惨烈的一幕尽收眼底。再联想到从前经历的种种,小玉生心如刀绞,恸哭不已,萌生了报仇雪恨的念头。

报仇的“机会”终于等到了!这一日,小玉生坐在树上眺望,只见不远处的山坡上空无一物,灵机一动,跳下来跑回阵地,从床单上扯下一块布,一路飞奔到山坡上,又找来些树枝,以最快速度搭出一个“帐篷”,然后躲了起来。只一刻钟功夫,敌机便发现了目标,狂轰滥炸一番,扬长而去。这边小玉生躲在树上拍着巴掌窃喜。正在他兴致勃勃的当儿,却迎来了当头棒喝:“你这么做是违反纪律的,完全暴露了目标。”领导接着话锋一转,“鉴于没有造成任何损失,就不给处分了,但也不算立功。”小玉生悬着的心才算落了下来。

毕竟是个孩子,小玉生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作为文艺工作者对于和平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单纯地认为,针锋相对才来得痛快。后来,一次特殊的演出任务让他意识到,恰到好处的文艺宣传工作丝毫不亚于火力进攻。那是一场专门给俘虏们观看的演出。不谙世事的他无法接受,梗着脖子表示抗议。直到指导员生气地质问“军人的天职是什么”时,他这才抹着眼泪表示服从安排。

偌大的广场上站着一两千名俘虏。因为文化差异巨大,俘虏们散漫地聊着天,无心观看表演。轮到小玉生上场时,听闻演出者是才不过十岁的志愿军战士时,场上突然爆发出掌声。登上舞台,小玉生忘却了情绪上的波动,将看家本领演得一板一眼。表演刚过半,他就被几个突然间冲上来的“大胡子”抱了起来,又是亲又是抱的,还叽叽喳喳议论着什么。“大胡子”们通过翻译解释道,他们也有孩子,跟小玉生差不多大,小玉生的出现让他们想到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小玉生脱口而出:你们也有孩子,那干嘛还要来侵略?对方猛然愣住了,接着高喊:“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和平!我们要回家!”喊声震天。就这样,小玉生被俘虏们排成两列,热情地送出了俘虏营。

在朝鲜战场上,张玉生以“抗美援朝最小的小兵”形象辗转于各个阵地之间,前后不过几个月,却圆满完成了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宣传任务,充分发挥了鼓舞士气、振奋军威的作用。而这段血雨腥风又具有革命主义情怀的日子,不仅塑造了他坚毅的性格,也奠定了他进取向上、勇担使命的人生基调。

为了嘱托,主动转型频换角色

从朝鲜战场归来,张玉生带回了一段永生难忘的回忆,也带回两处永久性伤痛。他的左肩和右肘均在战场上负伤,尤其是右肘至今犹有碎骨在内,整条手臂不能正常伸直。这样的伤痛对高难度杂技表演是有很大影响的,但被评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的张玉生选择不向伤痛屈服。非但如此,还一次次登上国内外杂技舞台,用绝活“晃板儿”诠释着中国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华北军区慰问团演出小分队受到热烈欢迎

“晃板儿”,顾名思义就是在晃动的板上做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其难点主要有三点:首先,演员要站在一块以圆球为支点的木板上保持平衡。其次,演员左右手各执一个10蹬4米高木梯逐级往上跳,“每上一个台阶都很难”,这也是该节目至今被波兰、捷克、俄罗斯等杂技团学习却从未被超越的主要原因。第三,演员要承受另外三名演员的负重——一人倒立于他的头顶,另外两人分别快速跳上左右梯。当四人在晃板上保持最舒展的状态时,节目达到高潮。

那年,在招待巴基斯坦使团的演出中,张玉生出现了他杂技生涯中不该出现的失误。通常,在上台后张玉生会快速找一个视觉焦点,再逐一完成动作。可这一次他分了心。出于崇敬之情,他想瞥一眼坐在台下的周恩来总理,而这不足半秒钟的一瞥,竟害得他跌了下来。台下一片哗然。在周总理带头鼓励下,张玉生立刻归位重新开始,行云流水般完成了整套动作,周总理激动地站了起来,台下霎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舞台上,张玉生(居中者)表演拿手绝活“晃板儿”

一个月后,新的考验来了。鉴于此前失误,负责研究开幕式节目的罗瑞卿总长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拿下“晃板儿”。周总理了解情况后立即表示,“这个节目必须要上!我们中国人就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周总理不仅在节目单上亲笔添上“晃板儿”,还再三交代:“告诉小张,别背包袱。”此次演出场地定在北京当时规模最大、有一万多席位的朝阳体育馆。演出当晚,张玉生一登台就发现了新情况:头顶灯火通明,眼前一片漆黑。找焦点的方法完全派不上用场,他索性按照平时训练的技巧沉着应对——以闭着眼睛练的感觉来完成表演。结果,动作干脆漂亮,风采卓绝。

