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忠朝:路远夜长独沉醉 健康梦圆众欢颜

2021-01-12 11:08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韩忠朝院士在办公室

韩忠朝院士,一位无心清谈、惜时如金的科研工作者,他看似面无表情,心中却总是燃烧着造梦追梦的激情,围绕着干细胞无穷的发展空间屡攀高峰。他同时还是一位非常活跃的企业家,始终将所有清醒的时刻与才情都投诸于干细胞产业化发展的事业中,只为将纸上成果尽快转化成人民群众垂手可得的健康与幸福。

岁尾年初,恰逢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举国上下,情牵疫区。韩忠朝匆匆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后,立即投身到组织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他召集药物研发团队在第一时间启动疫情应急工作机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人脐带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立项开展》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和申请报告,建议在当前尚无特效药的紧急情况下,开展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研究,以最大限度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挽救病人的生命。

当前,该项目已被纳入“江西省第二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由韩忠朝担任项目负责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江西汉氏联合干细胞科技公司联合实施。这一项目也被河南省科技厅立项批准的“干细胞治疗新冠病毒肺炎”应急科技攻关项目接受,由郑州大学一附院和汉氏联合公司合作实施。此外,汉氏联合公司已经向国家药监局递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现正在审理之中。

那么,是什么支撑了他能够在国难当头之际主动请缨,从干细胞的角度切入着手应对人类健康新挑战——新冠病毒肺炎的呢?这要从他30余年的干细胞事业说起。

打造产业链  创新话共赢

对与干细胞打交道的30多年历程,韩忠朝大体将之分为两个阶段:前十五年以基础研究、积累知识为主,后十几年则走上了产业创新之路。他为此倍感欣慰、无悔:“有些基础研究,短期内不一定产生价值。但是我们的研究成果能看得到——只要积极转化,就可以见到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慢就是快。

2017年第七届中欧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研讨会

2007年,是韩忠朝“海归”第11个年头,此时,他已50岁开外。撇开既得的一系列殊荣、怀揣“研发干细胞药品,为社会服务、为老百姓提供帮助”的初衷,他重新上路,带着几个人在北京创立了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推进干细胞产业化进程。

身份从科学家切换成企业家,于内,一方面是“一种希望科研成果能真正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健康的提高”的使命感,一方面是迫切改变现实局面的动力,“我们国家过去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低,科技成果转化只停留在初期研究阶段,研究人员更关注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对后期到底是否应用关注偏少”。于外,他迎来的则是劈头盖脸的类似“不务正业”、“谋一己私利”的误解与怀疑。他对此无心解释,只顾守住初心,日夜兼程。

就创新发展,测试总书记曾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知构建人才梯队的重要性,韩忠朝一直注重广纳贤士,最终凝聚了一支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团队。在国内,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资深科学家领衔,集聚了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医院、具有多年研究实践经验的高中级研究与技术人才,形成了由研究生、博士后、院士及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的高、精、尖,且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以国际著名血管血液病专家、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Jacques  CAEN为代表,汉氏联合集团吸引5位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和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加盟。

踩着科技发展的节拍,响应大健康产业的时代呼声,汉氏联合集团以加速度的势头整合资源,多维发展。2013年,韩忠朝在家乡江西上饶一手创办了投资15亿元的上饶国际干细胞再生医学产学研基地。2015年,公司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法国建立了首家海外子公司——法国汉氏联合(H&B France),同时将围产期间充质干细胞新药技术移植到法国,按欧盟标准研发出第一款干细胞新药并获得临床试验批件,成功跻身国际市场。截止到2019年底,汉氏联合集团先后成立北京、广东、天津、贵州、江西、安徽等20家子公司。另外,汉氏联合集团于2020年设立了以干细胞技术为特色守护全家人健康的汉氏方舟平台,平台覆盖细胞存储、汉氏医学、我的细胞中心、生物护肤、细胞谷5大板块,旨在打造全生命周期定制化健康管理中心。汉氏方舟平台始终坚守“细胞承载希望,科技实现梦想”之愿景与使命,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从细胞出发,守护每个家庭。

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中法精准再生医学高峰论坛)

在技术层面,汉氏联合集团可以分离提取出5种干细胞,即胎盘造血干细胞、胎盘亚全能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胎盘母亲干细胞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持续着力于将这些干细胞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临床治疗、养老抗衰、医学美容等领域。在干细胞新药研发领域,韩忠朝领导的汉氏联合药业板块已成功研发出一批候选新药。

