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 “绵里藏针”的“外交麻辣烫”

2020-12-29 10:40
大字号

核心提示: 他的一生就是外交的一生,曾言“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还会选择外交”。在吴建民的外交生涯中,值得回味的“大战役”很多。儒雅、谦逊、风度翩翩,是吴建民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626045
2008年5月7日,吴建民做客温岭讲坛,演讲国际形势

他的一生就是外交的一生,曾言“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还会选择外交”。在吴建民的外交生涯中,值得回味的“大战役”很多。儒雅、谦逊、风度翩翩,是吴建民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沉稳圆融,收放自如。不论走在哪里,吴建民总是吸引着媒体的眼球。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期间,记者再一次见证了这位职业外交官出任政协会议新闻发言人时所表现的风采。自1983年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启用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已有9位新闻发言人。以往,全国政协全体会议的新闻发言人通常由全国政协秘书长、副秘书长,外事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等兼任,任期不定,多则五年,少则两年。吴建民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官出任政协新闻发言人,被国际观察家评论为是“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的具体表现”。

温文尔雅,双目炯炯,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外交家的风度。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6月18日凌晨4时17分,是个黑色的时刻,吴建民在武汉因交通事故而不幸罹难。

吴建民离开了,他的外交魅力,他的外交思想被人们永远铭记。

在日内瓦一役中挫败“中国人权议案”

1939年,吴建民出生在战火纷飞的重庆。1961年,吴建民从“中国外交官的摇篮”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获得硕士学位后,因为成绩优异,被选进外交部,不久被借调到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常驻世界民主青年联盟总部布达佩斯做代表团翻译,从此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我很幸运,一毕业就到了一线,因此得到了很多锻炼机会。那时候参加会议,常常要连续翻译六个小时。”当时为了工作需要,吴建民还自学了英语和西班牙语。

吴建民在布达佩斯工作了四年,196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的一纸调令将他调回国内,在外交部翻译室马牧鸣处长手下当翻译,一干就是六年。这期间他有幸担任毛泽东、周恩来、陈毅、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语译员。“能在他们身边,学习他们的言谈举止,我真的非常幸运。他们是时代造就的,可以说是千锤百炼、大浪淘沙,这些人真的是不得了。”儒雅的吴建民生前说到这里时颇有几分激动:“到现在,总理的气质依然被外国人津津乐道。我在法国时,法国人对我说过,‘他的眼睛真的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1971年10月25日,这是中国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中国终于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吴建民和他的妻子都被选为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联合国恢复我们席位之后,外交部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去,一种是不去。当时认为联合国由美国控制,不去;一些主张去的同志就说了,如果美国控制了联合国,那么为什么能通过了恢复中国代表的合法席位呢?毛主席、周总理都主张去,最后决定去了。”在联合国,吴建民前后工作了近10年,世界外交舞台上的风云变幻,都是对他的历练。用他的话来讲,那里“是全世界外交官的橱窗”。除了外交官,在那里,每天都能见到几十个国家元首,可以近距离观察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这个“见识”的过程也让他获益匪浅。

吴建民一直强调自己幸运地得到了这么多学习的机会,但他的经历正是“天助自助者”的最好诠释,因为正是他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才使他能抓住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正如吴建民所说,这种求知欲是一个外交官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1996年初,吴建民在荷兰任大使才一年三个月就接到江泽民的主席令,结束在海牙的大使工作,立即前往日内瓦,紧急出任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大使。把吴建民派往日内瓦是中国领导人深思熟虑的决定。吴建民在担任外交部发言人之前已是一位很有国际公关经验的老外交家了。当然,1994年,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的吴建民随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乌克兰、法国,近距离地接触,也给江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吴建民大使被紧急派往日内瓦时,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52届会议开幕还有三个多月。当时中国领导人十分清楚,第52届人权会议对中国来说将是一场“恶战”。此前美国和一些欧盟国家向人权委员会提出了所谓“中国的人权状况”议案(即90号决议草案),不顾事实地指责中国的“人权”状况。种种迹象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甘心以往的失败,将会在此次联合国人权会议上继续对中国“发难”。