此后,张玉生频频跟随中央首长代表团走出国门,走向冰天雪地的苏联、湿热的越南、还有酷热的非洲。1964年在也门,50摄氏度的气温让化妆变得困难,可一想到中国施工队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无偿为当地修建公路,张玉生和同事们便以最饱满的热情,将最精彩的节目带给建筑工人和也门百姓。中国代表团严谨的作风和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赢得了也门政府官员的盛赞:世界上没有哪个演出团像中国一样,在土地上演给老百姓看。

人们只惊羡于张玉生台上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瞬间,却不知道,他是在用一副残疾身躯创造奇迹的。其背后的力量是源自抗美援朝经历所转化的精神财富——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和平时期,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不少部队文工团陆续撤销,演员们面临人生重大抉择,张玉生也夹在其中。当时各地方文工团纷纷抛来橄榄枝,争相抢要有一身绝活儿的张玉生。但考虑到爱人谷文月的评剧事业正处在上升期,张玉生便做出甘当绿叶、转业转型的艰难决定。

演出结束后,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同演员们合影

1972年张玉生转业到地方。被分配到无线电元件十厂“三产办”(第三产业办公室)后,他接手的首个任务是管理连年亏损的朝荣旅馆。尽管一无经验二无蓝本,但是为了党的嘱托,张玉生下决心“俯下身子搞服务”。粉刷墙壁、维修家具、打扫卫生、研究经营、开拓客源……亲自把关每一个环节。经过九个月的努力,名不见经传的小旅馆实现扭亏为盈。在此后的九年里,年年客房爆满,利润翻番。这一成绩在行业内引起了极大反响,被授予北京市明星旅店奖牌,连五星级单位北京长城饭店的领导都特意去参观学习。凭此成绩,张玉生连续九年被评为北京市旅店行业优秀经理。若问这干劲儿打哪儿来?是从一颗赤诚的军魂中来。若问这过硬业绩从哪儿来?当是从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中来。

2000年,张玉生搬家到昌平区回龙观镇云趣园。在当时,云趣园是一个住有1700多户、由三个社区组成的一个大社区,人口众多、社会人群庞杂,脏乱差的卫生环境和社区不稳定因素令领导和群众倍感头疼。一日,昌平区委组织部长、回龙观镇委书记为此专程登门拜访,共同商讨如何搞好社区建设。恰逢张玉生的爱人谷文月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针对社区党员找不到组织的普遍现象做了一个建议成立社区党支部的提案。两相结合,双方达成了建立临时党支部的共识。61岁的张玉生临危受命,为了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嘱托,迎接挑战,毅然扛起社区党建工作的大旗。

在他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的7年里,怀揣一颗公道心主持各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五方共建”理念(即:以党支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居民代表五方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明确有问题当即解决、不过夜的思路,同时持续开展“学雷锋”和优秀党员评比等活动。甚至假私济公,巧妙利用老伴儿谷文月——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的名人效应,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在八月的酷暑天气里,老两口儿带领百十来人拿起工具满社区找活干:铲掉狗粪,到社区外车站维持秩序,先后填平7个粪坑,修筑130多米长的砖道……

环境治好了,人心凝聚了,社区内逐渐形成和睦的党群关系,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建设当中,越来越多的创意丰富着党建体系,越来越多的荣誉之花盛放在云趣园。9个月后,整个社区被评为昌平区“和谐共建优秀小区”。2006年,云趣园一区二区被评为北京市级“先进小区”,云趣园三区被评为国家级“先进小区”;云趣园社区党支部连续七年荣获“昌平区先进党支部”,张玉生本人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玉生所主导提倡的“五方共建”理念经过实践的印证,取得了良好收效,在全国社区建设中得以推广和深化。“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张玉生以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延续着抗美援朝精神,写下又一段壮丽篇章。

张玉生不过是抗美援朝战场归来的万千战士中的一员,而他的70年人生则是整个时代的缩影。烽火岁月里,他是战场上经得起考验的士兵,沙场铸就了他不屈军魂,也赋予他铮铮铁骨。在和平年代,他是随时响应革命号召的“一块砖”,为华夏儿女保尊严,为经济发展添光彩,为社区建设谋出路。

铁骨铮铮承先烈,丹心炎炎慰忠魂。

人物简介

张玉生,生于1942年1月11日,籍贯辽宁省辽阳市。1951年3月1日参军任华北军区文工团演员;1952年初,参加华北军区赴朝慰问团;1953年因在朝鲜赴前沿阵地慰问表现出色被军区通报嘉奖;1960年因创作出具有国际水平的杂技表演“晃板儿”,贡献突出,被评为“五好战士”。1972年以后转业到地方,1984年至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旅店行业优秀经理”;1986年被北京市经济委员会评为“先进个人”。退休后,2003—2009年,担任昌平区回龙观云趣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带领党支部提出“五方共建”理念推动社区建设。在他的带领下,云趣园三区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小区,一区和二区被评为北京市级优秀小区;云趣园社区连续七年被评为“昌平区优秀和谐示范小区”,社区党支部连续七年被评为“昌平区先进党支部”;2006年,张玉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