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益新:全科医生是优质 医疗资源的核心与关键

2021-01-05 16:14 作者:王晓超  图:林军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618020
曾益新时刻关注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牵头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来自医疗界的医改方案

背景资料

2016年2月25日,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在北京医院会议中心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北京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担任主任委员。

会上,曾益新就当前我国全科医生培训工作及如何履行委员会职责,提出了系统的思路和要求。他指出委员会的定位是:为国家提供全科医生教育培训相关的政策咨询和建议;研究制定全科医生培训的基地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制定学员培训方案和考核方案;组织培训基地的复审以及全科医师培训的其他相关事宜。

会议决定,在专家委员会下面设立政策研究、基地评估、师资培训、“5+3”全科住院医师培训、“3+2”全科助理医师培训、转岗培训、订单定向培训、数字教程建设和对外交流9个专家组,按照责任分工推进相关工作和研究。会议还对《中国医师全科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章程》、《公立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的建议》和拟在4月份召开的“2016年全科医师培训高峰论坛暨第13届社区卫生与全科医学学术年会”筹备工作进行了讨论。

从出国到归国,他用内心指引着事业的方向;从医学院学生到著名学者,他在自己的领域不懈努力。43岁,他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鼻咽癌研究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成为破解遗传密码的第一人。他时刻关注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牵头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来自医疗界的医改方案。

2016年全国两会召开,“医改”再次成为热点话题。社会上每个人对医改问题都很关注,个个都能当医改评论员,各种声音频出。然而,一些关于医改的妄议,却凭空增添了百姓的反感。那些架空而谈的观点,不但不能将医改落到实处,反而损害了最广大基层群众的利益。

“医改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想要深入、专业地了解医改,还是需要一个专业机构进行专业化而又相对独立的客观评价。”在记者看来,从基层走来的北京医院新任院长曾益新确实足够“专业”。

2015年12月30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被任命为北京医院院长、党委常委。从教授到院士,从校长到院长,曾益新不断转换着自己的身份。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身中,他时刻关注着临床学术与医疗理念的创新与改革。长期的临床工作,对医疗问题深入的思考,令曾益新对医改有了自己坚定的认识。

“全科医生是医改的重要环节。”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曾益新如今正着力于这个方案的推进与执行。他表示,“全科医师制度在医改五部曲里面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全科医生紧缺、水平亟须提高,如不解决,百姓的‘看病难’困境就无法突破!”

强化基层医疗是医改瓶颈的突破口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疾病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史以来慢性病代替了传染病,成为了死亡的主要原因。曾益新指出,疾病谱的变化要求医学的重心必须下移,必须更加关注预防,关注健康管理,关注人群情感和心理的需求,这是服务模式变化对医疗提出的要求。“全科医生能够承接这样一种转变,推广健康理念,加强健康管理,控制慢性疾病,早期发现重大疾病,正确处理疾病。因而全科医生的地位和作用也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中国引入全科医生还要追溯到首都医科大学1989年成立全科医学培训中心,距今已有20多年了。“所谓全科医生就是能够代表医生的原始状态,生活在老百姓中间,他是老百姓的一分子,并在别人有病痛的时候能够帮助别人。因此又称家庭医师或家庭医生,是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全科医生独特的态度、技能和知识,使其具有资格向家庭的每个成员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曾益新向记者介绍说,“我国还处在医学模式的发展和转变过程中,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转变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全科医学应运而生。它不仅关注疾病,更要关注健康;不仅关注身体,更要关注心理;不仅重视科技,更加强调人文。”

618022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曾益新担任主任委员

但实际上,从引入到实践,现在国内的全科医生都在社区医院中,且人数不多。“2011年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中国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但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很少。人们认为基层找不到可以信赖的全科医生,所以宁愿辛辛苦苦拥挤到三甲大医院。这是患者的惯性思维。”曾益新不无遗憾地表示,“病人的高度集中,源于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优质医疗资源在大城市、大医院的过度集中。为什么常见病也要上大医院、找专家?还不是因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力量薄弱,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生,老百姓对基层医院缺乏信任。用大医院专家解决普通疾病,加剧了原本就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消耗,也变相加大了疑难重病患者看病的成本。”

由此,曾益新提出,让基层的医疗机构发挥好作用是关键!

曾益新十分看重“强基层”这一观点。“基层要强化起来,不仅是要建房子、买设备,还要有优秀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初级诊断,可以起到分流的作用。只有注重基层医生的水平发展,才能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他强调,“必须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到位,老百姓要对基层医疗产生信任,才能真正的‘强基层’,推动分级诊疗。必须对全科医生队伍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可喜的是,现在国家从政府到医疗系统再到医务人员本身,都很重视这个问题。”

对于全科医生的推行成功与否,曾益新态度审慎、客观,但又积极乐观。“根据新的政策,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将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落实到医生个人,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按照这样的定义,这将是一个能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好制度。”

防治未病居民健康“守门人”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治未病”的观念开始渐渐深入人心。但是,谁来监控“未病”,为居民身体健康保驾护航?曾益新指出,非全科医生莫属。

身为肿瘤学专家,曾益新更深知预防疾病的意义和价值。

曾经有位肠癌晚期患者拿着支票找到曾益新,说自己几亿身家,只要能治好病,可以捐出全部的资产。面对这些晚期患者,曾益新总是陷入深深的无奈。“作为医生,每当这时就觉得自己特别渺小。他就算把身家都给了医院,我们也是回天乏力。”他惋惜地说:“如果他早一点来医治,后果肯定不会这样。如果进行定期体检,通过一个肠镜就能发现癌变前期的息肉。及时处理,患者根本就发展不到癌症的地步。”