1996年4月23日上午10时,日内瓦万国宫会议厅座无虚席,联合国第52届人权委员会开幕,随后即将对中国提出的国际社会对美国等国家对中国“人权”的相关指责“不采取行动”的动议进行表决。

在议案表决前,吴建民代表中国代表团走向讲台,刚才还叽叽喳喳的会场突然一片肃静。与会的大多数代表对这位中国大使并不陌生,此前吴建民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若干次在媒体中“曝光”,个人风格尽人皆知。与会的代表们戴着同步翻译耳机,个个屏住呼吸,目光全部落在了台上中国大使吴建民的身上。

吴建民朝台下看了看,礼貌地用目光向各位代表致意,然后非常镇定而自信地阐述了中国的人权现状,并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人权”的攻击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反击。他说,1990年以来,美国伙同少数西方国家,连续六次在人权委员会内打着“关心中国人权状况”的旗号搞反华提案。而这六年正是中国在各方面包括在人权领域进步最快的六年。中国人民在享受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在民主、政治权利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整个会场一片肃静。吴建民越说越激昂:“在过去六年里攻击中国人权状况最凶的国家,也正是历史上在人权领域欠中国人民债很多,践踏中国人权十分厉害的国家。那个超级大国关心的并非是中国的人权,而是自己的强权或霸权。他们百般攻击中国说到底是不喜欢中国人民所选择的发展模式,我们没有接受他们鼓吹的‘休克疗法’之类的药方,而是坚定走自己的路。中国人走自己的路本是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因为我们已经走了5000多年了。要想通过高压来迫使12亿中国人听命于超级大国那只能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我在这里要正告那些坚持搞反华提案的人,不要说你们搞六次反华提案,就是你们搞60次,中国人也照样走自己的路!”

听到这里,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向吴建民投来会心的一笑,甚至有代表在座位上向吴建民竖起了大拇指。

最后,吴建民提高了嗓门,意味深长地说:“这个出于政治目的而炮制的决议草案,无论如何包装都改变不了其反华的实质。它的矛头不仅是指向中国的,而且也是指向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今天发生在中国身上的事,明天就可能发生在任何发展中国家身上。我呼吁本委员会一切主持正义的国家投票支持这一动议。”吴建民话音刚落,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着大会进行表决,最后以27票赞成、20票反对、6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中国提出的“不采取行动”动议,决定对美国、欧盟等提出的所谓“中国人权状况”议案不予审议和表决。

表决结果公布后,会场上再次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许多国家的代表纷纷挤上前主动与吴建民握手,向中国表示祝贺。吴建民也向支持中国的代表表示感谢。于是,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这位“外交麻辣烫”。

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首任国展局主席

吴建民在日内瓦人权大会上不畏强权、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出色表现,让中央领导十分满意。1998年11月,江泽民任命吴建民出任中国驻法国特命全权大使。当时中法关系已经走出低谷,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然而,1999年12月,法国政府又批准企业向台湾出售军民两用卫星,在中法关系中再掀波澜。后来巴拉迪尔政府上台后重新调整对华政策,才使中法关系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中法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依然没有进展。

626044
2012年,吴建民回到母校南京二中,就我国外交等系列问题和师生交流。当日,他给母校留下了六个字“爱祖国爱人类”

为促进中法两国的相互了解和在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交流,让法国人重新认识中国。吴建民利用并创造一切机会向法国公众介绍中国,1999年策划“中国文化周”,诱惑着追求新奇的民族频掀中国面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法国西南部热尔省邀他出席晚宴时,授予他“火枪手”的称号,以表彰这位中法“文化大使”。吴建民再而战,2000年“中国文化季”荡漾塞纳河。

2002年11月29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国在西方国家投资建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做这些,在巴黎搞什么活动那就不仅仅是法国人看,因为是个国际化的城市,每年去巴黎的旅游者几千万,在那举行什么活动,它的影响是国际性的。”在使法期间,吴建民每年向法国公众作近50场演讲,他直接用法文作报告,每每讲完之后,答听众的提问,他总是利用这种直接的沟通方式让法国民众了解中国。

