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行走在心胸外科领域最前沿

2021-01-05 16:12 作者:刘娜  图:诚然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战斗打响了!当供心到达的一刻,王春生正好将病心切下。可是两个心脏一比较,患者主动脉比供心直径要小将近1厘米。他毫不犹豫地进行了主动脉成形术,整个缝合过程只用了45分钟,一颗心脏重新跳动……

612047
“我们科室是全国手术做的最多的外科医院,在全国心外科领域列在三甲之列。”王春生自豪地介绍说。图为心外科TAVI团队

人们都说,心胸外科是高精尖的专业,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心脏手术一点也不为过,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刀尖在心脏上起舞”每天都在上演,考验医生技术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春生教授就是总指挥。

作为中华医学会心胸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采访到王春生教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每天的工作总是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作为在手术台上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心胸外科专家。他除了要经常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平均每年还要做1000多台手术。可时间与生命对等如此强烈的他,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言谈中透出对于名利的淡泊、对患者发自内心的同情以及对医疗事业无限热爱。几十年如一日,王春生在手术台上为上万名心胸疾病患者解除了痛苦,挽救了生命:他几乎就是心胸外科手术成功率的保证,在人类的“生命中枢”里,他创造着奇迹,也创造着自己充实而丰富的人生。

学成回国挑重担  心脏外科“第一把刀”

1984年,王春生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后分配在中山医院心胸外科工作。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其间曾于1986年—1989年在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在职临床硕士研究生,1994年—1995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8年,年仅34岁的王春生学成回国,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心外科主任之一。挑起历史悠久的中山医院心外科这副担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科室面临着历史低谷,缺乏出类拔萃的人才和技术,压力之大是难以想象的。面对着单位人才青黄不接,产生断层,在老同志的支持下,王春生勇挑大梁。要超越别人就要努力。那时王春生刚从美国回来,带回先进的医疗经验和理念。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锐意改革,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医院都是一天一台手术,每天上午做完,下午都休息。王春生做主任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医生下午再做一个。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鼓励大家多做。王春生说,从量变到质变,量要有,质也要有,然后还要学新东西,有学识。这样团队才有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名心脏外科专家,年过半百的王春生把全部精力均奉献到事业上了,没有节假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经常的事情。他认为“工作着是快乐的”。每天他都在和时间赛跑,和死神赛跑。心外科手术大、责任重、工作辛苦,而做心外科的人都知道,王春生一定是最辛苦的一位,他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年主刀高难度心脏手术1000余台。他擅长各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救治术,瓣膜修复与替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大血管手术,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等高危疑难手术。每天晚上6-7点钟,当同事们都下班了,在病房里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他不但要关心着今天的重病人,还要想着明天全科的手术安排,希望每一间手术室,每一台呼吸机、监护仪和每一张监护床都能够被充分利用。

在做好医院工作的同时,王春生还积极从事公益活动和开展援建工作,为偏远地区的患者带来专业服务。其中为15岁维吾尔族少年解除“心病”,王春生完成喀什首例三尖瓣下移畸形瓣膜修复成形术,在当地成为一段佳话。

王春生也先后荣获卫生部吴阶平医学研究一等奖,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上海市励树雄教育卫生奖一等奖,复旦大学十佳医务青年,上海市心研所颁发的优秀技术骨干奖和中山医院优秀管理工作者等称号。同时,他也获得国家级以及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基金十余项金额1000余万元。

心外科全国三甲  手术最多外科医院

“我们科室是全国手术做的最多的外科医院,在全国心外科领域列在三甲之列。”王春生自豪地介绍说,中山医院心外科创建于1947年,由著名专家黄家驷教授任首任主任,在国内处于开拓领先地位。1958年石美鑫教授任主任,同年成立上海市胸病研究所(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前身),是国内最先开展心血管手术的单位之一。率先开展的心脏手术有十余种,如动脉导管切断缝合术、右径二尖瓣闭式分离术、主动脉弓切除同种异体主动脉弓移植术等。成功地研究出我国首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并成功地应用于法乐氏四联症纠治术、主动脉窦瘤修补术、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和二尖瓣修复术等。