曾益新指出,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对于所属辖区的居民实施全人全程管理。一旦签约之后,不仅仅针对疾病本身进行监控,而是对整个人体的生理、心理全员管理,并对于居民包括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用药安全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

采访中,曾益新提到了名医扁鹊。“扁鹊家三兄弟都治病,而他最有名。他大哥看未病,二哥看早病,这两个都不出名。扁鹊为什么会出名?因为他看的是重病。很多地方看不好的病,到他这里看好了,所以他名气最大。但从社会意义上讲,扁鹊认为他大哥的贡献最大,二哥贡献次之。所以我们应该对‘名医’重新定义、调整我们的理念。做公共卫生的,做预防的,做健康管理的,都有名医。”

他强调说,名医并不是大医院才出,在乡村、街道,大家公认水平很好、对病人很关心的医生,这也是“一方名医”,也会受到老百姓的尊重。所以大家的观念也要调整。

然而,这样的名医在如今的社区医院却少之又少。

曾经,一位被青年住院医生救治的老者,因患急性下壁心梗伴随频发室性早搏并突发阿斯综合征,抢救无效去世。经了解,老人一年多来在活动后总会出现胸闷的情况,因担心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就去社区医院配了保心丸之类的药物服用。结果却贻误了病情。那一年,正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中国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2011年。年轻医生思量再三,放弃了在三甲医院工作的机会,连降三级,投身于社区全科医生的行业。决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真真正正去为人民服务。如今,作为辖区2000名居民的签约家庭医生,他已经成为了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副科长。

618021
曾益新十分看重“强基层”这一观点。他提出,基层要强化起来,不仅是要建房子、买设备,还要有优秀的全科医生

“社区医院有经验的全科医生相对匮乏,这是不争的事实。”曾益新在为青年医生点赞的同时,也提出了全科医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老百姓找社区医生看病,若老是出现误诊的情况,无论社区看病多么便利,也不会有人愿意到那里看病,基层医生也就得不到认可。”

因此,曾益新呼吁,一定要注重基层全科医生的医学技术及人文素养的培育。“做一名好的全科医生,必须要有宽厚的知识面、过硬的诊治技术、强烈的人文情怀和高超的沟通艺术。作为社区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师必须赢得居民的信任,才能提升自身地位。而要获得信任,诊疗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扎根基层做“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进一步明确将试点扩大到全国19个省份的680个县。因此,全科医生师资培训的任务迫在眉睫。曾益新表示,全科医生发展速度很快,截至2013年底,全科医生数量为145000人,比2012年增加了35000人。

曾益新认为,全科医生人数的增多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强基层”的关键更是要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要下得去、留得住,还要干得好。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要尽快建设好一支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和全科培训的高素质全科医师队伍,为“强基层”提供人才支撑。

据了解,在很多国家,全科医生的人数要占到整个医生队伍的50%。“国外的全科医生是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曾经出国留学的曾益新对于国外全科医生制度有着更客观的体会。“他们把优秀的全科医生吸引到基层去工作主要靠待遇。在社区工作的全科医生比在大医院里面工作薪酬会更高一些。”令曾益新深感欣慰的是,现在我国政府也在做这样的努力,免学费、组织定向培训、定向招生、优化职称技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来帮助优秀的全科医生能够下到基层工作。

“2015年,深圳市出台方案,招聘1000名全科医生,每人年薪30万元人民币。不仅如此,工作5年以上的全科医生,可享受更加优惠的经济适用房购房政策。”曾益新介绍说,“职称晋升渠道也不再强调外语和论文,而是依据所管理辖区的疾病预防水平和居民身体健康指标为标准,更加注重全科医生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如此,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轨道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从全局出发的曾益新算过一笔账,假定1000名全科医生都到位,深圳一年的医疗支出费用表面上看是增加了3个亿,但把深圳社区医疗质量提高上来的同时也有效地监管了全市1000多万人口的身体状况,提高了市民的健康质量。他举例说:“一个早期肠癌患者,3万元人民币就可以根治。但如果是晚期,花300万都不一定能治好。推行全科医生制度,表面上看是增加了医疗支出,但其实是真正降低成本的方法,同时也提升了医疗品质。”

曾益新强调,鉴于基层全科医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尤其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多维度系统推进,包括政府和社会力量“双轮驱动”、推动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和城市高端社区全科医学的发展,建立相对独立的全科医师职称晋升体系,完善全科医师考评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监管作用,加强全科医师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全科医师的社会地位等措施。

与此同时,曾益新还提出了“熟人医疗”的概念。他指出,熟人医患关系是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的突出优势。通过熟人医患模式,医患之间不仅可以通过长期和充分的交流来跟踪和及早介入疾病,从而在整体上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而且,由于熟人医患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从而减少了医患矛盾的发生。

“全科医生对于家庭关系来说是陌生人。但就被服务者身体状况而言,他确是再熟悉不过的。”曾益新对二者的关系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全科医生掌握辖区内居民的身体状况,并定期上门检查,跟踪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家族遗传性的疾病,能够更好地加以控制和预防。医生了解患者,更有利于制定个性化方案;患者熟悉医生,有助于增强信任感,对于医生提出的建议会更有效的执行。”

(2016.03.16 第06期)