随着“中国风”吹拂法兰西,2003年,吴建民趁热打铁,“中国文化年”全方位展示中国。香榭丽舍街衢的舞狮、高跷、秧歌、唢呐……剧场内唱京剧《杨门女将》、展览馆有三星堆……中国元素充溢蓝眼睛。该年,中国之旅成法国人热线选择。随之,2004年的法兰西之风反吹华夏(法国文化年)。

依照惯例,中国驻外大使在离任前均须提交一份“工作总结”式的报告,但吴建民的报告却只字未提中法关系,而是主要阐述新形势下他所理解的“外交资源”,并提出,“中国外交早应该转化成经济发展的资源”。

2004年10月10日,法国空军特技飞行队在北京南苑机场进行了一系列高难度的表演,这是中法文化年活动中重要的一项。法国总统希拉克此时也正在中国进行盛大的国事访问,除带来了这一飞行队,希拉克总统还率领了另一支“战斗编队”,即四位部长和52位法国工商企业老总,包括航空、高速铁路、核电等法国三大工业支柱的统帅人物。

在这种友好的外交氛围下,法国人对中国市场发起了“集团式”的冲锋,并且在短暂的四天中,中法双方迅速签下了近70亿欧元的合同,其中包括法国空中客车集团26架飞机的订单,以及法国核能集团AREVA向在中国投标新核电站的项目。

这就是吴建民所倡导的“外交资源”所发挥的巨大的经济效应。吴建民说,外交及外交官都是资源,应该为经济发展服务。吴建民在他熟悉的中法关系领域里大作“外交资源”的文章——伴随着两国频繁、多样的外交活动,中法贸易以每年1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

“中国人对外交资源的了解不够,也不了解外交能做什么事。实际上,在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中,外交资源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比如国内企业到外国投资时,必须熟悉当地的法律,了解当地的经营环境及投资注意事项等,但外交资源的利用需要一个‘转换器’,即需要通过公司运作,将外交资源引进来及用出去。东亚投资论坛的好处就在于,它本身会带来许多潜在的合作伙伴,因为前来的除各国官方代表外,还有许多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家,这种‘官产学模式’的区域经济合作,比企业独自去国外闯荡更有保障得多。”在吴建民看来,外交资源与我们常见的招商引资不一样:“招商引资是我们将外国人的资金引进来,跟他们做生意,这往往是直接的。外交资源则贯穿在这一过程之中。国内一些企业家‘走出去’时两眼一摸黑,对外面的情况知之甚少,很容易遭遇骗局,但如果通过外交资源介入,通过官方介绍,他们的事情就好办得多。”

2002年12月,在摩纳哥举行的国际展览局132次大会前夕,韩国的申办城市丽水在摩纳哥的街头贴出了很多广告,“莫斯科的宣传攻势也很厉害”。中国打前战的工作人员到摩纳哥之后就给吴建民打电话说,现在他们弄得很厉害。吴建民得悉后,就告诉他们说“要沉住气,按我们既定的方针去做去,因为最后投票的不是街头的广告,而是各国的代表,只要我们把代表的工作做好,我们就能够争取胜利”。

这年12月3日,吴建民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拉开了中国陈述的序幕。他引用孔子的话表达了对竞争伙伴们的敬意,“三人行,必有我师。前面四国的陈述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随即,他话锋一转,充满信心地指出:“但毫无疑问,上海将是最好的选择。”吴建民在申博中展示出来的杰出的外交才能和儒雅的风度,让他在国际展览界赢得了信任。2003年12月12日在国际展览局第134次大会上,他当选为新一届的国际展览局主席。这是国际展览局成立75年来,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代表出任国展局主席,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担任最高领导人。

当选为主席的这一刻,面对全场的热烈掌声,面对排着队来道贺的各国代表,一向沉稳冷静的吴建民,显得十分激动,但依然谦和平易。他说,在他的背后是正在崛起的祖国,他的当选显示了中国对国际展览事业一如既往的支持,也表明了世界希望中国对国际展览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拉克总统亲授法国“大骑士勋章”