612046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王春生也清醒地认识到,心外科医生还面临许多挑战。图为在第五届上海国际微创心血管外科论坛上

近年来,心外科在以王春生为代表的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年轻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把握国际心脏外科发展动态,科学管理,在医、教、研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更大的突破,使其临床地位和手术量均居国内领先:床位使用率为国内第一;心脏移植效果为国内最佳;微创冠脉搭桥居国内前三位。而年手术量更是以30%的速度递增。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无支架生物瓣的应用(1999年)、儿童心脏移植(2000年)。

作为国内首批硕士和博士授予学科,中山医院心外科共培养了博士20余名、硕士40余名,并为国内许多省市培养了大批胸心外科专业人才。现在中山医院心外科在学术地位上为华东地区心胸外科召集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了《实用外科学》、《胸心外科手术图解》、《外科手术图解》等专著,参与编写了《辞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胸部外科学》、《沈克非外科学》、《黄家驷外科学》、《血管外科学》、《胸心外科手术学》等。2012年度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心脏瓣膜外科和大血管外科。

卓越的成就是王春生带领全科上下,辛勤努力干出来的。他介绍说,做医生是比较辛苦的工作。一个星期要工作近100个小时,国际惯例。除了必要的吃饭睡觉,其他都是工作。我们没有什么周末制。早上7点就上班。每天下班后都要做到夜里。每天几乎上班12个小时。王春生主张,科室管理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病人得到治疗。医院的目的也是这个。医院不像企业为了利润,医生要的是技术。要学技术就要有一定量的手术,现在单位主要的矛盾就是能做手术医生的不足和广大需要做手术的患者。

曾有一年大年初六,为了抢救一个主动脉瘤患者,半夜11点多,王春生赶到医院开始手术,脱去手术服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晨7点,他仅仅在值班床上打了个盹,另一位主动脉夹层瘤的患者已经完成了术前准备,助手、麻醉师、体外循环师和护士都已经换了一批,可王春生却驱走疲惫,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挑战。这台手术从上午9点多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多,王春生一直等到患者回到监护室,并亲自落实,等所有指标平稳才放心回家休息。他说,“尽管做了一天一夜,但病人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就感到很满足,而很多手术都是疑难杂症,人家做不好的你能做好,从中获得的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任何疲劳都不觉得累了。”

领军微创心外科  保持全球同步领先

近年来,“微创”概念被引进各个医疗科学领域,在心脏病治疗上更是取得重大成果。在胸腔镜辅助下,微创技术以能够减少手术创伤为最大优势,拥有加快病患术后回复,减少患者心理负担等多重优点。而上海中山医院是国内公认的微创心脏外科的领头羊。王春生认为,让微创更深入到心脏病治疗的各个层面,更出色的为病人治疗疾病,是每个医疗人员共同的责任。

五年前,王春生带领团队开始微创心脏手术的尝试。“对于习惯了常规开胸手术的医生来说,微创手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迈出这一步真的很难,你要丢弃所有已经学会的东西,又要保障安全性,尽可能将手术创伤降低。”王春生说,“主刀医生除需熟练掌握常规心脏手术的所有技巧外,还需要长时间训练以适应小切口或胸腔镜摄像头所提供的不同视野,并熟练操作各种特殊的微创器械和设备,另外还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遇到各种特殊情况处变不惊。”

当然,微创心脏手术带给病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取得和传统手术同样效果的前提下,病人胸壁切口由正中移至胸壁肋间隙,长度由30厘米缩短为4至8厘米,出血量少,无需输血,大部分病人术后一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由10天缩短到3至4天。由于手术无需锯开胸骨,因此病人胸廓的稳定性未遭到破坏,对今后上肢运动和体力活动并无影响,并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

目前,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在微创手术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已成功开展多项微创术式,包括微创二尖瓣置换(成形)术、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微创房/室缺封堵术等均已成为常规术式;还开展了全胸腔镜下心脏瓣膜手术、内窥镜下大隐静脉采集手术和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等微创术式,五年来累计完成各类微创手术超过1000多例,并新开展了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联合升主动脉替换。