截至目前,汉氏联合集团共有三款新药、九个适应症的干细胞产品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其中,新药“高活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于2019年6月17日获法国药监局许可,开展新药临床试验,适应症为“重度下肢缺血”。这是汉氏联合集团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在巴黎重建干细胞药物研发技术平台后,自主创新技术走向世界的尝试,标志着中国自主创建的技术符合欧盟要求;“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凝胶”(适应症为“糖尿病足溃症”)已获中国药监局的临床试验批件,开展新药临床试验。凝聚了研发团队长达八年的心血,是目前所知的全球第一款以活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与生物材料混合制备的外用药物,凝胶基质具有无免疫原性,对细胞有保护和支持作用,可最大发挥干细胞的修复作用。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上市的干细胞外用药物,这不仅在集团自身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整个围产期干细胞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另一款1类新药“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脐带)”(适应症为“移植物抗宿主病”)获中国药监局正式受理。至此,汉氏联合集团已跨入干细胞新药研发领域的领先企业之列。

在韩忠朝的大力推动下,汉氏联合集团与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法国科研中心、法国洛林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解放军301、304医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南昌大学一附院、河南省肿瘤医院、南开大学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贵阳医科大学等合作机构建立了紧密的伙伴关系。

汉氏联合集团还积极参与制定干细胞技术标准。2011年,集团公布了三项间充质干细胞技术标准,研发总监耿洁牵头参与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国家标准制定专项研究。这一标准,2012年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工程分会发布实施。

国际干细胞再生医学产学研基地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汉氏联合集团以围产期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主线,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医教普紧密结合,在国家和地方政府项目的支持下构建了以下1至6个创新型工程技术应用体系:

“1+1”,是汉氏联合集团控股的“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制定研发战略,攻克关键技术。

“2+2”,是二个科普研学基地加二个第三方检验实验室(医学检验实验室和CNAS细胞检测实验室),将现代干细胞科学知识通俗普及大众,前沿生物科技便捷服务社会。

“3+3”,是三个院士工作站加三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聚集院士专家和博士后科技人员,立足自主技术创新、分工协同攻关。分别位于北京、天津和上饶三地。

“4+4”,是四个干细胞新药研发平台,分别位于北京、天津、江西和法国巴黎,承担脐带MSCs、胎盘MSCs、外泌体与生物材料、细胞基因治疗药物4类不同新药的研发任务。

“5+5”,是五个省级中心或工程实验室, 即围产期干细胞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天津市细胞药物工程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细胞产品工程研究中心这五个省级工程中心或工程实验室,承担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储备新技术新产品, 培养研究生和专门人才。

“6+6”,是汉氏联合集团旗下六个多能干细胞库,分别布局于北京、天津、贵阳、江西上饶、广州和山东济南,总储存能力为100万人份。这些库是世界上最早可同时从围产期组织分离储存至少四种干细胞的干细胞库,具有系统的专利技术工艺、质量标准和相应的计算机管理软件。

汉氏联合集团通过其布局全国的二十多个市场营运机构将技术辐射全国、服务社会, 同时为多中心临床试验和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如辐射损伤)的治疗提供了干细胞保障。这个新型的、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医教普紧密结合的、面向市场且发展前景良好的干细胞产业化工程技术应用体系已经运营多年,在应用基础研究、干细胞技术服务、干细胞新药研发、干细胞临床转化以及科普研学教育等方面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为民谋福祉  锁定干细胞

纵观韩忠朝近七十年的人生路,似乎没有一处闲笔,没有多走一条弯路。仿佛他注定该为医学倾注一生的心血与才情,而他的确没有辜负时代的选择与嘱托。

汉氏医学(经开区综合门诊部)

出生于中医世家,韩忠朝打小儿就浸润在草药香和书香的氛围中,在长辈“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言传身教下勤奋好学,立志学好本领,悬壶济世,扶危济困,报效国家。1968年,举国动荡,刚刚初中毕业的韩忠朝来到弋阳县农村插队。这一待就是9年半,在繁重劳动和艰苦生活之余,他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同时还尽己所能反哺乡亲,当过小学教师,做过赤脚医生。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韩忠朝凭着超强的自学能力一跃成为一名大学生。重回知识殿堂,韩忠朝如鱼得水,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一鼓作气读了下来。1986年6月,经由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王振义教授推荐,他留学法国,又用不到两年时间完成了通常需要4至6年的学业,又攻下一个博士学位。此后,在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雅克·康教授指导下,他光荣地成为法国新建的巴黎血管及血液学研究所的实验室主任。1991年,其研究成果《巨核细胞生长调控因子》由雅克·康教授和另外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提名,获得了法国科学院的科技奖——罗伯格奖。1996年,韩忠朝被巴黎第七大学聘为教授。