在吴建民任驻法大使期间,中法关系迅速发展。法国总统希拉克为表彰吴建民的功绩,给他颁授了“法国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这个荣誉勋位是除法国总统授予外国元首的十字勋章外的法国最高表彰奖,被授予一位离任大使,在法国还是不多见的。

626046
2002年,法国总统希拉克首次在总统府爱丽舍宫举行中国春节团拜招待会,高度赞扬华侨华人为法国的发展作出了“充分的贡献”。希拉克(左四)和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左五)及华侨华人互致新春问候

在任驻法大使间,吴建民与希拉克总统之间有着较深的私交。1998年12月16日,吴建民向希拉克递交国书,“之后就谈话,因为谈得很投机,原定20分钟时间,结果谈了45分钟”。当时中国在巴黎有个书法展,吴建民说:“总统先生,这个书法展有毛泽东主席的手迹,也有江泽民主席的手迹,如果您有时间的话,那么希望您去看看,我陪同。”希拉克欣然同意。

1999年,江泽民主席正式访问法国。“江主席访问希拉克总统的家乡时,希拉克总统远远的在老家门口迎候,之后把江主席带到他的房间、一个私宅,晚上就在他家里吃晚饭。吃晚饭很有意思,先在客厅里面喝一点开胃酒,这是法国人饭前必须的习惯。餐厅不大,一个长桌子。我记得是橡木桌子,大概是有上百年的历史,人也不多,双方加起来一共十来个人,范围很小。我看希拉克总统把江主席夫人王冶平带进去之后,椅子拉开把她椅子送进去,让王冶平同志坐下,完了大步流星走出去了。我心里纳闷,我说发生什么事了?这个时候希拉克总统要走出去,是不是突然出了什么急事了?我正在琢磨的时候,他回来了,希拉克总统拿了一个靠垫、背后的靠垫。这个原来他观察很仔细,他观察在客厅里喝开胃酒的时候,小护士给王冶平同志后面放了一个靠垫,到餐厅里面没有靠垫了。他就自己去拿一个靠垫,这是挺感动人的。我想他一个总统,他完全可以叫服务员到客厅里面把那个靠垫拿来,他完全可以这样做。可是他这个行动什么意义呢,你到我家来了,我是主人你是客人,我得给你服务,要尽地主之宜。”

江泽民主席成功访法一年后,吴建民又促成希拉克总统回访江泽民主席故乡扬州,被传为外交佳话。这也是外交史上第一次两国元首互访故乡。

“八国集团的前身是七国集团,后来俄罗斯加入变成八国集团。刚开始,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由法国发起的,法国的前总统德斯坦发起的,开始主要是因为经济问题,后来七国集团慢慢地政治分量在增加,在这之前呢,这个会议他们也曾经邀请过我们去,我们表示不去,你这是富国俱乐部,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不去。”到2003年,法国担任八国集团会议主席国。这年1月7日,法国总统希拉克跟外交使团举行谈判,希拉克总统在讲话中提出,这个会议开会除了八国参加之外,还要邀请一些新兴国家。“他说新兴国家是经济在兴起的一些国家,还有一些穷国代表参加,过去非洲有五个国家参加的。希拉克总统讲完话之后,他的大顾问就找了我,他们非常希望中国新的一届领导人能够出席这个会议。当时我就把这个情况向国内报告了,后来我们中央考虑到过去没有参加,也有道理,你是富国俱乐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不一定去。它这次讨论南北问题,也反映出来八国集团在考虑世界问题上的思路往前发展。讨论南北问题,这是大问题。尽管中国从未与‘七国集团’或‘八国集团’进行过直接对话,但出于战略的考虑,中国政府决定响应希拉克发出的邀请,积极参与对话。”吴建民说,法国方面得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们认为如果中国不参加的话,那好像觉得不是很有面子,因为讨论南北这个大问题,中国这一大块不参加、不发言,根本没有中国的声音,觉得不是太好。