在微创手术领域,“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全内镜心脏手术是当今国际上最可靠的微创技术。2009年9月,王春生带领团队开展了华东地区第一台“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目前共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近百例。

运用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瓣膜植入系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为一名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高龄患者实施了不开胸、心脏不停跳的换瓣手术。手术使用的经心尖主动脉瓣膜植入系统由国人自主研发,具有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该系统定位准确,易于操控掌握和推广普及,其技术明显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同时也降低了总体医疗费用的支出,有助于减轻国家医保负担。据悉,“经心尖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是一个难度极大的手术,即使在欧美国家也仅有3-5例的零星报道。这一手术的成功,让中山医院在实现微创心脏瓣膜外科领域新突破的同时,也在微创心脏瓣膜外科领域继续保持全球同步领先的地位。

心脏移植突破口  实现几代人的夙愿

“心脏移植是衡量一个医疗单位整体水平的标志,也是中山医院几代人的梦想,一定要抓住这个突破口,中山心外科才能上一个新台阶。”王春生说。1994年,王春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期间,学习了最先进的心脏移植手术,回国后他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实行了符合国情的“移动式医疗队”,即在哪里找到供体,就把病人拉到哪里进行手术。

2000年3月,王春生终于找到了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患者,这是一名来自江苏农村年仅12岁的患者,也是国内年龄最小的心脏移植患者。患者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脏病”,心脏比正常人大三四倍,已是奄奄一息,唯有换心手术才能救她一命。

经过精心准备,供体在浙江湖州市被找到,王春生迅速组织了一支30余人的医疗小分队,带着病人赶到湖州,由于当地条件有限,又是首例手术,王春生接连几个昼夜寝食不安,细想着每一个环节。

5月23日下午,战斗打响了,王春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倒计时手术,他必须在供心送达手术室的同时,取下病心,这样才能最短时间里减少供心的缺血。在电话不停的催促声中,空气仿佛凝固了,当供心到达一刻,他正好将病心切下。可是两个心脏一比较,患者主动脉比这颗成年人的供心直径要小将近1厘米,如何吻合?他毫不犹豫地进行了主动脉成形术,整个缝合过程只用了45分钟,一颗心脏就重新跳动,整个手术过程干净利落,术后患者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恢复非常快。

一晃15年过去,到目前为止,王春生已成功实施心脏移植手术400多例、心肺移植手术10例,近年来年均移植近30例,手术成功率98.2%、1年存活率90%、3年存活率82%,手术例数和成功率国内第一,并达到国际大型心脏移植中心的手术规模;开创性地完成国内首例儿童心脏移植(12岁)、国内首例心脏再移植、国内年龄最大心脏移植(77岁)、亚洲首例心肝联合移植、亚洲首例心肝肾联合移植、右位心心脏移植。受卫生部委托,他牵头完成了心脏移植技术规范和准入制度的制定。

王春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实现了中山医院几代人的夙愿。中山医院心外科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心脏移植中心之一。他领衔的“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系列研究获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心脏移植的探索中,他不断创新技术。为了延长心脏的保存时间,他自创长缺血时间心脏保存技术,使心脏低温安全保存时限延长至8小时,突破传统心脏仅能安全低温保存4小时的观点,并创造心脏安全保存时间10小时的纪录。他还对双腔静脉心脏吻合技术进行改良,传统心脏移植吻合技术采用按照心脏解剖结构自后至前的顺序完成,但手术时间长,心脏复跳后负荷重。他在总结传统经验基础上,提出“生理顺序”心脏吻合技术,即先进行“左心吻合”(左房—主动脉吻合完成后心脏复跳),再完成“右心吻合”(下腔静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使心脏吻合时间明显缩短20%—30%,心脏复跳早期负荷低,有效促进心脏恢复。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王春生也清醒地指出,心外科医生还面临许多挑战。他强调,在越来越多的高龄病患,以及疑难特殊病例出现的当今,心外科医生们需结合国内外病例研究,引进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技术手段,为病患开创良好的治愈信心。

(2015.12.16 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