就在前景一片广阔之时,韩忠朝突然向雅克·康教授提出了归国效力之意,因为在他看来,带出一个成功的团队远比他个人的成就更重要。雅克·康教授见他去意已决,又不想失去这样一位得力的合作伙伴,便陪同韩忠朝一起回到中国见医科院领导,并决定投资120万元人民币,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中法合作实验室。

彼时正值国内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之初,那是一个新旧科研体制交替、各种矛盾交织、新旧观念碰撞的时期,曾经为我国血液学事业做出极大贡献的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由于诸多因素一度也面临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断档、中青年专家外流、科研项目匮乏的局面,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6年在国家组织重点实验室评比时被黄牌警告。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韩忠朝肩负起了重振血研所雄风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汉氏联合(照片有点黑,调亮一些)

1997年8月,韩忠朝终于结束了11年旅居海外的游子生涯赶赴天津,担任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和血液病医院院长,后又兼任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8月1日,44岁的韩忠朝正式走马上任,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所(院)长。

在一路钻研血液学的过程中,韩忠朝得以很早就接触到干细胞。那是1984年,白血病、再障性贫血在当时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造血干细胞在临床上使用尽管技术还有待完善,但人们基本上证明了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治疗白血病、再障性贫血等血液病。韩忠朝回忆道,“我们研究的内容就是为什么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治好这些重症血液病”,干细胞能培养产生很多不同类型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能够培养成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这很有意思”。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认定“干细胞大有可为”,于是,从血小板到巨核细胞,从造血干细胞到多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一路“追踪”下去。

刚回国时,“干细胞”这个名词还没热起来,韩忠朝不厌其烦地见了领导就说,一直说了两年多。人们渐渐发现,“干细胞”这个词在媒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随着干细胞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干细胞已成为医学和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1999年和2000年,干细胞技术连续两年被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列为“人类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这进一步印证了韩忠朝当初直觉判断力的敏锐性和前瞻性,也激发了他更强烈的奋斗热情。

随着研究的深入,韩忠朝和团队发现血液干细胞也能向血管细胞分化,形成新生血管。他们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在临床上规范使用血液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相关文章一经发表,国内外同行普遍重复和引用这项技术。正是这项成果获得了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骨髓中认识新的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之后,人们发现,人体许多组织都有这种干细胞。韩忠朝顺势思考,“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干细胞”,“去哪儿找到这种干细胞的稳定来源”以及“能否找到一个不伤及供者的来源”。在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认知基础上,韩忠朝和团队又在脐带胎盘组织中发现了种类和数量都很多且活性更好的造血干细胞。考虑到“废物利用”潜力很大,他们索性开始建库,提前提取、存储。2004年,韩忠朝带领团队率先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历时仅用两年。如今,国际上到处都在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 “现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近200种疾病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由于韩忠朝等人在脐带、胎盘等围产期间充质干细胞领域开拓性的工作,中国一举确立了该领域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韩忠朝本人也获得了国际上的高度认可,先后成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两院院士。

进入2020年,韩忠朝又迈入新的征途,在江西省上饶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汉氏联合集团积极配合上饶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拟以干细胞产学研基地为基础,打造一个“上饶国际细胞谷”,项目规划“三中心二院一基地”(三中心指的是国际医疗中心、医疗旅游康养中心和产业孵化加速中心,二院指的是华东再生医学研究院和生命科技学院,一基地指的是一个细胞药物生产基地),争取在上饶建设一个细胞医疗、低碳医疗、生态医疗的示范区域、国家级干细胞创新创业基地和临床研究中心。

心系苍生,勇立潮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大国崛起的责任担当的驱动下,韩忠朝和他的汉氏联合集团,放眼全球、深耕国内,矢志打造民族品牌的“产、学、研、医、养、美”联合体,引领再生医学产业,为人类提供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韩忠朝院士

人物简介

韩忠朝, 1953年1月出生,江西省上饶人。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教授、原所(院)长,汉氏联合集团董事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法国洛林大学访问教授。

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在内科血液学、血管生物学、干细胞再生医学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和临床转化应用方面成绩显著, 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共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在Lancet、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Blood和Biomaterials等国际SCI杂志发表260余篇,被引用1万多次,h-指数56。2015年至2018年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的医学类榜单。主编参编英文专著7部、中文专著9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荣获国内外科技奖共30项,包括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荣获1998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5年全国华侨华人专业人才杰出创业奖、2011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3年中国产学研结合创新奖、天津市高层次科技创新型领军人才、2014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北京市优秀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16年法国国家荣誉军团军官勋章,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荣誉。

(2020.04.16 第07-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