当时,希拉克总统对八国集团其他成员国的首脑在旅馆接,“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从瑞士洛桑坐摆渡船过去,希拉克总统都是集体地,一个人到码头同时迎接这10来个国家的首脑。惟独对胡锦涛主席是单独接的,坐摆渡船过去,红地毯,非常高级,然后一直陪着胡锦涛主席上车,然后就到旅馆谈,谈了一个多小时,谈得很投机。双方谈到中法关系,虽然时间不长,一个来小时,但是大问题全谈到了”。

“这个会议很有意思,举行会议的时候,饭前有个大家喝开胃酒的时候。大概有半个小时,各国领导人摩肩接踵,全聚集在那儿了。我就观察了,这个时候胡锦涛主席是大家关注的一个对象。因为整个像一个大国俱乐部,或者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国家俱乐部的话,胡锦涛主席是最新的,都想跟胡锦涛主席谈一谈,大家对他反映,通过谈吐、通过交流,对你这个人产生一定的影响。胡锦涛主席在那儿给大家的印象非常好。”吴建民说起那场面,记忆犹新:“当时,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一见到胡锦涛同志,看似几句话,不是寒暄,都是有一点准备,见了胡锦涛同志就说,我们当年阿尔及利亚争取独立的时候,大国当中,就你中国支持我们,我们阿尔及利亚人对此永志不忘。这个话很有分量的,这也是事实,胡锦涛同志怎么回答的?在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候,你阿尔及利亚是带头的,我们对此永志不忘。这回答得多好啊,是吧,这话讲得布特弗利卡很高兴,我看他脸上,因为当时没有法文翻译,我给胡锦涛同志用法文做翻译的,翻给他听,他非常高兴。”

“希拉克与您交往颇深,您怎么评价希拉克总统?”在吴建民看来,“他是欧洲一位很了不起的领袖,敢为人先!在伊拉克问题上,他敢于说话,敢于顶撞美国,这很了不起!这也说明他对形势的看法准确,对问题的分析深刻。他觉得伊拉克战争不能打,否则会惹上很多麻烦。结果美国打了,现在不是碰到很多麻烦吗?这说明他看问题很有远见”。

一次吴建民请希拉克进餐,从晚上8点20分开始,一直到深夜12点45分才结束,吃了四个小时25分钟。在饭桌上,希拉克说,再过20年,中国会成为世界头号大国。吴建民说,您不能这么说,中国的人均年收入才800多美元。希拉克却说,可是你们实现目标所用的时间比你们预计的时间要短,中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希拉克总统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吴建民说:“他对我讲过,‘世界都了解欧洲的文明,其实中华文明对世界文化贡献很大。他们不知道,这是不公正的’。他要把这种不公正的状况扭转过来,要让法国和欧洲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所以,他对两国的文化交流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希拉克总统跟我讲,他每天睡觉之前要看几页和中国文化有关的书。他平时非常忙,预约见他的人要排大队等候。但是如果巴黎举行中国文物展览或者中国文化展览,我请他去,他一定去,一去就是一个多小时,看得津津有味。”

2003年6月27日,希拉克在爱丽舍宫接见了即将离任回国的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并授予他“法国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授勋前,希拉克总统同吴建民大使及夫人施燕华进行了亲切交谈。希拉克对法中关系的发展表示十分满意。他对吴建民说,法、中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在不断增强,两国关系“以高质量进入了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在授勋仪式上,希拉克郑重对吴建民说,为了表彰和感谢你作为中国大使为促进法中两国关系和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我代表法兰西共和国授予你“法国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他亲手为吴建民佩戴勋章后,转身握着吴大使夫人施燕华的手说:“这个勋章也有你的一半。”

人物简介

吴建民,资深外交家,有“外交麻辣烫”之称。1939年3月出生于重庆,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历任世界民主青年联盟总部代表翻译,外交部翻译室翻译,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三秘、二秘,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一秘、处长,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王国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首席馆员,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法兰西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生前系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6.07.16 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